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党的利益的内涵1.作为组织的利益——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自身的目标,但是要完成一定的目标,首先就必须保证组织自身的客观存在。要存在和发展又必须获取一定的基础,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一方面,政党要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空间;另一方面,政党也要有支撑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2.
《浙江人大》2013,(5):1
今后5年,浙江省公路中心工作是:建设大路网、深化五型路,全力推进六项工程,努力建设美丽公路,为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提供坚实的公路交通保障。路网优化工程构建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为支撑、农村公路为基础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能力充分的公  相似文献   

3.
<正>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什么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  相似文献   

4.
陈粒 《创造》2008,(6):74-75
“每一个人都应该是美的。在物质匮乏的时代,美是一种奢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应当成为一种必需。”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除了物质生产力,文化也日益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它不仅涵养着国家的软实力,也成为经济发展的硬支撑。  相似文献   

6.
加强北京城市特色街区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槟 《北京观察》2006,(12):48-50
城市特色街区是指城市中建筑或者空间环境,其本身在形态上、功能上或者所承载的活动等方面具有文化独特性的地段,它是具有商业、餐饮、休闲、娱乐、健身、文化消费等功能特质的开放性街区.城市特色街区是构成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空间,是旅游与商业和文化结合的特色地段,是影响创新精神孕育的物质环境,是北京实现文化名城,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和宜居城市性质定位的重要组成.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城市的物质空间支撑,更需要高品质的物质空间支撑,特色街区的建设正是提供丰富多元城市空间的地段.  相似文献   

7.
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坚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将有助于我们利用越来越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艰苦奋斗是一种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价值观。艰…  相似文献   

8.
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可以为推动铁路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思想基础、物质保证、技术支持、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撑,筑牢安全之基。  相似文献   

9.
<正>"法治浙江"是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主要任务之一,深刻领会"法治浙江"在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中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提供法治保障和制度支撑。(一)"法治浙江"作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的思想体系,是它们对现存世界及其秩序的"整体性"反映与判断,是政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观点的表达方式。我国是一个共产  相似文献   

10.
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与高新技术发展相适应,并影响着我们生产、生活的一种文化现象,即名牌效应,正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发生着巨大的作用。人们生产名牌产品,也消费名牌产品。物质产品如此,精神产品也是如此。名牌效应,名人效应,已成为决定企业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和生存基础。竞争催生名牌,名牌支撑竞争,加剧竞争。现在,这种名牌效应又从物质生产领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使日本近代化的物质成就丧失殆尽 ,更为重要的是使日本人的心灵系统产生前所未有的失衡。战败的事实 ,使日本人的旧有价值观———尤其是《教育敕语》中所规定的道德观念被彻底否定了。没有了支撑国民生活信念的价值系统 ,日本民众陷入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之中  相似文献   

12.
王洪章 《政策》2012,(4):71-73
印染行业,是纺织产业链中一个具有承前启后功能的关键环节,前可促进棉纺织行业升级,后可支撑服装产业发展。然而,在具有纺织大省地位的湖北,印染行业从拉动湖北纺织工业健康发展的"纽带",一跌成为制约湖北纺织工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3.
人,要有一点精神本刑记者王玉田人,总足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个精神,也即指那种超乎物质需求之外支撑人奋斗进取的精神支柱。人类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们是有思想的。有的人活着只为自己,蝇营狗苟,忙忙碌碌,一切思维,一切行为,均围绕自己,难怪曾有个...  相似文献   

14.
王明添 《传承》2011,(16):82-83
"公路文化是劳动者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公路文化作为一种公路行业文化,它是伴随着公路物质层面发展而存在的文化现  相似文献   

15.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精神却越发匮乏了。在父母那代人的身上,有着太多我们如今看来很不能理解的精神,而恰恰就是这些被觉得“老土”的精神,支撑起了那个年代,支撑起了一个国家。其实,精神代表了一种态度,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话来说“态度决定高度”。细究那些成功人士,他们闪耀的背后多多少少都还存留着那些远去的精神的影子.  相似文献   

16.
魏昭明 《重庆行政》2014,15(5):96-97
正行业文化是一个行业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行业精神的载体、行业作风的体现、行业形象的展示。近年来,随着重庆市质监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安全监管、技术支撑、服务发展为重点的质监特色文化日益凸现,工作理念不断丰富,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基础建设整体推进,技术实力持续增强,质监精神得到彰显,服务发展有为有位,质监面貌焕然一新,质监形象大力提升,为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实现质量强国梦和中国梦作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物质论的诸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就部分有争议的问题综述如下: 一、对物质概念的不同理解一种意见认为,只有一个物质概念,即哲学的物质概念。它既反映认识论的内容,也反映本体论的内容,这是同一概念的两个方面。另一种意见认为,物质概念有两种不同性质,一点是物质和精神相互关系的认识论上的基本问题,另一类是物质和物质属性的关系问题。前者是回答认识的源泉,后者是回答物质  相似文献   

18.
物质转移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叶,随着物证鉴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完善,物质转移理论的内涵也不断深化。现代意义上的物质转移理论主要研究客观存在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相互之间发生的物质交换及转移。作为物证鉴定基础理论之一,物质转移揭示出的客观规律对物证技术,尤其是物证鉴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理论作为诉讼案件中获取鉴定材料的科学基础,其价值不仅在于为确定鉴定方法提供了有力依据,更为物证鉴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董雪 《半月谈》2020,(9):79-81
环保业界常把生态环境治理比作一座大厦,而监测数据是支撑大厦最关键的柱子。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比对监测珠三角地区和渤海地区排污单位自动监测设备的结果,不合格率近七成。比对监测,就是用标准物质去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如此高比率的比对不合格,敲响了企业环保自动监测的警钟。  相似文献   

20.
消费生态化,是探讨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顺应消费拉动生产的趋势,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注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互补、强调责任消费、崇尚亲近和享受自然、推崇休闲生活丰富多彩,是消费生态化的重要特征.按照消费生态化要求协调人类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协调人类的物质生产力同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力的关系,必须把调节人类生产需要、生产人口、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精神产品的四种生产能力作为基本手段,使人类的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建立在生态生产力的提高即人类的物质生产力与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力的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