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年是上网者众数,互联网上的青少年离轨行为不断上升。论文基于互联网的特点,从失范理论视角界定了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类别和性质,并对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构成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认为网络中上网者个体的规范缺席、网络社会的规范缺席和网络法制规范不健全三者主要导致网络失范行为。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信息产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信息活动和网络安全问题也遇到新的挑战。网络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难题。这些难题危害着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强网络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倡导文明的网络行为,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有的放矢地开展全民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民网络行为,是行之有效而又简便易行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与之相伴的急剧社会转型,我国青少年社会化问题开始出现了大量新情况,而电子游戏、偶像剧及电脑等的出现,尤其是近些年来迅速普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随之遍地开花的网吧,更加剧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本文是对内蒙古两城市青少年的抽样调查,对比分析了网络对边远地区汉族和蒙族青少年社会化(道德认知、价值观念、行为倾向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程度。通过汉蒙比较,整体反映出无论是汉族或蒙族青少年都随着接触网络时间的延长,网络对其社会化影响显著,而且严重冲击青少年社会化的传统途径。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网络犯罪态势的长期居高不下,与网络的广泛普及和代际转换有着紧密联系。随着青少年网民逐渐成为网络空间中的重要参与主体,青少年网络应用行为的类型和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成为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因素。当前,青少年网络犯罪在原有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朝着团伙化、网上邀约化、智能化和向农村扩展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青少年犯罪有其独特的成因,但我国犯罪学研究对青少年饮食结构及习惯对犯罪的影响似乎关注较少。而根据国外科研资料分析,糖、维生素、微每元素、矿物质、Ω-3脂肪酸及长期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都可能与青少年犯罪有关,在国外司法实践中也不乏其例。饮食对青少年犯罪具有潜在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较之其他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不是那么明显和易于把握。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以及广泛传播性,加之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而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人已经触犯了我国刑法。在公开的网络空间散布带有欺辱性质的内容或谣言涉嫌构成侮辱罪、诽谤罪,公开他人信息涉嫌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破坏社会秩序涉嫌构成寻衅滋事罪;但在非公开网络空间采取点对点式的青少年网络欺凌难以认定为犯罪。就目前实践的情况而言,应合理划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规制范围,同时适当对犯罪圈内的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加大惩治力度,并增强青少年寻求刑法保护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络淫秽色情信息影响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淫秽色情信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还不成熟,容易受到淫秽色情信息的感染,而走上错误的轨道。为了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的影响,必须建立有效的法律机制,通过立法、行政管制、技术防范、民间自律和教育等多种手段控制网络淫秽色情行为。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网婚”源于好奇心理的驱动;宣泄压力来获得交往的需要;对与异性交往的渴求;社会其他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青少年“网婚”将会导致曲解婚姻家庭观、缺失责任感;出现早恋;形成不良性格;贻误学业;引发超前消费。应加强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意识;组织开发适合青少年的绿色网络游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规范网络婚姻网站的经营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虚拟性严重影响着现实社会中青少年的社会角色,从而引起角色冲突,甚至导致角色失败,使得一些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人格变异和心态扭曲,在具体行为的选择上经常处于二难境地,因而极易产生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因此,树立网络意识,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努力减少和避免这种角色冲突,就成为广大青少年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迅速发展过程中,网络游戏与青少年学生的角色社会化问题研究是当前社会心理学一个重大课题。青少年学生是网络游戏的主要群体之一,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学生角色社会化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有助于在角色扮演中克服角色紧张、进行角色定位、促进角色社会化,增强自我意识与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易导致青少年学生角色认知不清,产生角色冲突,引发人格的自我同一性混乱影响正确角色观念的形成。本文针对消极影响运用角色社会化理论对青少年学生角色进行分析并尝试地进行角色构架界定问题,选择介入技术,以对青少年学生网络游戏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引言。在中国大陆,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经常发生的、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青少年中出现的偏差行为,犹如孩子学走路必然要摔跤一样,经过多次的跌倒、爬起,就学会走路了。青少年在其成长中,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偏差行为。而行为偏差难免导致某种危害或危险后果,使人们接受教训。青少年通过认识和纠正偏差行为,就可以逐渐成为认可和遵守社会规范的公民。但行为偏差如果得不到纠正或者恶性发展,也会导致犯罪。研究和实践均表明,犯罪的青少年大都有一个从染有劣迹到行为偏差,到陷入犯罪的演变过程。因此,研究和探讨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即对采取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认识和矫正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的安宁、秩序,都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论及网络越轨行为时,学界研究大多习惯将网络越轨行为与青少年群体紧紧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联系,缺乏必要的实证数据的支持。在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的越轨身份和网络越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制造”和“生产”出来的,具有意义建构的意味。青少年越轨身份的被制造,来自于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少年必定存在网络越轨行为的论断和对青少年年龄区间界定的含混;而网络越轨行为的“被生产”,则源自于通过对网络环境容易产生越轨行为的判断而进行的标定。正确和客观地认识网络中的青少年越轨行为,需要将日常生活理论作为理论支点,采用统计概括和田野调查的研究范式对网络越轨中的青少年人口统计学特征和越轨行为特征进行科学准确的把握。同时也不能忽略越轨含义的中性色彩,区别对待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就青少年的反向社会化和父母影响存在的程度对722名初中和高中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反向社会化在中学生家庭中普遍存在,中学生的反向社会化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父母影响和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之间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且父母影响的整体水平高于青少年反向社会化的水平;3.青少年的反向社会化和正向社会化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反向社会化呈现不规则的年级趋势,并非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而是在初三出现峰值,然后呈下降趋势,在高三又开始升高,而正向社会化的两个维度却呈现比较平稳的趋势,父母影响(行为)呈下降趋势,父母影响(观念)平稳中略有上升;4.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消费休闲反哺行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观念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网络的迅猛发展,对青少年产生着极大的诱惑。而青少年之所以成为上网的主力军,还有其自身的心理原因。网络不仅为青少年的交往、情感宣泄、增长知识等心理需求的满足提供了便利,也为青少年追求新鲜刺激、休闲娱乐和表现自我等心理需要的满足大开了方便之门,同时,也可能给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1144名在校学生、758名未成年犯、350名中小学教师和189名学生家长的调查,试图了解中国青少年网络被害的现状,探讨家庭和学校网络教育方面的缺失或者不足对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影响,从而提出一些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东西。作为当代青少年,他们利用网络获取了大量资源和信息,开阔了视野。但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经不住网络的诱惑,上网成瘾。迷恋网络游戏不仅能使青少年的道德认知紊乱,而且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青少年正常的人际交往。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网络因素、青少年自身因素、家庭学校教育因素以及管理层面的因素。防治的要旨是提高防范意识,改善教育方法,加强网络立法,抑制网络糟粕。  相似文献   

17.
与人类文明其生的成瘾现象,如今已发展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全球性灾难。青少年是国冢的未采与希望,然而由成瘾行为引发的青少年成长危机问题形势已经相当严峻,这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从对成瘾行为的认知出发,深入分析青少年成瘾行为发生的原因,在借鉴国外和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防范我国青少年成瘾行为发生的对策。以期能够借此消除青少年成长危机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保护。  相似文献   

18.
近几十年来,媒体暴力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Anderson及其同事先后提出一般情感攻击模型(GAAM)和一般攻击模型(GAM),并依据这两个模型进行了大量关于媒体暴力对攻击行为及相关变量影响的研究。本文综述了相关研究结果,并介绍了对攻击认知、攻击情绪、生理唤醒和攻击行为的测量方法,文末对以往研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网络欺凌是一个青少年被其他一个或多个青少年利用网络或电子通讯工具有意施以威胁、骚扰、侮辱的行为。相较传统欺凌,网络欺凌途径更多,实施更易,约束更少,监控更难,传递更快,波及更广持续更久,伤害更深。要应对网络欺凌,教师与家长应该正确介入,教育青少年学会自助,提高其应对能力,同时网络立法也是必要保障,亦可辅以技术监控。  相似文献   

20.
根据反社会行为纵向发展的持续性或稳定性,可将其划分为限于青少年期型和持续终生型两类。限于青少年期型反社会行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并不代表严重性;在发展趋势上,这类行为较集中地开始于青春期,停止于成年前后,缺乏贯穿儿童期、青春期至成年期的持续性。研究表明,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出现反社会行为是一种群体性社会现象,并不代表个人程度的越轨,限于青少年期型反社会行为并不是犯罪预防的重点。我们应正确认识这类行为的性质,以对之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