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精致的结尾     
女友气急败坏地冲进来的时候,我正在洗老公的袜子。女友一把抓起袜子丢到外面,恨恨地说:"我以后坚决不再给那个混蛋洗臭袜子了!"看她的表情,我有些惊讶。按说女友是温良娴雅之人,怎么就像一头发了疯的狮子了呢?女友贤良淑德,是我们这帮朋友中公认最会过日子的女人,怎么就把她逼到这份上了呢?她却没有在意我的疑惑,自顾自地说:"当初嫁给他,我真是瞎了眼。我怎么早不知道我会遇到这些呢?"仔细问了才知道,女友和老公闹了些矛盾,老公总是说他们俩  相似文献   

2.
我是个资深网购爱好者,衣服、鞋包、护肤品、零食……几乎都可以在万能的淘宝上买到。常有人问我:衣服不合适怎么办?答曰:退换呗!现在七天无理由退换货已经越来越普遍,购买前记得确认一下有这个服务,只要物品完好,不影响二次销售,在退换货单子上简单填写一下,寄回去就好了,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麻烦,记得还要存好快递员的电话哟。  相似文献   

3.
正我喜欢史书,尤喜读本乡本土历史。翻开"门头沟革命史",我知道了抗战时期门头沟区第一位烈士的名字:赵万庆。赵万庆哪里人?妙峰山下涧沟村民。烈士,一定有轰轰烈烈壮举,可歌可泣业迹。那么,赵万庆呢?史书记载简单:1937年10月,遭日军飞机轰炸牺牲。寥寥数笔,给读者留下无尽遐想和一连串问号。于是,我去涧沟村,走访健在老人,得到的回答依然简单,被日本人飞机炸死的;问详情,就是摇头,说不清楚。假若仅仅因为敌机轰炸而亡,那就是"遇难",怎么会有烈士称号呢?  相似文献   

4.
玮东 《新青年》2006,(4):40-41
M:你好!现在真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一切问题都好像与经济有关。我在一家网站上看到了这样的一个讨论题目:出国到底值不值?这是一个我常常被问到的问题,只不过问题的问法有所不同,洋人们问:你为什么要到澳洲来?中国人问:出国到底好不好?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我的答案大都是围绕着想有一个不同的经历,想出来看看世界这方面展开的,无伤大雅,可是我心里知道,这些并不是促使我出国的真正原因。不过,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恐怕还要从一本书说起,在90年代初期,曾经有一本风行一时的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尽管后来了解到书中有种种不实之处,…  相似文献   

5.
过年看画展     
正"春晚"有选择地看过了,亲朋好友的年也拜过了,……节日里还能干些什么呢?清晨,小儿子来电话约我去看画展。我问:"谁的画展?"对方答:"张大千的!"我立即愉快地同意了。我们来到中国美术馆——我已经几年都没有来过了——,停好汽车,便向展览楼走去。我想,肯定参观的人是不会多的,因为春节期间那种"乐翻天"的热闹活动,实在实在是太多了,那里有吃有喝,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有燃有放,谁还能被这种平平  相似文献   

6.
正话剧《西花厅故事》已经正式演出了,我为什么要写这个剧本呢?现在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文学创作大约都应当是"有感而发"的,笔者在这里究竟有何现实感触呢?记得,作家贺敬之说过:"不要回避矛盾,一定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写矛盾,去思想化,去价值化,是绝对没有前途的!"认真想来,我们作家似乎应当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和  相似文献   

7.
向文学致敬     
正杨文闯让我给他写一句话,要有人生格言的意味。我最怕写这种东西,嫌它总避不开好为人师之忌。文闯说,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快要竣工,他们忙着做两件事:一是出本书——《中国作家3000言》,二是烧制一对有数千位中国作家签名的巨型艺术瓷瓶,当作献给文学馆的盛礼。书,冠以"当代《论语》、世纪真言"的名号,自然是不凡的。我有这个资格吗?自问真就难以自答。我怎么就写起文章了呢?不过是仗着年少时的一点兴趣,又  相似文献   

8.
正监察御史,李畲,他的母亲,对公家事私人事,分得清清楚楚。有一天,仓库派人将李畲的俸禄米送到他家,李母亲自计量,发现多了三石。她就问原因:为什么会多出三石呢?送米小吏答:送到其他御史家的米,也是这样的;她又问:送米来的车钱要多少?小吏又答:送其他御史家的车,也不用钱的。李母一听,大怒,立即让  相似文献   

9.
周莹 《新青年》2015,(2):32-33
1东方欲晓,晨曦初露时,我从夜班卧铺客车上走下来。一路风尘,一路疲劳地回到清风源镇的家。本想去街上的酒坊买点酒解馋。遗憾的是,柴叔已经不在街上卖酒了。他的酒坊彻底关门了。我出门旅行仅仅二十多天,柴叔就不见了。我奇怪地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欲言又止。面对母亲怪异的表情,我更加疑惑了:"难道柴叔死了?""那倒没有。"母亲平静的回答"难道柴叔病了?"我紧接着追问。"身体棒棒的,好着呢。"母亲慢悠悠地说。  相似文献   

10.
寂寞慈禧     
正一次去郊游,当地的两位"村官"得知我是研究晚清史的,饶有兴致地同我谈起慈禧太后,探讨她有否像传说中那般与小叔子恭亲王奕訢关系暧昧。我回答没有,村支书立刻质疑:"那他干吗帮她呢?"我答是因为共同的政治利益,支书还想往下"质疑",而村长此时语出惊人:"肯定没那事儿!她要是真有,能统治中国40多年吗?  相似文献   

11.
常写写家信     
正"家书"是字儿话,也就是咱们平常说的家信。我问过几个家在外地的朋友,现在还给不给老家的父母或者亲戚朋友写信。回答一律干脆果决:"不写"。为什么不写呢,这就不用问了。现在电话这么方便,谁还写信干什么?除了电话还有短信、电子邮件,还有许多叫不上名来的网络先进手段。所有这些,又快捷又方便。你想到谁了,有什么事要说了,拿起电话,基本上不出十秒钟就能和对方说上话。这么一比较,写信就太落后了。可是,毕竟是从纸质传媒时代过来的人,也许还是传统的东西比较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2.
大学毕业后,分到一家机关工作。每天都过着从单位到家里二点一线的生活。对工作缺乏热情,而工作之余又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所以对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思。别人也劝我改变一下我目前的人生状态,给自己树立一些追求的目标,比如通过努力和给自己不断制造机会,以后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如记者、律师、高级管理人员等。可我听后摇了摇头:“那又怎么样呢?当上记者、律师或者高级管理者,又有什么意思呢?。”您说我该怎么办呢?晓青晓青:我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像你一样的年轻人,他们还没有充分地体验过生活,却已厌倦了生活。…  相似文献   

13.
北京菜     
倪林 《海内与海外》2014,(11):70-71
正接待外地朋友,免不了要带他尝尝北京菜。或问,何为北京菜?答曰:豆汁焦圈儿麻豆腐、芥末墩儿、驴打滚儿、糖耳朵、炸酱面,再往高了说,就是涮羊肉、烤鸭了。再问:北京菜啥特点?答不上来,心里想,大概也就是些小吃了。在百度上搜北京菜,介绍得很多,但是条理不明、表述不清,让诸位看官如坠五里云烟。在此,以我有限的视野和浅薄的见识试着说一说,不知您认可否。  相似文献   

14.
新婚燕尔     
最近,我们给许多陌生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想知道我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其实很简单,我们结婚了.  相似文献   

15.
田鱼     
正你见过田鱼吗?你吃过田鱼吗?头一次来青田,当地的朋友这么问我。莫名其妙之余,曾想:鱼谁没见过,没吃过?可田鱼……田鱼是什么鱼?我却答不上来。不过我也明白,朋友多少有点卖关子,好挑起我去田鱼村的兴致。田鱼村在青田的山口镇,可查看地图,山口镇没有叫田鱼村的。见我很认  相似文献   

16.
肖峰 《新青年》2007,(6):44
我和赛赛住在同一寝室,又是好朋友。我学习成绩优秀,赛赛在学习上遇到什么问题,总是来向我请教,而我也总是耐心地给赛赛讲解。一天,赛赛拿着一本高等数学书来找我:"嗨,给我讲讲这道题。"我一时没有回过神儿,无精打采地说:"我也不会,你问别人吧。"赛赛看出我心情不好,所以,耐心地问我怎么了,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但那天因为家里出了点儿事,我说起话来极不耐烦:"你烦不烦呀,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干嘛老来打搅我?"赛赛吃了闭门羹,小脸儿通红,脸色马上晴转阴了。她说:"有什么了不起,摆什么臭架子,不就是嫌我学习差、瞧不起我吗?"她愤愤地走了。  相似文献   

17.
正险些与《茶馆》失之交臂1957年,反右派运动来得很猛,头一天还发动群众给党提意见,召开座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大家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这是为什么》风头一转,反击右派分子向党进攻,多少提意见者纷纷遭难。北京人艺也是如此。焦先生有"对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过于严格不满"的言论,被上级内定为准"右派分子"。市委统战部长把剧院党委书记赵起扬找去谈话,部长问:"你们剧院将来,到底还用得着用不着焦菊隐?"赵起扬答:"用得着,而且还要重用,因为他确实是大导演、大专家。"部长  相似文献   

18.
罗西 《新青年》2005,(8):42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大家都举了手。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大家仍然踊跃着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恶狠狠地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这张钞票,你们还…  相似文献   

19.
藏石谈趣     
正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独爱奇石。爱石者大有人在,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就爱石如命。他曾对自己收藏的奇石行跪拜礼,和石头称兄道弟,人称"石痴"。其实,再好的石头给人的感觉也是僵硬的、冰冷的,甚至可以说是死寂的。这皆因人们太不了解石头了!石头是有生命的,有血、有肉、有神,甚至是有感情的。正所谓:"一拳知天地,顽石有乾坤"。水有源,树有根。我从小生长在北京南城,盛夏之日,街坊们坐在院子里的大柳树下乘凉。北屋的陈奶奶逗着小孙女,说她是抱来的。小丫头满眼是泪,大伙儿又一个劲儿地哄。幼小的我追着问陈奶奶:"我呢?我呢?"老  相似文献   

20.
7月上旬。这天,李本涛在鸟巢彩排。忽然,他发现一群可爱的小孩子在走台,在唱一首歌,这唱的是什么呢?李本涛脑筋一转:哎呀!这帮小家伙们该不是在唱会歌吧?!"请问,小朋友们在唱什么歌?"他礼貌地问带队的年轻老师。"你是干什么的?"老师很警惕。"我就是升会旗的。""是会歌啊,你要保密,只跟你说这一次。小家伙们回家跟父母都不能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