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声》2015,(20)
<正>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东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以及由北京故宫典藏的东晋王献之的《中秋帖》与东晋王軕的《伯远帖》,因乾隆皇帝收藏于紫禁城内的"三希堂"而闻名于世。今年适逢故宫建院90周年,两岸故宫跨海合作,将3件笔墨珍宝首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传统画种,中国画在今天承载着很大的历史使命:不仅要面对自身存亡和再发展的问题,更要应对当代社会文化的新要求。因此,今日中国画的创作,不仅关乎传统笔墨的承续和创新问题,而且要出于现实的文化思考。而后者,在普适性的当代艺术状态中似乎更为重要。如此,对笔墨的理解就需要基于当下的问题意识去理解和充实它的历史概念。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中国画创作就不仅仅承接了笔墨传统,而且回应了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向迅     
马锋辉 《今日浙江》2012,(19):60-60
陈向迅作品个人风格强烈,又具有浙江中国画重视形式和笔墨的文人画传统。在极具装饰味的彩墨图式中,营造出一种淳朴、清雅而不失浑厚的艺术气氛;造型夸张、变形,强调韵味,对固定程式进行调整和重组,意在形成新的画面次序;在重视形式的同时又坚持对笔墨意味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一点儿遗憾     
每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总有很多东西相 伴,或刀枪、或笔墨……而和我相伴的则是《中州统战》,而且从1985年开始,一直相伴至今。现在,我已痴迷到三餐可以无肉,案头却不可无《中州统战》的程度。无论是喜怒哀乐,我只要翻开《中州统战》,一切杂念就会消失殆尽,代之而来的则是另一个天地:党内党外、古今中外、民风民俗、政策知识……每当遇到挫折时,我打开《中州统战》翻阅《统战人物》、《大家谈》、《历史春秋》等栏目,总能找到  相似文献   

5.
陈芩 《福建乡土》2020,(1):63-64
读曾纪鑫先生的《笔墨风云·邓拓传》,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富、充满赤子之心的邓拓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深深地感受到那个风云际会时代的忧患和艰辛,也更加了解动荡时代的沉重与无奈。读完曾纪鑫先生的《笔墨风云·邓拓传》,想起"闽都赤子"这四个字。邓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党忠诚,无私奉献;他率真善良,坚韧执着,用纯洁的赤子之心追求真理和正义——他少年求学。  相似文献   

6.
曾纪鑫的《千古大变局》,近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千秋家国梦》、《拨动历史的转盘》、《永远的驿站》、《历史的刀锋》之后又一部文化历史散文力作。正如著名学者谢泳所言:"曾纪鑫是中国最早写作文化历史散文的作家之一,他是一位有现实关怀和历史责任感的作家。"作者这次将笔墨集中于近代中国,以洪秀全、曾国藩、  相似文献   

7.
雁荡飞瀑     
曾宓 《今日浙江》2012,(6):60-60
曾宓是中国当代文人画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以笔墨精湛、境界高华、风格强烈而为画坛所推崇,在中国水墨写意方面成就非常突出。曾宓不仅很好地承传了黄宾虹、蒲华、林风眠等人的文脉画风,更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超越精神,尤其在笔墨和构成上,拉开了与传统国画的距离,在视觉传达上更具现代感。  相似文献   

8.
正古人云,人生有三喜: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他乡遇故知。而台北《湖北文献》今年也是"三喜"临门:建社创刊50周年,杂志出刊200期,还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5周年。可喜、可赞、可贺!丙申端午,收到台北道平乡兄稿约之后,回首与《湖北文献》笔墨交往20余载,过往文事不禁涌向笔端。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幅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是一部人类精神的不朽诗篇,也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壮举。正因为如此,国内外许多作家、记者,不惜笔墨讲述和描写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纽约时报》原副总编辑索尔兹伯里撰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以其特殊的身份,生动地介绍了长征,为国内外广大读者所熟知,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多数人却不知道,最早比较系统  相似文献   

10.
《今日浙江》2013,(21):60-60
孙韬成是一位极具创造性和开拓性的花鸟画大家,早年得益于潘天寿、吴弗之、陆维钊等一大批民国遗老,力主发挥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和大写意精神,同时不懈探索传统绘画形式中的现代基因,使作品彰显出奇崛泼辣、生气蓬勃、写意挥洒的笔墨情趣及敏锐不羁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1.
当今很多学者依然在传统审美的视野下解读《庄子》中畸人形象,认为塑造这些畸人或丑人的目的是为了论证"以丑衬美"、"德充"之内在美,其实不然,《庄子》一书在《大宗师》《徳充符》《养生主》《人间世》《达生》《至乐》中塑造了一批独特奇异的"丑人"形象,而在庄子及其门徒看来,这个人物形象并非世俗之人所谓的美与丑,而是他们注重体道,因"近乎道",顺应自然之性,而体现出自然素朴的本性。也试图通过各种畸人奇人形象,并与形全的常人进行对比,以打破传统世俗观念的外形残缺的禁锢,反对世俗"重外轻内"而倡导"重内轻外"的人生观,尊重个体的存在价值和性格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也为了印证只有不过分注重形体的保养,而德全才能保身,才能体悟生命  相似文献   

12.
广敏 《人民政坛》2014,(1):23-23
我的同事刘群英精心整理九旬慈父的九十幅书画作品,结集印制了《刘新昌书画集》,作为寿礼。捧着还散着墨香的画册,我既感动于刘老后辈们的一片孝心,更被笔墨中所蕴含的绚丽而平凡的人生深深打动。  相似文献   

13.
<正>这是一幅形神俱备的《百鸟百卉图》:小鸟欲飞,鸳鸯戏水,蝉翼振翅,枯藤老树,杨柳轻佛。对物象传神写照的把握,对于自然的热爱,对生命和美好生活的讴歌,跃然纸上。黄书皋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深入体察和审美表现,由形入神,由象而意,笔墨所到之处,看似不经意却极经意,看似无心却极用心思,笔墨的活化运用,是作者黄书皋感情的自然流露。黄书皋,1941年出生,专注于绘画50余载。早年,他师从工  相似文献   

14.
"花富贵致,风采神韵",这其实是个泊来的题目,引用了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先生对沈杰松牡丹作品的点评。国画的语言体现是"笔墨",什么样的笔墨语言,就体现了画家什么样的创作境界。它能直接传递画家的艺术观和世界观,体现画家的才思和感情。所以,笔墨的驾驭能力是对画家很深的考验。沈杰松的牡丹,在线条和着色上,力求通过构图反差和墨色浓淡来达到深入浅出的视觉审美效果。他的笔墨不奢华,却很"高贵";不婀娜,却很"幽美";不艳丽,却很"华美"。沈杰松更多的是通过内在的笔墨语言来体现牡丹的"内涵美、深邃美"与"雍容"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偶读江苏省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康旭平同志发表于《秘书工作》杂志的《写稿这档事》,连续12篇专栏文章,以素朴的文风和鲜活的事例,形象道出了党政机关文秘工作者的孤灯清影和笔墨人生,生动阐明了作者常年从事公文写作的切肤体会和透彻感悟,情深意切、耐人寻  相似文献   

16.
笔墨写西陲──记青年书画家刘翔复韩天航版画《巴扎归来》。刘翔复作多年来,新疆奎屯市文化馆的青年书画家刘翔复笔墨写西陲,取得了一定成就。这位生活在边疆的艺术家用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赢得了人们的好评。刘翔复1958年生于河南,22岁时毕业于新疆师范美术专业...  相似文献   

17.
论述这个题目,首先要讲到己经出版发行的《保卫学概论》、《要害保卫学》、《事故对策学》和《基层保卫工作基础》等四本全国公安高等院校统编教材。这几本教材是从1984年开始,在公安教材编审委员会的领导下,在有关地区、部门的支持下,经过保卫教材编写组同志的辛勤劳动,用了两年时间的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和笔墨耕耘,于1985年底到1986年底相继编写出来的。此后,公安部教育局和上海、辽宁、云南、吉林、四  相似文献   

18.
60岁时,我出了一本书画集《墨缘》,同时写了一篇文字《六十自述》。我与书画笔墨结缘,出自天性,始于童年。及长,爱好成了我的职业,持之于花甲,“不忘初心”,我似乎做到了。  相似文献   

19.
张嵚 《同舟共进》2020,(4):62-64
1957年,作家曲波的心血巨著《林海雪原》终于出版,在这部几乎影响共和国一代人的小说开头,曾战斗在牡丹江剿匪第一线的曲波,以满含深情的笔墨,写下了一行文字:“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自此以后,随着《林海雪原》的流传以及相关影视戏剧作品的诞生,特别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红遍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20.
章毅然.号适园。江西余干人.寄籍湖南.早岁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回国后.先后在南京美术专科学校及京华美术学院任教授.教务长等职,并与徐悲鸿.高希舜、吴作人、陈之佛等挖起组织l-中国美术家协会.I,被选为理事.解旃后.任故宫博物院美术组组长.现任北京申山书画社理事兼艺术指导.章先生的画.既继承了祖国绘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又有创新的独到风格.笔墨精妙.形神兼备.曾经参加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际展览.皆荣获奖状. , 《:红梅仙猫图v.为章先生近作.用笔简练.生趣孺然.有雄而不犷.逸而不纤之妙.《红梅仙猫图》作者简介@李行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