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郭改玲 《前沿》2014,(5):70-71
现代公民人格是现代化国家形成的关键性因素。《新民说》一书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中国社会实现近代化,首先应当实现中国人的近代化。本文以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为主轴,着力探寻其时代价值,汲取“新民”形象中的现代元素来塑造现代公民人格,借鉴“新民”形成途径来探析现代公民人格形成路径。  相似文献   

2.
聂代毛 《传承》2009,(18):66-67
梁启超的《新民说》阐述了"新民"的重要性、必要性,批判了旧国民的劣根性,塑造了新国民的理想人格,把培养新道德、改革教育作为培养"新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的<新民说>阐述了"新民"的重要性、必要性,批判了旧国民的劣根性,塑造了新国民的理想人格,把培养新道德、改革教育作为培养"新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确理解人格和理想人格是思考大学生理想人格构建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当代理想人格的合理性在于满足人的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同时,符合社会历史条件;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于一体的系统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5.
张君平 《前沿》2010,(13):42-46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构建了一个以法权人格为核心的现代法权理论系统:以自由自我为支点,以平等独立的法权人格之间自由交往的市民社会为载体,以国家宪政为保证。离开自由自我,个人就失去了作为人的普遍性的人格;离开市民社会,独立自由平等法权人格就不会生成;离开现代成熟的国家,个人自由和特殊利益就会与社会文明之普遍性利益和秩序相"分裂",导致市民社会伦理失范,个体之法权利益和人格就不会得以普遍保证。这对我们当今法治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会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冯契先生理想人格学说所取得的成就与他对中国哲学传统的继承有关。冯契主要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通过教育、修养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的理论,关于理想人格培养过程中理性自觉和意志自愿相统一的原则,关于把人的精神发展看作是一个过程的思想,对中国近代培养新人学说和个性解放的思想也作了批判总结。冯契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方法论上表现为分析和综合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社会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体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理想人格。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社会化途径包括四个方面,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前提,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保证,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条件,实施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张天学  文雯 《理论月刊》2010,(5):150-153
依据西方重大的社会历史形态的变迁来划分西方人格理论中和谐理念的发展阶段,我们看到:西方关于和谐人格理念的研究是从"人性和谐"的思想作为开端,分为古希腊时期"人性和谐";中世纪"宗教化人格";文艺复兴时期"人格和谐";现代西方"健全、和谐人格"等四个阶段。西方学者分别从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对人格和谐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今天,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来研读他们的思想成果,对我们探讨新时期和谐人格的培养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艳 《前沿》2010,(6):174-177
人的全面发展以"自由个性"为核心,现代德育肩负着培养独立个性,充分实现人的主体性的"成人"的基本使命。传统人格具有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倾向,现代德育旨在扬弃"片面发展的无个性的听话人",成就"全面发展的具有自由个性的完整人",从而实现新的人格理想:个性化人格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这种对文明人格的关注正是一切文明得以立足的核心,从古希腊的"认识你自己"、古印度的"自度度人"的伟大觉者,到古中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君子人格、圣贤儒行……都说明个体人格之于文明社会的意义.东西方文明为此都发展出自家关于爱与正义、关于觉悟与回向、关于明德新民与至善的教导.在古代中国圣哲那里,哲人即哲学,一个人可以不著书立说,他只须活出一至善至美的人生,其人生的完成即在于塑造一完美人格.君子大人之道即人格的养成.人格不仅是道德常识,不仅是心理性情,而且是义理层面、认知层面的.即使大字不识,也可以成为圣贤,是以慧能那样的文盲可以成为伟大的导师,而中国民间社会众多的武士、拳师、贩夫走卒,在人生的完善阶段,英气霸气内敛,气度华美儒雅.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破除传统之蒙、激扬科学理性是比救亡与变政更为艰巨的时代课题。就其旨归而言,梁启超所倡导和张扬的新民说,其理论核心在于变臣民为国民,变传统的依附人格为现代的独立自主的人格,改造千百年来人文历史积淀而成的“劣下之根性”,造就一代具有崭新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国民。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现代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外化,只有国民与现代社会同构的时候,才能赋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行政管理系统的行进以真实的生命力和心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气质的重塑,具有不容忽视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青年在人格方面存在某些缺陷。新世纪对青年的人格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挖掘传统文化中孟子关于人格修养方面有关论述的精华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有利于提高青年的综合素质 ,培养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价值评价的角度,将品德定义为:个人所持有的能引起社会道德价值评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然后按照这个定义,将品德概念进行多层次的逻辑划分,提出了建立在社会本位基础上的五项理想道德人格标准(自律、自强、无私、仁爱、义勇),并展示了这五项美德标准的20项具体特征。论证理想道德人格标准及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论王船山对宋儒圣贤气象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觅知 《求索》2011,(1):251-252
宋儒推崇"圣贤气象",以圣贤的人格理想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种"圣贤气象"体现的价值关怀对以后的儒家学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船山继承了宋儒所倡的关怀社会、心忧天下、"民胞物与"的价值理念,但同时又根据明末社会的变迁,对圣贤气象提出了新的诠释,增添了豪杰精神。  相似文献   

15.
姜红 《前沿》2010,(24):58-60
从终极人格理想与现实人格榜样的两极视角比较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人格理想观,可见不论荀子心中的"圣人"与"君子",抑或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幸福者"与"恢宏大度者",皆具备优于俗众的良好品质,体现了人类寻求完善自身的美好愿望。由二者对道德与财富、道德与身体、道德与语言之间关系的不同析解,见中国儒家文明与古希腊文明间的迥异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朱静 《前沿》2003,(5):18-20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理论在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史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其中老子关于人生哲学方面的论述 ,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之一。本文仅就老子人生哲学中的理想人格塑造及其现实意义方面阐发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对人格平等思想的认识源于他对中国古代“君主责任”之考察,他认为中国古代所谓“天”应是人民,君主和臣民均受制于“天”,君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帝”,无论君臣,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民权”应是存在的。但是,他在探究奴隶制社会中的人格不平等问题时,只指出了这种人格不平等是因为奴隶的人格意识没有觉醒,过分强调了实行民权的条件,并未揭示人格不平等的根源在于阶级性,这也是其后来民权思想的局限性所在。  相似文献   

18.
传统儒家在其人性善恶论、品级论以及二重性的基础上,通过内在为仁与外在为礼的道德修养过程描述,践行"博学"、"正己"、"尚义"、"中和"、"多思"、"慎独"、"重节"、"重行"的人格模式,实现以人性论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体系的构建,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重修身是儒家文化的一大特点。修身根本上是一个做人的问题,梁启超先生说:"儒家一切学问,专以‘研究人之所以为人者'为其范围。""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也。"那么,修身要达成什么样的境界呢?或者说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包含什么样的品格特质呢?  相似文献   

20.
袁浩 《前进》2011,(8):56-56
做人要讲"人格",在党内要讲"党格"。"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行、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党格"则是共产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共产党员理想理念、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立场气节的综合体现。共产党员讲不讲"党格",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党的形象、威信和尊严。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员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潮流中去,必须具有优秀的"党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