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摘集萃     
《党建》2005,(2)
◆“和谐社会”的内涵邓伟志在2005年1月3日《学习时报》撰文认为,“和谐社会”的内涵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四方面:(1)“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民族、宗教、党派、阶层是国家重要的社会资源。从历史上看,什么时候多教并存,什么时候社会和谐;什么时候多党合作,什么时  相似文献   

2.
刘天华 《理论学刊》2008,4(4):76-78
和谐社会的提出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文化价值理念和发展维度,和谐社会理论是差异与和谐双重维度的统一.和谐,是多样性差异的协调平衡、共生和谐,讲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保持差异与和谐之间的适度张力.当代社会和谐必须强调并确立"差异共存、和谐共生"的基本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3.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指出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强调公正与正义、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朱文文 《党史文苑》2005,(12):45-46
本文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指出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强调公正与正义、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是资源兼容共生、社会结构合理、行为规范、运筹得当、共享公平原则、以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观点     
胡守钧建议:要提倡共生的哲学 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 -3000美元的阶段,往往会遇到发展的瓶颈,出现 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失衡。这似乎是一道坎。对此,复 旦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胡守钧教授认 为,跨越人均这个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合理分 享资源,要提倡共生的哲学,建立共生社会。例如 在劳资关系中,劳资双方需要通过对方实现自己的 利益,他们既是相对立的,更是互补的。近期出现 的"民工荒",就是一个"分则两不利"的典型例子。 只有通过建立共生的关系,通过共生各方的互动、交 流,才能达到和谐,实现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陶文昭 《学习论坛》2008,24(4):66-69
和谐社会的相关概念近年在党的文献尤其是在学者论著中被广泛地使用.在这些概念的使用中,严重地存在着是"小社会"还是"大社会"、重点是"社会"还是"和谐"的歧义,容易引起混淆和误解.就本义而言,和谐社会落脚点在"社会"二字,并且指的是"小社会".这要求目前有关和谐社会的研究,应当紧扣社会建设的主题,服务于现实政策.当然,理论研究具有前瞻性,也可以谨慎地扩展和谐社会的含义,探寻和谐理论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艳涛 《求实》2005,1(8):34-37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和价值追求,因此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所谓和谐社会,并不是无矛盾、无差别的大同社会,而是一个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人的能力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现实地说,和谐社会的特征是有共识、可包容、双赢、共生、有共同价值观与发展目标的社会。深入挖掘和谐社会蕴涵的文化意蕴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和谐社会”至少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涵: 一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民族、宗教、党派、阶层是国家主要的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党的能力建设的考验,只有具备相应能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文章认为,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应当注重提高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正、解决社会矛盾、群众工作、社会建设和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能力,并就如何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提出了相应见解.  相似文献   

11.
高玲 《廉政瞭望》2004,(12):30-30
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撰文说,和谐社会应当有三个标志:第一个标志是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来说,只要是具备了某种能力,就应当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思得到相应的社会位置。第二个标志是各个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按照贡献进行分配的原则符合人的利益驱动的本性,能够充分激发社会各个阶层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社会系统本质是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的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实现自然——人——社会这个全生态系统整体和谐统一的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和谐共生"核心价值理念。正确处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格生态"三大系统内部及其相互关系,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生态系统整体和谐统一发展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3.
民间组织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一个现代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其主要分化形式是组织分化.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社会成员分化程度的提高,社会事务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因此,通过社会的高度组织化来促进各专门化"部分"之间真正相互依赖的新形式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社会各类资源兼容共生、社会结构合理、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和谐融洽、资源互相促进而又互相制衡的经纬交织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社会运筹得当、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行为规范、稳定有序的社会。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深入推进反腐倡廉,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新成效,从思想上、物质上、作风上、纪律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保证。  相似文献   

15.
胡冰 《理论导报》2005,(6):17-18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行为规范,可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而社会生活中需要经常调整这些社会利害关系,才能构建起和谐社会.本文试从分析公民道德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入手,以寻求公民道德建设的正确方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是我国社会正处在"矛盾凸显期"的现实要求.和谐社会的第一要义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承认矛盾、承认差别而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在理论和方法上综合运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乃至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又需要从制度层面及其运行机制上探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这一基本途径,按照四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机制"和"一个格局".即通过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社会预警体系和应对各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应急机制,并通过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17.
蔡益群 《探索》2007,(5):174-178
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要求.按照这一要求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应当在理论上明确特定社会的安定有序格局的构成要素,正是这些具体要素自身的有序状况奠定了宏观社会的安定有序的基础.为此,我们需要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凭依一定的分析框架,从理论上探索出整套具体的、明确的若干要素,以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构建工作标准和工作重点.这些要素可以包括四个层次的要素体系,即政权体系层次、权力结构层次、政治过程层次和政治心理层次,每一个要素体系包括若干具体的构成要素.我们应当综合分析和把握这些要素,以对宏观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状况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是整个社会利益关系比较和谐的社会。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谐,社会才会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相反,人们之间的利益相冲突,利益和谐格局被打破,特别是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时,社会就会处于动荡的状态。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构建和谐利益关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祥莺  何小平 《求实》2005,(9):55-5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社会公正是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经济伦理原则,制度的改革与建设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关键;环境公正是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生态伦理原则,当前的关键在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王雪冬  张彭松 《唯实》2007,1(4):33-35
我国现阶段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和现象从根本上说是源自人们实践观念的偏弊。只有树立共生、宽容、和谐的实践理念和发展理念,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