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刘丽 《德国研究》2011,(1):48-53,80
对外传播是德国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战略手段.对外杂志<德国>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发行,及时报道本国在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成为德国对外传播的名片.本文选取2000年第一期至2010年第四期共计64期德丈版<德国>杂志为研究对象,对各期重点选题进行统计分析,考察该杂志塑造了什么样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韩国十分重视智库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以韩国开发研究院为代表的韩国智库在韩国外宣事业上具有明确的使命定位,这种定位体现在成立目的、发展目标、机构设置、业务方向等多个方面。韩国智库的对外传播功能具体体现于传播过程的三个阶段,即智库作为政策研究机构,在对外传播的起点生产传播内容,作为对外传播的平台渠道在外宣过程中传播内容,作为政策评价机构对传播实效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方案。韩国智库助力对外传播的经验值得我国研究借鉴。适应当前国际舆论环境的变化态势,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是提升我国对外传播实效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韩国逐步意识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开启了其追求公共外交突破的新阶段。基于塑造一个良好、健康和正面的国家形象目的,韩国政府和韩国民间组织拉开了在公共外交领域的耕作的序幕。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韩国文化逐渐被定位为韩国公共外交的主要工具之一。韩文化在传播过程增进了韩国对外交流以及加强了国际社会对韩国的认同感,同时,韩国公共外交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技术变革等限制因素也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4.
刘舸 《当代韩国》2008,(2):11-17
二战后来自国际的官方发展援助(ODA)有效地促进了韩国经济的复兴和发展,为韩国最终确立对外ODA政策奠定了经济基础。作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韩国经历了很长时期才将对外ODA确立为一项根本的外交政策。战后朝鲜半岛复杂的安全环境压抑了韩国扩大对外ODA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韩国ODA政策是冷战后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及韩国政府调整外交战略的结果,也是韩国谋求扮演重要国际角色,凸显国家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主体地位的根本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潘玥  肖琴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2):40-53+153-15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印尼“五通”合作成绩斐然,两国关系持续向好,并明确了共建中印尼命运共同体的大方向。然而,在这种背景下,印尼的涉华传播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中印尼关系的正向发展背道而驰。其中的原因,一是印尼媒体涉华报道被程式化地纳入富有冲突性的“政治化”框架中,“一带一路”倡议与涉华议题遭遇污名化传播,印尼媒体负面涉华报道较多;二是中国国际传播权重不足,在外宣中存在话语体系不当、重心偏差、缺乏规划和深耕等问题,外宣成效有待提高;三是受冷战思维的影响,部分印尼人对综合实力日益提升的中国抱有疑虑,质疑“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进而对中印尼合作项目、中国企业与中国劳工提出疑问与批评。由此,中国在印尼的国家形象,印尼对中国的好感度和认同感均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可以根据国家形象理论,从不同角度提升国家形象,建构新时代国际政治传播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进而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具体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途径塑造正面的国家形象标识;二是企业坚守底线,合规经营,担负起社会责任,促进互利共赢;三是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自塑”能力,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韩国国家战略的调整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的“冷战孤岛”地位反而愈加凸显,这促使金泳三、金大中、卢武铉、李明博四届政府继续奉行“富国强兵”战略的同时,也对安全、发展、外交、统一四大战略维度进行了调整和“提升”。总体来看,在安全方面,依托韩美同盟,发展自主国防,以应对多重威胁;在发展方面,对内改革,对外合作,力求成为东北亚经济中心国家;在外交方面,试图扮演“平衡者”角色,谋求发挥地区主导作用;在统一方面,通过缓和求安全,以安全促发展,希望在民族共荣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从韩美、中韩、韩日、韩朝四组双边关系,对四届政府国家战略的设定与运作进行空间审视和绩效评估后指出:韩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宏伟,而战略资源不足,导致其战略成果有限。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伴随全球化加速发展,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联系日益紧密,国家形象的作用日益凸显。维和行动作为政府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手段,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韩国通过多方合作、多领域展开的方式,形成了长效可持续的维和机制,在执行维和行动过程中以援建、人道主义救援和传播韩国文化等手段加强同当地居民的交流,打造韩国强大、友善、文明的国家形象,努力为韩国在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机。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基于全球、多维和发展的视野,致力于发展好中国理论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积极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主动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一重要论述,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党领导各个时期国际传播工作的具体实践,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深入回答了为何要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怎样的内容、如何建设的重大时代课题。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要坚持党对国际传播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为目标,不断拓展国际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之理”。习近平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既有理论深度和时代高度,又有全球广度和实践力度,还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南,为增强国家软实力、推动世界各国协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能。  相似文献   

9.
孙春日 《当代亚太》2006,(11):54-56
韩国世宗研究所以研究韩国的“国家战略”而闻名。该所于2005年12月完成《韩国的国家战略2020》一书。此书旨在“把握未来的国际秩序,确立韩国的国家战略”,围绕东北亚经济合作、东北亚安全合作、外交与安保、政治与社会以及南北统一等五大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本文主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传播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增强国内国际传播能力,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1.
郭锐 《当代亚太》2012,(2):43-58
近年来,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国防透明度"的新闻报道及认可程度并未因为中国国防透明度的显著提升而出现"正向相关"。通过对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对中国国防透明度的认可程度与其国家同中国的政治友好程度"正向相关",而与西方国家主流媒体的媒体实力"反向相关"。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对中国国防透明度的新闻报道主要受到价值观念、刻板印象和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对中国国防透明度的新闻报道呈现一种层次性,不同类别的国家对中国国防透明度的评判态度明显不一致。因此,中国国防透明度的建构迫切需要与国际传播紧密结合起来,即实现自我塑造与他者建构的契合。  相似文献   

12.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同属于法的范畴,都是制度理性的产物。二者具有类同性,既相互保障,又相互制约,同时又在制定主体与实施主体、效力来源、适用的对象与领域、规范逻辑以及对公开性的要求方面存在着明显区别。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共同支撑,党内法规与国家法作为社会治理规则而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作用时,难免会因其不同而产生冲突或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显然会对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及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带来负面影响。为此,需要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乐石滢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0,(1):49-63,154,155
历史教科书是建构民族成员历史记忆乃至民族认同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印度民族认同建构中,历史教科书如何认识中国这一历史悠久的邻国和定位中印关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印度中央和六个邦现行的高小(6~8年级)、初中(9~10年级)阶段历史教科书,可将印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按印度史的分期大致分为近代前、近代、独立后三个时期。近代前,中国是印度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贸易伙伴、友好邻国、物质文明大国,而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印是"学生-精神导师"关系。其中,西藏被塑造为印度文化圈的成员,而非中国的一部分。步入近代后,中印同样在帝国主义殖民浪潮冲击下,经历了衰弱和被剥削的文明古国,印度的教科书将中国视为"难兄难弟"。独立后,中国仍然被书写为国际格局中重要的一极,但中印之间围绕边界、涉核、涉巴等问题,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立,中国也开始在教科书中被视为对手和威胁。此外,印度的世俗民族主义、印度教民族主义和地方视角也导致了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差异性建构。  相似文献   

14.
董应龙 《东南亚研究》2007,(2):66-71,77
在国际关系史上,恐怕鲜有如20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的变化那样出人意料,中越两国在短短十年时间就从肝胆相照的兄弟变为彼此不共戴天的敌人,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一剧变的发生呢?本文认为20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之所以会发生急剧变化,与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密不可分:(1)中越出于国家利益考虑,推行各自倾向性政策;(2)中越两国在与之密切联系的四对三角关系中的互动;(3)历史与现实的困惑;(4)精英认知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deals with the emergence of a natio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For 10 year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form processes have interfered in the structuration of German evaluation and accreditation. Whereas national reform discourses highlight the necessity to deregulate higher education steering, international reform programmes (such as the Bologna process) focus on issues of compati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ability of natio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How do national and European reform agendas impact on the organisation of a natio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to what extend do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play a role? An institutional economic study of the creation and evolution of German evaluation and accreditation agencies identifies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quality assurance.  相似文献   

16.
战后,随着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世界上学习日语的人数不断增多。在日语教育国际化的推广过程中,日本政府通过建立完善体制、设立推广机构、制定发展战略等举措,推动了日语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日语教育国际化不仅传播了语言本身,对促进海外了解日本、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Why do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have an impact on some countries while other countries do not respond?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ower of international ratings and rankings (R&R) using the OECD's PISA study and its differential impact on education policymaking as a case study. It argues that international R&R have an impact when two conditions are simultaneously fulfilled: the evaluated topic is framed as crucial in the national discourse, and a substantial gap between national self-perception and the empirical results can be observed. After assessing the media impact of PISA on 21 OECD countries, the theoretical argument is illustrated by an evaluation of the differing reactions of two similarly poorly performing countries: Germany and the US. While the German system of secondary education was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beginning with the first PISA study in 2000, and underwent comprehensive changes, the US first responded noticeably in the public and the political discourse only in 2010 to its below-average ranking.  相似文献   

18.
韩国政府在制定国家品牌形象战略的过程中,缺乏对国家品牌哲学和韩国文化美学的真诚反省。本文将探讨通过确立文化认同建立韩国国家品牌这一课题。为此,笔者将从三方面进行论述:第一,考察传统文化和国家认同的相互关系;第二,讨论关于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将传统文化的哲学和美学符号化的方案;第三,讨论关于通过传统文化和韩流的融合提升国家品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韩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适应国际外交环境的变化,李明博政府确立了文化外交向公共外交转换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公共外交的实践活动,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但是,近些年韩国与中国民间关系龃龉丛生的现实,却折射了韩国公共外交进一步发展的深层障碍。如何超越障碍是韩国公共外交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First World War, constitutions of European states were widely democratized and parliamentarized, and similar turns were expected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creation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Thi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wedish and Finnish parliamentary debates on the League membership focusing on conceptual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versus international demonstrates how democrat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merged discursively. This happened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in the British parliament or the First Assembly of the League. Such entanglements followed from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constitutional and foreign policy questions during preceding disputes on constitutional reform when Britain and Germany had provided competing models,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ministries to reconfirm national constitutional compromises by joining 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democratic nations, an exceptional possibility for parliamentarians to debate foreign policy and willingness among the leftist oppositions to extend the democratization and parliamentariz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s to the field of foreign policy. After a turn from German to British political models and under a Bolshevik threat, British internationalist arguments found a positive reception among the Swedish Liberal–Social Democratic coalition and the Finnish bourgeois coalition as well as half of the redefined Finnish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Rightist and far-leftist opponents of the League were left to the margins as the membership was used to redefine the polities as internationally oriented democra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