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精神生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精神生产思想是在吸收借鉴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观念,批判反思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现实的历史的人"是精神生产的主体,"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是精神生产的核心,阶级性、自由性、创造性、相对独立性是精神生产的特性以及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内在张力构成了马克思精神生产思想的理论要旨。新时代,马克思精神生产思想对满足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以及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研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内涵、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时代价值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总体而言,国内研究成果丰硕,不仅丰富了"人类解放"思想的内容,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而且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然而在当前研究中也存在一些缺憾。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应当立足于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不同角度解读"人类解放"思想,同时拓展"人类解放"思想的当代形态,结合当前实际从实践的角度去探究"人类解放"思想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与意义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不少富有启示的观点.但是,从劳动是人与世界关系建构的视角,阐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价值,则是需要研究的课题.马克思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把"生产劳动"当做理解人类教育存在合理性的理论基础,即为真理性的教育活动阐明客观依据、概括"人的教育"命题的理论旨趣以及展示教育的价值取向,这三方面理应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内涵与实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取得诸多有益成果,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交往理论形成过程的梳理、对马克思理论交往概念的辨析、对马克思交往理论内容的研究、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社会交往理论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对当前时代问题的启示的相关研究等。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已经取得相当成效,但研究中仍然存在着概念界定不明晰,研究系统性不够,研究缺乏创新性等问题。这些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它萌发、生成于马克思对历史的探索和思考之中。所以,理解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澄清它的丰富意蕴,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最本质理解的必然要求,又是在当代彰显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理论旨趣和价值诉求的现实要求。为实现这一理论目标,本文从实践、现实、批判三个维度对马克思历史概念展开了详细地考察分析,旨在为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提供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发展的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又从成熟走向深化的过程。我们可以把马克思有关精神生产的思想划分为创立阶段和继续深化阶段。科学技术领域是马克思精神生产的主要关注对象。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在马克思对精神、对精神生产研究的全过程中,都起着统摄的作用,它是精神生产的理论归宿。虽然没有系统论述精神生产的著作,但是从对马克思在两个阶段有关精神生产的论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马克思精神生产的几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是当前学术界最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是这个领域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子课题。通过对学界关于现代性的内涵与现代性的困境、马克思思想与现代性的相关性、马克思如何展开他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当前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丰硕研究成果,同时也察觉到了研究中存在的缺憾,为学界下一步研究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并不是始于《资本论》第三卷,而是始于第一卷。这个问题之所以有必要澄清,就在于学界通常认为,马克思的"价值转型"是在《资本论》第三卷才开始的。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虽然马克思专门讨论了市场价值向生产价格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价值转型"始于《资本论》第三卷。问题的要害在于,市场价值并非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劳动才是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随着价值形式、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的出现和演化,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发生过程;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从资本循环与周转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深化过程;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随着市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定型过程。基于这样的逻辑线索,本文批判性地讨论了斯蒂德曼、鲍特基维茨等人在这个问题上对马克思的误读。  相似文献   

9.
许斗斗 《唯实》2008,1(2):45-48
价值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对自身存在状况的自我意识和反思。人的价值存在是以实践的方式,其中主要是生产劳动。因此,劳动创造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因此而生成。马克思的价值哲学表明,在人的价值生成中,社会也生成着,自然的意义也生成着。和谐社会的建构应立足于对马克思社会理论本质的把握,它奠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价值生成之中,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建构和谐社会的真正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人本观的研究存在不同的理论视角。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以自由自觉劳动为尺度的人道主义人本观;以分工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人本观;以剩余价值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人本观。深入分析马克思的人本观有利于厘清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有利于深化对"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中国梦"的理解,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权利观是马克思国家与法权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马克思权利观的研究,要避免理论"碎片化"和简单化的研究倾向,从整体上厘清和剖析权利观念对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法权哲学思想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总的说来,"人的问题"是马克思权利观叙事的话语动力和理论主题,马克思正是从"人的问题"出发,以自然与历史、历时与共时、一般与特殊三重理论关照,深入研究了其在权利问题上的理论态度,澄明了权利问题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与西方经典哲学家在道德理论上的区别在于,他没有像后者那样把"道德"看作由"神"或"人"的活动的产物,而是将道德看作与人的发展并行存在的一种社会形式。通过对传统资本主义道德理论的研究,马克思将"竞争""异化""共同体"作为新的道德话语,构建了无产阶级的叙述范式和道德价值的评价标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与道德价值理论的发展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统一,物质生产与道德发展成为人的社会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话语的不断发展所形成的话语形式将会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政治生态中成为社会秩序的依附标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内涵丰富,具有继承性、开放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等特征。研究这些特征,对于正确地把握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对于科学认识精神生产独特的社会价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政党理论与韦伯政党理论在政党本质、政党社会基础、政党政治立场、政党使命任务和政党民主等方面存在着不同,这是基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开展政党研究的目的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等多种原因形成的。开展马克思政党理论和韦伯政党理论比较研究对丰富政党理论研究和指导我国政党建设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其关于生产、生产方式、商品生产与流通、消费与消费方式的论述,是回应马克思主义低潮论、危机论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方法论依据。回顾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发展演变的历史,结合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转变的历史轨迹,文章着重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诊断了资本主义的病症,但无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从未宣称自己的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方法、视角和精神的价值远大于其具体观点;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继续存在,马克思主义就还有意义,曼德尔等人就是延伸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分析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提出修正。马克思虽更多地讨论生产的问题,但似乎预见了"消费者社会"的到来。资本力量在世界市场的扩张、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全球转型,预示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重获新生的时机到来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认为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是一种"特殊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这种生产在展现自身特殊性的同时,也呈现着自身与生俱来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性,在为追求价值无限增殖而推动生产无限发展的同时,也塑造和生成着自身无法逾越的边界。对马克思以资本为基础生产的界限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和界限依然存在,扬弃资本,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生产"仍然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截至目前,学界对西柏坡精神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与共识:对西柏坡精神产生背景的概括上:"历史性转变"时期;对其主要内容的归纳上:"两个务必""两个敢于""两个坚持""两个善于",尤其体现在对"两个务必"核心地位和实践价值的认同上,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但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研究成果的数量相比,仍然较少;与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对西柏坡精神研究提出的要求相比,仍然较弱。与此相关,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探讨西柏坡精神的历史生成和解释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内容及其党建价值,就成为研究西柏坡精神不应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之后,知识经济来临已被广泛认同,并加以研究。知识经济的出现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机遇,同时也对某些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知识经济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在信息时代,不断更新的知识成为支配现实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它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和传统的经济关系。在这样的条件下,高科技、新技术向社会全方位渗透使生产劳动愈来愈社会化,无数单位相互分工,密切合作,结成了网络般的经济联系,使国民经济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科技、教育、金融、商业、服务业和各产业的生产浑然一体,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相互交融;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所有这些自然会使人们提出这样的疑问,即在现代社会知识对价值的创造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劳动价值论是否还适用?在现代社会,占很大比重的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是否也创造价值?这些疑问难免要引起人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怀疑,西方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就提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80年代以降,元哲学研究呈现为三种基本样态:类比"元理论"的逻辑出现的科学形式的元哲学、从"哲学是什么"角度启动的新的观念与体系的各种呈现的元哲学以及作为不同哲学体系的"框架"的元哲学。在元哲学研究的基本样态启发下,马克思学说元哲学研究也呈现为三种基本形式:根植于元理论逻辑的科学形态的马克思学说的元哲学、剖析马克思对"哲学是什么"的追问从而发现马克思学说的元哲学以及揭示马克思学说的内在逻辑结构、探求马克思学说的生成逻辑与存在根据而确立的马克思学说的元哲学。  相似文献   

20.
王虎学 《唯实》2012,(4):30-36
马克思的分工思想是对以往一切分工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是对分工现象第一次科学、完整的解释,也是进一步科学研究的起点。在国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对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已经作出了具有奠基性和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国外,专论马克思分工思想的专著很少,许多研究都是以马克思有关分工的论述为参照或依据进而对分工问题的进一步拓展,其中,也不乏很有见地的观点和看法。回顾并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其进展,是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科学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