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录口述者亲历回忆的口述历史是研究美国华人历史和族谱的一个重要资料来源。由于有关美国华人,特别是来自底层的华人资料的欠缺,口述历史往往成为唯一的来源。通过让人讲述他或她本人的历史,口述历史为认识美国华人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局内人的看法。然而,由于口述历史是本人对自己历史的主观解释,且又赖于记忆,因而它需要对口述中的偏见、零碎、不确切成份等进行细心的甄别,这一过程包括借助于其它材料以参证,以及将个人的历史放在更大的视野中去把握。本文旨在为与美国华人进行口述历史采访,尤其是对族  相似文献   

2.
龚云普 《前沿》2010,(3):188-192
本文在简要评述现代口述史兴起的过程、意义的基础上,围绕"历史由谁讲述?"、"‘口述’与‘文献’谁更接近历史的本原?"等基本理论问题,认为应该运用辩证思维理论来解决"口述历史的‘软肋’"、"何为口述历史"以及"口述历史的撰写"等具体问题。研究者只有在口述历史的过程中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口述史才能实现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愿望。  相似文献   

3.
地下开采出价值百万“天价乌木”引发物权争议,村民将镇政府告上了法庭。在等待终审判决的过程中,诉讼双方与当地各界代表在“镇协商会”平台上,就当地的乌木保护与开发问题达成了共识。这意味着,无论最终法律如何界定物权归属,在事发当地,珍贵自然资源的开采、保护与使用已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一个规范性的共识——它将规范和约束当地政府和每一个相关人的具体行为。  相似文献   

4.
口述历史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述历史”是历史学者借助口头和录音等传播手段,从口述者的讲述中获取历史信息的特殊的传播活动。口述历史是一种新的史学形态,也是一种新的史学方法。不少学者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对口述历史进行了论述,本文尝试以传播学为理论参照,分析口述历史的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全国上下通过各种形式缅怀这位世纪伟人。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小平》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情感丰富的、平凡而又伟大的邓小平。 《百年小平》由中央电视台同名大型口述历史记录片的解说词汇编而成,由百位亲历者讲述自己所知道的邓小平,讲述者中包括与邓小平接触过的普通百姓、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老一辈革命家的夫人和子女、邓小平的家人等等。由于都是讲述亲身经历,谈话显得真实而具体,也因此具有文献价值。本书在  相似文献   

6.
该书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著者写道:“我通过对在殖民地过去岁月的法律政策中找出联系的可能性和后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冲突的评论,展开本书的叙述。这些章节中讨论过的诸多法律争议直到今日仍与我们同在:关于澳大利亚土著,加拿大本土居民,美国印第安人,墨西哥印第安人,南非祖鲁人,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埃及的科普特人,以及许多别的群体的法律地位的争议,都会产生关于法律多元主义和国家的相对权力的理论争鸣。  相似文献   

7.
最近,河南省汝阳县上店镇副镇长陈金跃利用晚上和双休日跑“三轮”拉客,每月挣300多元用以改善家庭困境的事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引起了争议。有不少人反对他这样做,但陈金跃依然“我行我素”,仍旧在“跑”他的“三轮”。陈金跃跑三轮引起争议的原因不在别的,而在于他的身份。因为“镇长跑三轮”毕竟属全国首例,倘若他不是“镇长”,而是一名普通群众,去跑“三轮”我想是不会弓愧那么多人关注和争议的。“镇长跑三轮”究竟可不可以?依愚之见,就陈金跃镇长的情况来说是可行的。第一,从勤政廉政方面来看是可以的。首先,陈金跃跑三轮…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口述史日益兴盛,而且形态多样化。从口述史采集的主体而言,有学术机构、政府部门或民间公众的区别;从口述史采集的目的而言,有史学研究、史料保存、形象宣传、人事纪念等不同用途。同时,口述史采集又有一个比较共同的特点,就是回忆性甚至抢救性。所谓回忆性是指当前口述史更多的是邀请高寿者通过回忆讲述亲身经历的历史,所谓抢救性是指为了避免老人过世造成口  相似文献   

9.
仲裁是一项法律制度,又称作“公断”,即当双方发生争议协商不成,调解又达不成协议时,仲裁机关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双方发生的争议作出裁决的法律制度。目前,仲裁制度已经在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海事、经济合同、劳动争议、房地产、技术合同、人事争议仲裁等七个领域里采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由人才流动争议仲裁发展演化而来的,人事争议仲裁是人事工作在改革中开辟的一个新的工作领域,它对于建立现代人事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保障个人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都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以法治化的途径解决集体劳动争议,法治化对社会和谐的功能与价值在于:通过法律程序的设定将罢工等集体劳动争议行为进行“去政治化”的处理、将复杂的社会问题转化为相对单纯的法律技术问题,具体而言,集体劳动争议法律调整基本的制度框架由争议表达机制与反应机制两大体系构成。  相似文献   

11.
难忘的会见     
难忘的会见李冠卿口述祝厚江赵从元整理编者按:李冠卿同志是河南辉县人,1935年参加革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曾任游击队长、营教导员、团政委、武工队长、敌工部部长、汁商工委书记、开封工委书记等职。他机智勇敢,胆大心细,忠诚党的事业,是我党的优秀干...  相似文献   

12.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13,(11):18-20
耿彦波是个有争议的人,争议从他在灵石搞古城建设时就已开始。对他的争议,多集中在如下方面:他的挽救“古城”,是真在保护文物,还是在搞假古董;他的拆迁,伤害被拆迁户利益,是造福市民,还是政绩工程;他投入那么多资金搞市政建设,账本是否清楚,欠债能不能还得上……  相似文献   

13.
吴钩 《同舟共进》2015,(2):82-84
【梁启超家乡的"乡自治"】古代中国有"社会自治"吗?一部分人认为有,因为中国自古"皇权不下县",县下面的广阔社会基层,悉由民间自治;另一部分人坚持说:传统社会没有自治,切莫夸大"皇权不下县"的说法。今人的论断,有时难免带有想象与偏见,笔者觉得还是那些在传统社会生活过的过来人的描述更为可靠。民国人蒋廷黻曾在口述回忆录中讲述了他家乡——湖南邵阳县的基层治理:邵阳县"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县份之一",但"广袤的辖区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和口述史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口述史的特质可以凸显女性主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女性主义者借助口述史方法,可以更深入探究女性的生活和经验。女性口述史实践构成口述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可以丰富口述史的内容和层次,甚至可以推动口述史事业的发展,但很难说存在方法论意义上的女性口述史。不能否认女性主义强调的性别视角之重要意义,但在分析女性的生存处境时,它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女性生存处境还受到除了性别观外的其他社会因素影响,例如嫁给当地农民的女知青口述中的婚姻解组,与其说是受机械的平等观和传统性别观的影响,不如说是农民和女知青在价值观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的。在性别实践中,重视女性口述史背后的“整全性”社会力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声音     
《人民公安》2012,(2):5-5
我们的GDP赶超了别人,但对历史的敬重、敬仰、尊重、珍爱,却比不上别人,为什么大家不觉得这件事丢人呢?——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讲述自己做口述历史的初衰  相似文献   

16.
许斌  胡鸿保 《思想战线》2004,30(6):14-17
“口述”和“传统”以及“口述传统”一直都存在着诸多争议。从“传统”的建构来看 ,社会记忆使“传统”通过“现在”而被呈现。从史学角度来看 ,“口述”与“历史”的携手不仅打破了历史陈述的垄断 ,赋予历史平民化、大众化的基本特色 ,而且也促使一些历史学家的史观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7.
王灵善 《前进》2005,(9):55-55
山西抗战史研究,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重中之重。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这部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历时一年完成的《山西抗战口述史》,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一年的时间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组织了十余位历史研究工作者,组成课题组,在省、市、县宣传和民政部门的配合下,携带录音、摄影、记录器材,走访了山西110多个市县区的1500多位亲历过抗战的老人,听他们讲述60年前的抗战见闻,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经过比较严密的论证和严肃认真的筛选,遵循口述史研究操作的学术规范,按照山西抗战史的基本内…  相似文献   

18.
取名“生命记录”的口述史栏目与读者见面了。我们推出的首个口述者为新华社的资深记者夏公然先生。他自抗战初期参加新四军办报,身临前线报道了山东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解放后曾任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负责人、解放大陈岛记者组组长、新华社军事组组长,尤其自60年代初起长期担任新华社内参部主任一职。一生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并与彭德怀、张爱萍、彭柏山等人多有接触与交往。夏公然身为记者的同时还是一位全身心为理想奋斗的革命者,他的口述既透露出重大历史事件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情,又客观地反映了那一代职业革命者的心灵轨迹。可以说是从特殊的职业、岗位反映了所经历的特殊年月。值得一提的是,这份口述是他在保留下来的大量采访笔记和历次运动中思想检讨的基础上回忆、整理而成。我们以为,这样的口述格外地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19.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也称“劳动纠纷”、“劳资纠纷”。也就是说劳动争议产生于社会劳动关系形成之后,发生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以权利、义务为内容,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之一。劳动争议的主体是发生劳动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具有经营权的用人单位,即劳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劳动争议的客体是劳动争议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在我国劳动争议的客体,具体包括行为、物和与人身相联系的非物质财富等,例…  相似文献   

20.
赠与纠纷     
赠与,从法律上讲,是当事人一方(赠与人)将自己的财物(包括动产与不动产)或权利无偿地交给他方(受赠人)所有或享受的民事法律行为。在一些人眼中,赠与就是无偿地给,无偿地接受,给了就不得收回。殊不知,赠与是法律行为,就得受法律的约束,下面两例足以证明。父母向女儿赠与嫁妆也要合法李兵建与妻子共同开了一个建材商店,头两年,生意很好,当地建房的人多,而建材商店又很少。他们用赚来的钱买了彩电,空调等贵重用品。没料到市场说变就变,去年严重亏本,致使家庭财产不足以抵债。12月11日,李兵建的独生女儿结婚,他们将家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