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7年,中国社会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已连续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保持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2.
谢松保 《政策》2010,(4):41-43
2009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面临困难最大、挑战最严峻的一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省委、省政府提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主动服务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把做好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进一步整合救助资源、创新救助机制、规范救助行为,不断提升社会救助能力。截止2009年底,全省全年生活救助对象达到345万人,全年下拨中央和省级城乡低保、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农村五保等社会救助资金48.6亿元,比上年增长37.1%。  相似文献   

3.
《政协天地》2012,(12):55-55
最近10年,是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10年。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6.27Y个,比上年增长3.7%;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599.37Y人。全国共有社会服务业机构129.877个,比上年增长2.3%。社会服务业增加值245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占第三产业的比重1.2%。  相似文献   

4.
孟宪明 《广东民政》2009,(12):55-55
财政支出救助金2.88亿 成洪波在会上通报称,2007年以来,东莞市财政共支出最低生活保障等各类救助资金2.88亿元,帮扶困难群众37.69万人次,其中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1094人次,支出救助金1477多万元。截至今年9月份,东莞市各种社会救助资金“由2007年的4180.5万元增加到8232.47万元,增长了近一倍”。  相似文献   

5.
1.关注社会生活.反映现实 通览2007年高考试卷.凡政治试题.无一例外都继承了关注社会.反映现实的特点。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近年我国经济生活的热点,也成为2007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全国卷Ⅰ第39题考查了我国制成品进出口及贸易摩擦的问题:全国卷Ⅱ第27题涉及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财政增长,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喜事一件件,大事一桩桩,奇迹一个个……掀过2006年的最后一页日历.海南此刻该作何种感想?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及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也得到明显的改善,人口平均年龄也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但是因为我国具有独特的国情因素,经调查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国家都快。合理的建立多层次社会养老体系可达到降低和分散由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养老风险的效果。国家和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社会养老体系和制度的建立,通过对我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分析,整合出当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缺陷,并提出多层次社会养老制度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1999年社会形势的几个主要判断1999年中国社会形势总的特点是:大事多、喜事多、难点多、突发事件多。中央政府在年初提出的要保持社会稳定的目标基本实现,整个社会形势呈基本稳定局面,且形势发展的主流显现出诸多积极趋向。但是,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出现和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少数地区和少数社会领域中的不稳定因素继续增长,有的已严重影响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局面。一、建国50周年成就回顾和大规模的庆典活跃了社会氛围,激发了公众的爱国热情。公众对共和国50年历程的回顾与总结,导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  相似文献   

9.
区域社会结构反映了资源与机会的空间分布公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社会结构的最大问题是区域差距过大且继续扩大.具体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梯度格局,区域间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差距较大,多种社会子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10.
当前,正值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时间窗口,各级党政部门的施政频繁见诸各个领域,重点涵盖"思想解放"以及对"现行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无论以何种形态出现,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共识。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民政部门应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亟须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四个转变",将创新理念转化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基础,切实维护城乡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横峰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扎实苦干,全县经济和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两年翻番”,达19.15亿元,增长16%。完成财政总收入2.058亿元,增长67.97%,增速居全省第1位,并在2005年“三年翻番”的基础上实现“两年翻番”,荣获全省“2007年县级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奖”。新增千万元乡镇2个,在全市率先实现乡乡财政收入过500万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横峰县委、县政府继续保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始终发扬争先进位的拼搏作风,把2008年作为“项目攻坚年”,创新项目工作机制,突出抓好项目攻坚,积极推进“兴乡富农、兴工强县、兴城活市、兴民创业、兴社惠民”等五大项目,开拓进取,扎实苦干,着力构筑横峰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姜胜洪 《传承》2013,(1):64-65
一、社会舆情的主流态势 总的来说,2012年主流社会舆情更加成熟,广大民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思考日趋理性,对社会矛盾与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更加关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监督、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3.
《江西政报》2007,(1):1-1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过去的一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万众一心,埋头苦干,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开拓前进,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2006年,我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46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3%;财政总收入518.1亿元。增长2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83亿元,比上年增长2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8亿元,增长15.5%;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4.5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51元,比上年增加931元,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3585元,比上年增加319元,增长9.8%。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7263元,比上年末增加878元。  相似文献   

14.
[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著,王中宝、陈志宏、李毅译,赵勇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该书《中译者序》中写道:"加尔布雷思在《美好社会》中开宗明义将美好社会定义为‘可行的社会,而非完美无缺的社会’,美好社会的轮廓应该是:人人有工作并有改善自己生活的机会,有可靠的经济增长以维持就业水平,青年人在走向社会之前能够享受教育和得到家庭的温暖,为弱者建立一个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厅级领导干部对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往年,对2007年改革的总体评价略低于2005年,不同地区的评价有一定差异。今年在保持经济增长势头和处理国际事务方面工作进展显著,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深化机构改革和调整收入分配三项工作进展较慢。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和演艺人员是近些年来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务农农民"仍然是近些年改革中受益最少的群体,连续10年的调查结果高度一致;物价、居民收入差距和腐败是2007年社会形势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城乡结构、利益结构尤甚。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中国社会,主导的理念正由求温饱转向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用社会质量的视角去考察中国社会经济保障、社会信任、社会融合、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状况,会发现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风险的时代;而社会政策则是增进社会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对生活质量理论、人类安全理论、社会质量理论的对比分析可见,由于社会质量理论以追求社会和谐为目标,力主通过社会建设的过程把全体民众包容进去,运用政策的手段来改善民生、增进社会融合,从而化解中国社会不断增大的内在张力,因此这一理论是我们分析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问题不可或缺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7.
2006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我国连续四年GDP以10%以上的速度运行,并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趋势。这种避免了大起大落的持续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未有的。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趋旺、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就业基本稳定,特别是连续增长了数年的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8.
邓传明 《今日海南》2011,(10):20-21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当前,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反映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在我国已由1987年的0.32上升为目前的0.48至0.5,而0.4是警戒线。城乡之间的收入比也由1.53:1涨到3.23:1。城乡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而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以及住房、医疗、教育等支出过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因过分崇母轻妻出现过许多略显畸变的社会现象 ,而母亲地位之所以崇高的原因 ,主要在于封建统治者“以孝治国”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孝道的具体细则主要源于圣人之言、古礼、朝廷法令这三个方面。母与妻成为婆媳关系后会因各自利益发生冲突 ,一个女人的社会地位也会因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20.
李诗伟 《政策》2008,(3):44-45
近年来,武汉市汉阳区坚持把改善困难,群体生活状况作为建设“和谐汉阳”的重要抓手,把加强对困难群体的救助放在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位置,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中心,以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各种专项救助为辅助,以政策优惠、对口扶贫、社会慈善、群众互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目前,全区已纳入社会救助体系的困难群体总量达3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2%,使困难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感受社会温暖。我区的主要抓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