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军 《新视野》2012,(3):95-100
隐逸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采取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方式和处世原则,内在地体现着其价值主体意识的增强,独立人格意识的萌醒,以及对自我确定的理想人格境界的追求。孔子主张"隐逸以志其道",将隐逸看作"安仁"、"守仁"的价值目标实现方式,或者说是实现其人格价值理想的一种手段。这种隐逸观所阐发出来的对于人的基本价值、人格理想以及人格价值实践的自觉性、自由意识的理解,既丰富了儒家伦理价值观念体系的内涵,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价值理论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
化解"价值观风险"是否需要"文化之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传统文化之根",同时西方腐朽价值观的抵御也需要"传统文化之根"。因此,作为"文化之根"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必须实现"现代转化",包括传统"自由""平等"价值观的"现代转化"、传统"公正""法治"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现代化"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可以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现代化"的"自我修养"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现代化"的"价值规范"也可以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生态。于是,以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理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以传统价值观的"内涵现代化"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二是以传统价值观的"思维方式现代化"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赋予玉石"仁、义、智、勇、洁"五种美德,玉之"五德"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时代价值,是公务员行政伦理规范题中应有之义.文章对作为公务员行政伦理规范的"五德"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规范性要求,并着重论述了公务员应通过"以乐养德"的修养方法达到积极、乐现、自然、宁静、健康的伦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既是一种制度期待,也是一种伦理期待.优良的伦理秩序既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和内在目标,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和外在保障.伦理秩序从"应然"的层面规范了社会利益冲突的边界,降低了市场交易费用,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性资源",为民主政治和合法政治提供道德生长点,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孕育"善"的价值追求,建构公平正义的制度之善与建构幸福自由的人生之善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的伦理之维.  相似文献   

5.
喻丹 《当代贵州》2005,(9):58-59
王国昌主张,企业要用先进的生产力服务大众;企业人要热心为大众服务。企业的领军人物,一定要有仁心,自己成"仁",也要率人成"仁",为社会培养诚实、善良、能吃苦的人。企业和企业人,都要与社会和谐共处。"一个让人既亲又怕的老头"企业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王国昌说,企业要像军队,也要像家庭。军队铁的纪律使人遵从畏惧;家的关怀让人温暖前进。  相似文献   

6.
"品"是人的品格和道德;"行"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修养。"品"是内心的,"行"是外在的。人们通常是通过外在的"行"来体现内在的"品"。"品"和"行"两者合一,才是人应有的真正品行。做官先做人,做人应有品行,党员干部更要重品行。  相似文献   

7.
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主导,儒学的精义在教人形成有道德的高尚人格,成人理念是儒学的核心。儒学成人理念中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以礼义为出发点,强调礼义对人之为人的重要性,并对成人做了丰富的规定,而重视人的主体道德自觉则是成人的最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尊重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伦理准则之一,和谐医疗人际关系,要从尊重做起。特别是当前医患关系的改善,更需要医者德艺双馨,其中主要包括对患者"尊重"意识的树立。长期被人们提倡和推崇的仁、礼、宽、诚、信等社会公德中,蕴涵着尊重元素。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遵循"待人以仁""待人以礼""待人以宽""待人以诚""待人以信"等最起码的准则,在品德修养中能练就尊重素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起步的。在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式,有包产到组、包干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大包干等。这些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有学者和当事人做过区分,但"大包干"概念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学术著作和宣传文章看法不一。揆诸历史文献,"大包干"概念的核心内涵有三:其一,"大包干"的前提是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其二,在统一计划下,"大包干"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是"组",不是"户";其三,"大包干"基本的核算分配方式是在生产队统一分配方案下,由作业组来核算分配,作业组是相对独立的核算分配单位。  相似文献   

10.
儒家理想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改善大学生人格修养现状,应当引导大学生秉承儒家博爱理想,践习儒家刚健有为的人生追求,借鉴儒家以义制利的价值观念,坚持儒家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领悟儒家仁礼并重的人格内涵,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1.
道德问题是人的问题,要实现道德建设的目标就必须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去培养和养成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而要把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的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道德礼仪规范的养成和培养。  相似文献   

12.
准确掌握人格本质,其关键在于要明确作为人格本质的个人独立性及个人独立性的自觉意识种是指个人思想和行为的自主性,因而对其自主选择的行为自觉地承担责任.要走出把个人独立性或独立人格、个性当成资本主义"专利",把它与人的社会性截然对立的误区,并针对有的研究者只警示讲个人独立性要防止重蹈西方否弃普遍性真理的"极端个人主义"覆辙,未能察觉当今作为普遍性真理的"主旋律"在一些人中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乃在于缺失独立人格.文中还分析了自发生成的"功利型"人格的利弊,提出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应弘扬其正面效应,把强化个人独立性的自觉意识与落实作为普遍性真理的"主旋律"教育相结合,积极塑造公民人格的健全模式.  相似文献   

13.
论儒家的自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桂钿 《学习论坛》2008,24(8):70-72
<周易·乾卦·象辞>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患.""天行健"是比喻,"自强"是核心,"不息"强调的是持续性.在这句话中,最主要的内容是"自强"."自强"代表着儒家的普遍观念,表达的是积极进取的精神."自强"首先表现在独立性上,表现在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自主上.在生活道路上只有自力更生,临危不惧,勇于殉道,才能保持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前线》2017,(12)
儒家哲学是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儒家哲学及其所代表的儒学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儒家哲学中,道德哲学又是其本质特征和核心。儒家道德哲学中存在两条道德发展路径:一是以重视血缘亲情为特征的由"孝"而"仁"的内在发展路径;二是以重视外在制度建构为特征的由"礼、法"而"仁"的外在发展路径。这两条道德发展路径对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以"述而不作"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将"仁"的思想内化于"礼"之中,并将其发展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其思想中有着人文主义的精神,是早期人文主义的发声。他构建的道德之天,使得人们由外在的世界转向内在的自我以及身处的社会之中,人们逐渐开始追求道德上的完善,从而提出个人的修养,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家庭以及社会等各方面作以要求。这一系列的转变,都是人文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高校师范生进行自我修养的必要性所谓"自我修养",就是指"主体把外在的道德规范或道德目标内化为自己的道德素养,再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一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诚信思想精蕴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的著作。《大学》认为,治国应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又以"诚意"为本,"为民父母"的伦理基础是"诚其意",诚信教育的人格前提是"毋自欺"。所论对当代探讨诚信缺失的社会根源以及创建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义,从其繁体字""看,上"羊"下"我","羊"象征美与善,义便指"我"表达的都是美与善的东西。后来,义成为中华传统伦理中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核心道德准则之一。义的基本内涵是合理适宜,"义者,宜也"。那么,人的行为怎样才能合理适宜呢?有两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仁爱是义的本质内涵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是否合理适宜,首先的标准是是否符合仁爱这一要求。在中华传统伦理美德中强调的是仁义并举,仁强调的是一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和谐理念内涵了"和"、"仁"、"礼"、"中庸"等范畴,这些理念能够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和"规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方式;"仁"帮助个人达到内心的和谐与高尚;"礼"从外在形式上规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恰到好处避免极端。这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卞桂平 《求实》2012,(7):14-16
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既是"伦理"形态的存在,也是"道德"形态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从客观到主观、从"见闻之知"到"德性之知"的过程,其实质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形态动态生成过程。即由"伦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向"道德"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内化的过程。其根本关节点在于"化大众"。只有把"伦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最终落实为个体内在的"德性",并且贯彻到日常中的"德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最终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