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两朝出于政治、军事之考虑,在贵州先后多次实施大规模屯政,留戍军士,设置屯堡,守卫边防,以纾民力,形成屯堡与当地"夷寨"同处共生的地域格局.时因背景特殊,屯堡设置大多兼具防范"夷族"叛乱之功能,故在屯堡族群与"夷寨"族群之间人为筑起了一道隔离藩篱,阻隔着彼此的交往与联系.在隔离的历史环境下,族群内部产生了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动力,并促成各自内生起顽强守护生存边界的强烈意识.在历史有限的互动中,融而未合,保持了鲜明的文化个性,折射出适时"隔离"有利于族群文化个性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史实.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度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我国制度的十三大优势,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早期建设时期的实践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之制"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之制"形塑了基本框架;进入新时代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之制"的基本体系,并提出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的时代命题。"中国之治"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丰富了内涵。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得出的,具有严谨的现实逻辑和丰富的时代价值。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破除"历史周期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作出的重要决定,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6,(13)
正赛德克族群是台湾少数民族16个族群之一,主要居住在今南投县东北部与花莲县北部、南部。在近代的族群分类上被归为泰雅人的分支,经过多年的"正名运动",终在2008年4月23日成为台湾少数民族族群一支。早在清朝文献中即可见到该族群的记载,日据时期的人类学家虽然发现赛德克人与泰雅人在语系上的差异,但两者同样有纹面、出草等文化,故仍将其归类在后者。同时,赛德克人与太鲁阁人亦有共同的起源与文化,却在居住地域的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6,(1)
正目前,在台湾少数民族16个族群中,排湾人口数有12万人,排列第二,仅次于阿美。排湾分布于中央山脉的南端及东部海岸山脉的南端。拥有台湾少数民族少有的贵族制度,并以"巫术"出名。阶级制度排湾在比较上深具文化性,除了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能歌善舞外,在社会阶级上分为头目(mamazangilan)、贵族、勇士、平民四个阶级。贵族阶  相似文献   

5.
研究选取206名彝族为调查对象,探索凉山彝族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增强各族群国家认同提供现实依据。结果表明:凉山彝族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总体态势良好,国家认同略高于族群认同,没有出现两者相冲突的情况;年龄、家庭所在地区、父母族别等客观变量对彝族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而文化程度、职业分布、收入、汉语水平、要好朋友的族别等社会性变量的影响显著且稳定。  相似文献   

6.
大都市人是由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新老移民构成的.不同时期移民及其后裔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族群特征.然而,在以大都市名称命名的大都市人(如上海人)与其他地方的人群相对应的情况下,其本质已经作为一个整体,具备了区域性族群意识,并通过文化表述出来.大都市人的族群性或族群意识是通过想象的共同体来实现的,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建构模式的产物.大都市人族群意识的形成,伴之以族群边界的维持,构成当代大都市人族群意识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7.
贵州屯堡人是起源于军事移民的汉族群体,他们在漫长历史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复杂多变的族群互动现象一直是民族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近几年来多集中表现为居住格局、语言学习、民族通婚等社会交往内容的族群互动研究,探讨其对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启示。对此,一改社会学视角,基于历史视域提取贵州屯堡人族群互动演变过程的感性变量、组织变量、支配变量以及制度变量,通过聚焦贵州屯堡人族群互动的共享性记忆,以点带面,揭示民族关系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发展轨迹,体现历史价值规范中的民族真善标准。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素以多元族群文化共存著称,而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之发展却因殖民历史、民族国家、族群性民族主义、族群关系、现代化、社会发展等内外因素而显得动态复杂。不同族群对于国家社会的理解、认知与实践也使得族群政治贯穿于马来西亚国家建设进程始终,并成为国家政治与公共生活中敏感却又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马来人、华人及原著民在马来西亚国家建设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境遇及其应对策略,由此影射的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族群政治与族群权益,成为反思多元文化主义在马来西亚的实践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纳西族的婚姻史上,联姻作为社会势力组合的手段和平衡经济往来的砝码,十分重视对配偶的选择。纳西族的联姻制度包括为政治结盟而实行土酋、土司中的等级内婚制,为加强民族内聚力而普遍实行"不嫁娶当地外族"的民族内婚制,"骨族不婚"的家族外婚制,以及"划地为界"的地域内婚制等四种联姻制度。这四种制度并行不悖、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民族识别后,分布在云南东南部的孤人被划入彝族。孤人集体记忆、语言、服饰有其文化独特性,在地方性的族群互动情境中建构孤人族群认同意识,并对彝族身份感到疑惑。民族识别后的50年,体现国家权力的制度安排使部分孤人已经接受彝族支系的身份认同。孤人在认同彝族与认同孤人之间表现出层次性和情境性。近年来,孤人被地方精英发明为"古代僰人后裔",孤人认同意识又得以强化。孤人的个案反映出国家族属认定、族群自我表述、社会变迁因素对族群认同建构的影响,可为今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支系族群与尚未识别族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