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提出了"四新""三好""五提高"的要求,为参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参政党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方面还有待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滞后和参政党履职实效与履职要求有差距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建议如下:即加强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要积极发挥领导者的引领和主导作用,要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参政党建设的统一性与差异性,要努力实现执政党执政能力与参政党参政能力的彼此提升;同时也要以政治建设统领其他建设,主要包括以政治建设为根本、不断增强民主党派的政治把握能力和自身建设能力。  相似文献   

2.
执政党全面从严治党对参政党民主监督提出新要求,带来新机遇。参政党民主监督在执政党全面从严治党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执政党全面从严治党中,参政党在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两方面可以有较大作为。然而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发挥不尽如人意,面临着一些深层次制约因素。在执政党全面从严治党中,要充分发挥参政党的民主监督作用,必须解决好三大问题:基本前提是加强参政党自身整体能力建设,根本保障是执政党为参政党搭建宽广的、制度化的民主监督平台,关键在于建立健全顺畅的运行机制,形成执政党和参政党良性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3.
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之内涵,厘清民主党派的政党属性,是建构中国政党及政党制度理论话语权的基础概念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存在和发展打破了西方关于"政党"的标签,突破了西方把政党之间的竞争选举作为民主政治的衡量标准和实现形式的思维定式,为确立政党协商的民主政治中国形式奠定了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是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面临的政治责任和时代课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中,中国共产党要发挥领导者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主、客统一体,要发挥自身能动和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在于坚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参政党维护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好自身的职能和作用,需要深刻认识执政党的先进性,这对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有助于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  相似文献   

5.
参政党科学发展问题的研究,是我国政党建设总格局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存续和发展,关系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参政党实现科学发展,其路径选择应立足参政党自身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针对参政党自身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找准参政党思想、组织、制度及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同时,进一步发挥中共在我国多党合作事业中的领导作用,为参政党实现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具有参政党型智囊团作用。参政党作为我国决策运行机制中的智囊团,具有高智性、独立性、民主性、交流性、超前性、操作性、监督生等独特优势。进一步发挥好民主党派在中共执政决策中的智囊团作用,需要执政党与参政党共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这是由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决定的。如何发挥好各民主党参政议政的作用从机制建设上进一步规范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关系 ,不仅对于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作用 ,而且对于推进 2l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参政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作用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坚持和完善 ,各民主党派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民主党派参政党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进一步显示出来。1、参与政治协商的范围不断扩大。执政党与…  相似文献   

8.
在政党协商中,执政党和参政党同为两大主体。这既是我国政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中国政党协商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和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之间不是机械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具有交互主体性的双向互动关系。参政党在政党协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实际上就是参政党的主体性问题。然而,参政党作为政党协商的重要主体,目前仍然存在着不敢协商、不愿协商、不会协商等主体性困境。参政党主体性困境主要源于参政党自身的缺陷和主体间关系的异化。有效破解政党协商中参政党的主体性困境,必须从参政党和执政党两个方面着手。参政党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强化主体意识,提升参与政党协商的水平和实效。执政党要协助参政党完善外部保障机制,拓宽协商空间,改善协商环境,推动参政党以负责任、敢担当的姿态主动参与政党协商。  相似文献   

9.
参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正能量是指参政党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通过自身的积极行动,发挥向上的力量,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以激发所联系群众的热情与信念,使其投入到执政党所期望的行动当中.参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正能量具有理论条件、现实条件和保障条件.参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正能量面临一些突出问题.解决参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正能量面临的突出问题,要加强理论修养、利用各种资源强化责任担当、优化制度建设、抓好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0.
各民主党派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亲密友党和参政党,是我国社会的重要政治力量,在我国的政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参政党建设,从执政党层面上来看,执政党既要搞好自身建设又要重视加强参政党建设,为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从参政党自身来讲,各民主党派要始终不渝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维护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把自身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更好地发挥参政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早期议会的形成1、盎—萨时期的贤达会议早期议会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英国盎格鲁—萨克逊时代的贤达会议。按照惯例,贤达会议由国内教俗界的贵族、头面人物组成,但是,具体要看国王态度。强有  相似文献   

12.
党政关系问题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问题,也是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为了实现党政关系和谐,推进党、国家制度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从理论上澄清党的  相似文献   

13.
贯彻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相统一"的重要精神,就必须充分了解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的重大发展变化及其特点,深刻认识工人阶级一如既往具有的先进性和极端重要性.中国工会要通过落实党的依靠方针来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当前最需做好的工作,就是大力加强组织建设,搞好自身改革和建设;就要切实履行"维权职责,把广大职工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就要坚持和完善职代会制度,保障和实现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14.
多数人之债的研究有利于准确界定债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与大陆法系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多数人之债立法例相比较分析,我国关于多数债之人尚缺乏完善的法律规则.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多数人之债没有科学的分类;多数人之债的效力的规定单一.  相似文献   

15.
政党政治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兴起和发展于当今世界的多数国家,作为间接民主的一种实现形式,它的存在具有特定的原因。本文着重从国家的本质和政党的功能考察政党政治产生的可能性以及从政党在政治中的独特优势分析政党政治产生的必然性。同时,从政党产生背景、功能、作用角度分析中西现代政党政治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和谐机关即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人与单位之间相互依存、单位与外部环境融洽联通,整个机关形成一个政令畅通、人和气顺、运转有序、生机蓬勃的良好氛围。构建和谐的民主党派机关是民主党派组织建设中的桥梁和纽带,对于调动党派组织和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民主党派整体优势和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邓小平提出的"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主张和党章规定的"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要遵循的基本方针,落实这两个"必须"方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逐步实现我国政党制度的法律化.党的十六大提出"依法执政",在这一问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关于政党的基本制度,其中许多内容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值得借鉴和吸收.文章介绍分析了各国宪法的政党条款,并对我国政党制度法律化的若干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全面系统论述了我国的政党制度,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先进政党制度。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我国政党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在实际工作中把它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是贯彻落实这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在高等学校,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此,要正确理解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内涵,正确处理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建设好高校领导班子.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势在经济上表现为通过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了统一意志,通过民主党派的广泛参与凝聚全社会智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政治上表现为把民主扩展到决策过程,能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建设上表现为通过保持我国政党关系的和谐、促进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在文化建设上表现为为中国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