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隋灵灵 《理论学刊》2023,(5):159-168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观、辩证观、实践观和历史观等哲学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中国传统哲学价值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简称“三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时代课题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进程,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途上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出现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创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同时,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3.
戴木才 《前线》2022,(6):4-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把握文化形态的精神实质与内在逻辑的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唯物史观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采取了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不断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对外来文化做到洋为中用,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4.
“以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置性论题。中国式现代化面对复杂矛盾的化解诉求、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要求以及世界现代化困局的应对需求,为“以社会革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内在革命性特征以及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革命的成功实践,为“以社会革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性。新时代以社会革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以党的自我革命筑牢政治根基、以革命精神锻造斗争意志、以人民团结凝聚主体力量、以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发展效能,唯其如此,才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在致力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也得以发生与发展,并最终提出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命题。与此同时,“第二个结合”也为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不断深化“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觉、保持开放胸怀吸纳世界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6.
杨超 《前线》2023,(4):33-36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推动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行进在强起来的新时代。“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集中表达。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是关乎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力、党提升历史主动意识的重大问题,是持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科学路径。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的百年历程,始终围绕中国社会最需回应的问题展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借鉴和思想引领。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的生成逻辑和动力来源,更加明确要从注重制度建设、确立目标导向、提升话语阐释力、构建常态化机制等方面探索深化路径,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提供根本理论遵循。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写进了党章。“两个先锋队”的提出 ,体现了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对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符合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1 “两个先锋队”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告诉我们 ,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 ,是为完成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靳诺 《理论导报》2023,(3):14-16+2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来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在中国共产党内,荟萃了一批自幼饱读四书五经、后来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都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有独到的见解和杰出的贡献。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是毛泽东思想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祝贺 《奋斗》2022,(4):18-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是贯穿百年党史的一条红线,“第二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源,构筑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河,最终汇流成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精髓的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不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3.
王梅琳  张英魁 《探索》2020,(1):166-177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还是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及其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因而也留下了丰富的研究文献。从近百年学术史的考察来看,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文献可以在总体上归纳为三大进路: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视阈,着重探讨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政策与行为;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视阈,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注重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作用于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制度与行为;三是以二者互动关系为主体视阈,兴起于党的十八大以后,着力研究中国共产党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关系。三种研究进路具有相继承接的历时性,也具有主次分明的共时性,共同表现了追求中华文明复兴的自觉意识。展望未来的研究,建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百年关系研究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厘清二者百年关系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历史经验,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可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论断。从第一次结合到第二次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逻辑进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拓展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则和中华文化的思想资源使得“结合”成为必要和必然,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创新的品质又促使“结合”成为可能。实践中,必须厘清“两个结合”的要素环节,运用好主要经验,并上升为规律性遵循。  相似文献   

15.
张伟军  蒋锐 《探索》2024,(1):129-14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命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生成,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和紧迫的现实逻辑。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内在地包含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在文化建设方面实现了从文化立国、文化兴国到文化强国的历史性成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文化战略,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客观需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为保障,综合施策,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要秉持开放包容,以坚持文化开放为动力,海纳百川,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性。要坚持守正创新,以“两个结合”为重点,推陈出新,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长期、系统、艰巨的文化工程,需要持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提升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坚持这一思想内容是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既以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为理论逻辑,又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历史逻辑,更将新时代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其实践逻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其内涵主要表现为目标宗旨观、历史动力观、人民利益观和群众路线观。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承继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精华,开拓了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观发展新思路,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蕴含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亚杉 《世纪桥》2023,(1):82-85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立足中国大地、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化的理论成果,充分反映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历史主动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庄严历史责任,这就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继续坚持和贯彻“两个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掌握历史主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继“两个结合”被正式写入第三个历史决议之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再一次阐明“两个结合”作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具体意涵,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总体理论工程的构建提供了明确的战略谋划。站在历史总体性的立场高度,“两个结合”具有内在交互关系。其哲学性质的历史定向具体展现为双重智识——理论辩证性思维与社会系统性思维的综合运用。承前启后,贯穿于“两个结合”内在逻辑的历史总体性立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持续布局;一脉相承,理论辩证性思维统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各个理论范畴,突出党带领人民作为历史主体的理论自觉和政治智慧;吐故纳新,社会系统性思维兼顾理论构建与现实展开以及二者之间的互为关系,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活力。“两个结合”是历史经验与历史意识相统一的思想结晶,是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重要体现。“两个结合”正在历史地发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历史到文本,又从文本返回至历史现场的理论性指南。  相似文献   

19.
“两个结合”的提出,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两化”提上了新的理论高度。“两个结合”的提出,是必要性、可能性与现实性三重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需求为“两个结合”提供了必要土壤;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发展性与实践性等内在品质为“两个结合”开辟了可能场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任务向“两个结合”发出了伟大号召。这三重逻辑相互交织,推动“两个结合”产生、发展与不断跃升。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论断内涵丰富,对于解放思想,再次审视中华文明,拓展中国共产党理论维度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又提出“第二个结合”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对理论认识的深化推进到理论的自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