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智慧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演化为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的过程.当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和理论思维范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高度回答了当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领域的实践诠释.  相似文献   

2.
如何正确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陈学明教授认为,从整体上并联系中国实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我们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真实关系,从而有助于我们探索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良性互动来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的正确途径。此外,它有助于我们增强把"回归马克思"与"推进马克思"结合在一起的自觉性,从而有助于我们在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抱有正确的态度。为了推动相关问题的学术争鸣,我们特将陈学明教授与本刊记者的谈话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次访谈主要交流和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英国左翼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塞耶斯教授对《马克思与哲学书评》《激进哲学》和"社会主义工人党"等英国较有影响力的左翼期刊和组织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第二,英美和欧洲大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关系.塞耶斯教授提出英美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在历史传统和学术方法上存在区别,这导致英美和欧洲大陆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的不同.第三,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与未来.塞耶斯教授从英国的历史和思想传统出发分析英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并对右翼民粹主义势力的兴起及其对传统左翼政治造成的挑战表示担忧.第四,当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多元化发展.塞耶斯教授强调要客观看待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多元化发展状态,并高度评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成就.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问题,关涉对国内外反马克思主义诘难的正本清源,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前提性问题。分析整体性视域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当代解释力的核心;梳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诸重大问题之解是论证马克思主义当代解释力的关键;把握方法论视角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蕴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当代解释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首先就在于创立了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说中国话。其路径主要有:一是与人民群众创造的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文化路径;二是与人民群众参加的革命斗争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路径;三是与人民群众的语言艺术相结合的传播路径。创立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理论大众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从内容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对象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求用先进理论掌握大众;从理论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方式看,注重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传统,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风格品质,更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现实要求,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俗化。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不能把三者混淆或等同。井冈山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及逻辑起点。这一时期,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在根据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书快递     
《1923-1945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瞿秋白到毛泽东》MarxistPhilosophyinChina:FromQuQiubaitoMaoZedong,1923-1945;NickKnignt;KluwerAcademicPub,2005.本书通过考察瞿秋白、艾思奇、李达和毛泽东的活动和著作,探讨了20世纪20至4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情况。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应当脱离当时国际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尤其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背景。从当时苏联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情况来看,中国此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都是相当正统的。该书探讨了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具体主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共十七大基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决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系统工程。我们应把这一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全面推进,努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创新和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1月9日至10日,"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常熟市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南京大学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主办的.  相似文献   

11.
早在1996年,您就在<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一书中提出:"政党政治进一步现代化的问题已经提上日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政党现代化"这个问题,但在那时人们对"政党现代化"这个词还相当陌生,所以您的提法应该说十分"前卫".那么,您当时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呢?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article, the challenges posed to the European Union's (EU) role in trade polic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policy during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s Doha Development Agenda, also known as the Doha round, are highlighted. The authors argue that transformed power relations have created a situation characterized by role uncertainty, for the emerging powers but also for the EU. Priorities among multiple possible roles – in the existing trade regime, in relation to the global South and in the ongoing negotiations – become subject to redefinition. For the EU, heavily wedded to a multilateralist and reformist mission because of its own history, this process is particularly difficult. The EU's traditional role conceptions as a leader and a benign partner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been challenged and partly replaced by a more realist approach.  相似文献   

13.
从宪法性条约到条约性宪法--欧盟宪法的进步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宪法与以前的欧洲一体化重要条约的区别在于,它已经超越了"宪法性条约"而成为"条约性宪法".欧盟宪法主要是欧洲的联邦主义者借欧盟扩大之机推进欧洲政治一体化的产物.欧盟宪法既有其巨大进步的一面,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一面.相比于现实意义,欧盟宪法的象征意义更大.欧盟宪法在批准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是可以克服的,但是欧盟领导人不应当把一体化仅仅当作目的,而忽略其他对欧洲前途来说更重要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4.
也谈苏联解体的一个原因--兼评美国学者科兹的几个论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共及其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苏共内部产生了一个特权阶层.美国学者科兹看到是这个特权阶层搞跨了苏共和苏联,却不懂得它产生的真正原因,而是把它归之于改革,进而得出了反对市场化改革的错误结论.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不改革、不正确地进行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15.
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搞好社会主义不仅要有硬件,更要有软件.一方面要摆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放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的落脚点是实现、发展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6.
17.
18.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Dominican 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U.S.) after 1965. Dominicans left their homeland pressured by economic needs, the desire to improve their lives, and encouraged by a de facto immigration policy that facilitated their exodus. Once in the U.S., most Dominicans encounter an economy that increasingly demands skills and levels of schooling they do not possess. Rather than a prosperous life, in the new land, Dominicans face high unemployment levels and an alarming state of poverty. Paradoxically, while the needs of Dominicans continue to be unmet in the new society, the social policies and the conditions that push them out of their country remain in effect. On its part, the U.S. has responded by adopting a number of immigration laws to control the entrance of unwanted and unneeded job-seekers. As a result, the number of Dominicans coming to the U.S. has begun to decline as the number of Dominicans deported to the Dominican Republic has increased. In the end, poor Dominicans are pushed back and forth by both societies whose immigration policies mask their unwillingness to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the group. 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impact on the Dominican community of 9/11 and the crashing of the AA flight 587, on November 12, 2001.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民党在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经历了六次重大历史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是对自身建设进行的一次深刻调整。研究它的历史演变 ,关注其现状与未来走向 ,对于研究政党政治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laims of the democratic peace thesis by tracing the embedding of democracy in three countries: Nicaragua, Brazil and Colombia. In so doing it highlights the way in which the democratic peace that has spread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has to be understood as part of a continued imperialist strategy by the core capitalist states and their dominant social forces in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The meaning of democracy in this revolution is to promote and instill a form of corporate government that reinforces private power against human needs and rights. Nonetheless, this is an unstable strategy and the three examples considered here illustrate that this creates space for anti-capitalist opposition to organise and challenge this restricted conception of democr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