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20世纪,自由女性主义以其形式平等、男女相同论,支配女性主义以其男女差异论,文化女性主义以其母性论各显其能,人称三大女性主义,至今仍对美国法律产生影响。"性权利肯定"女性主义、交叉性女性主义和社会公正女性主义作为新生代被人们称为新三大女性主义,他们普遍关注身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各有侧重。其中,社会公正女性主义被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心理学的逻辑演进及其对心理治疗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证主义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到后现代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当代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力求把女性作为心理学知识的主体,关注女性群体内部多元的差异性身份,以社会性别视角透视女性心理发展,主张在公平正义的视角下展开对女性心理的研究,与此相应,女性主义心理治疗家也更加重视社会文化情境以及情境的差异性如社会阶层、种族、性别、民族等对女性心理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妇女与福利:女性主义福利理论评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福利理论的思想渊源、代表性人物、国家角色、市场作用、家庭功能、社会观念,以及女性主义者对福利与福利国家态度等方面,全面评介女性主义的福利理论。女性主义福利理论说明,妇女与福利是当代社会涉及面广和影响大的核心社会政策议题。更为重要的是,女性主义福利理论为我们理解妇女与福利议题提供了独特和有用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崔绍忠 《思想战线》2011,37(2):73-77
女性主义经济学源于女性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碰撞和理论交锋。女性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关于性别的文化社会信仰对经济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念从根本上影响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从而使其价值论、本体论和认识论呈现出了男性中心主义倾向。女性主义经济学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庸的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论,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目前中国涉及性别和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章,有关妇女家庭状况的调查研究多,但理论阐释少;对问题的描述多,但系统分析少;关于性别的意识形态呼吁多,但把女性主义研究放到一个广泛的社会系统中研究少;在分析中,对文化规范注重得多,但与制度因素相关的理论解释少.有鉴于此,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贡献,并阐释了研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性别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田颖  韦琴红 《求索》2012,(3):208-210
女性主义批评涵盖了女性主义阅读、女性主义书写和女性主义理论三个方面。其中女性主义书写是女性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父权社会的有效途径,进而重写了历史。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女性主义书写的演变历程。从双性同体到女性主义批评,再到身体写作,女性主义书写的实质是解构与重构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与激进女性主义的父权制理论相结合,形成了唯物主义女性主义,法国的唯物主义女性主义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流派,其社会性别理论集中反映了作为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色。它质疑了生理性别是自然的观点,指出生理性别是一种阶级的区分,揭示了其作为社会性的概念被自然化的过程,提出了社会性别先于生理性别等激进主张。它与以法国女性主义闻名的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完全不同的理论趋向。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运动自产生之初,已历经二百余年的发展,在由妇女解放的政治实践到对社会生活理论反思的演进中,以多元化的原则兼容并蓄并得到巨大发展,女性主义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生态女性主义指出了女性歧视与自然歧视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协同探寻女性解放与自然解放的可能文化与现实路径.为此,对现成文化的解构与重构就成了生态女性主义的重要议题.社会生态女性主义发起了对现存自由民主制度的独特批判,从而开启了构建生态女性主义激进民主理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中的语境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中国后遇到了完全不同于其理论源头的接受环境。这些接受环境差异包括:一、历史背景的差异,其主要表现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先“破”后“立”,而中国本土则是先“立”后“破”;二、意识形态差异,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中的民主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权思想形成的对照;三、学术背景差异,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反拨“新批评”的学术革命开始的,而中国本土则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的滋养。这些差异既决定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独特面貌,同时又呼唤西方理论本土化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权主义”的表述渐渐隐匿到“女性主义”表达的背后,这是女性主义在后现代视野中所发生的嬗变。后现代女性主义不再以争取男女平权为主要宗旨,而是将关注的焦点从权力转向女性本身,主张消解本质主义和二元对立,承认两性差异,提倡建构一套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全球化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民族国家的疆界,迅速改写着地方、国家和地区的意义。对妇女而言,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使超越国家边界的妇女问题迅速攀升,如贫困的女性化,女性移民人口的增长,等等;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妇女运动在全球范围里的连接,比如联合国的世界妇女大会,跨国NGO妇女组织和因特网。为界定这些全球化的新发展,推动全球范围内妇女运动的发展,自上世纪后期,“全球女性主义”,“跨国女性主义”的概念先后出现。本文将以上世纪70年代之后历次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的实践为开端,进而转入对全球女性主义的思想理念——全球姐妹情谊(globalsisterhood)的分析,然后通过对跨国女性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介绍,进一步考察跨国女性主义的知识生产过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局限性切入,围绕着女性主义对其的批判、继承、发展和反思,深入探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尽管弗洛伊德是否是一个彻底的生物决定论者目前还尚未定论,对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者而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性在于他对生物决定论的挑战,可是这并不能否认其理论内在的男权中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4.
基于美国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女性缺席的现实,美国女性主义公共行政研究中出现了三种研究取向,分别是经验论、立场论和后现代主义。这是一场公共行政领域的性别启蒙运动、为公共行政学提供新的知识生产方式,也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一种知识变革。与此同时,该理论在研究方法、理论逻辑和实践方面存在局限性,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美国女性主义公共行政理论对我国的女性参政理论和学界研究立足于中国的女性主义的公共行政问题提供了借鉴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民俗学界"女性民俗的研究"并非主流,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女性的民俗文化探源"和"女性主义的民俗批评"两方面。中国民俗学者从学科发生始就关注女性研究,但其研究成果分散且不相对独立。"女性民俗研究"的内涵,应从研究客体和研究主体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女性民俗"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在整个民俗学界已经得到肯定,"女性民俗"的观念意识也在逐渐形成,而这毫无疑问带来民俗学研究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6.
女性人类学就是将女性主义研究理论与人类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弥补传统人类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理论的不足和偏颇.同时,女性人类学不局限于对女性的研究,其研究范围是也包括男性在内的社会性别研究、性别关系研究,力图建立一种由女性视角和男性视角交错共视的人文视野.本文简明介绍了女性人类学的发展及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对女性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池莉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志友 《思想战线》2001,27(5):101-106
池莉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它贬斥男性,赞美女性,尤其倡导反抗男权中心主义.为此,她放弃了过去的冷静客观的叙述和"生活流"的展示,用女性主义理想指挥叙事,使她的小说充满了激情.20世纪90年代的池莉已经肯定不是"新写实主义者".  相似文献   

18.
管窥女性主义人类学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性别一直是西方传统人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伴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 ,女性主义人类学在2 0世纪 6 0— 70年代发展成为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并且形成了其丰富的研究领域 ;我国的女性主义人类学研究刚刚起步 ,处于萌芽阶段 ,但是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将对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发展与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金玲 《思想战线》2002,28(1):94-101
中国女性社会学并不是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 2 0世纪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中国大陆社会学的复兴中应运而生的 ,相反 ,它是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妇女问题”研究的产物。在近 15年的进程中 ,中国大陆的女性社会学在研究的立场上以价值中立为主转变成价值中立、女性主义共存 ,甚至出现了某种女性主义的倾向 ;在研究的理念上 ,将妇女视作一种角色的“特殊性”逐渐转变成更多地关注妇女的多种角色 ,注意把握妇女作为“人”的整体整合性 ;在研究的方法上 ,对策研究的主倾向被打破 ,形成对策研究、纯学术研究、参与式研究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参与式研究正在成为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质 ;在研究内容方面 ,2 0世纪 80年代以“问题研究”为主 ,90年代上半叶以对“女人”研究为主 ,而从 90年代下半叶开始 ,“性别人”研究成为重点。这些变化的结果之一是 ,女性社会学由对社会学、妇女研究的依附走向相对独立 ,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女性社会学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劳动社会学角度梳理了西方性别与劳动研究的理论来源、重要概念和对中国研究的启发。本文厘清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劳动研究的批判和拓展,这些拓展包括推动劳动研究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双重不平等,以及打破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边界,关注私人领域的情绪、身体表征、审美和亲密关系的商品化及其对劳动者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对性别与劳动研究的几个重要概念——"情绪劳动"、"情感劳动"以及"身体劳动"、"审美劳动"和"亲密劳动"之间的关联和差异进行了梳理,提出在中国进行性别与劳动研究需要考虑本土文化、国家、经济转型模式和全球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