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命题。"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是民族自信心增强的一种反映,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重新定位。1997年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命题时,就是针  相似文献   

2.
李冬平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8):38-41,49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就要正确看待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问题。文化自觉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前提,文化自信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条件,文化自强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只有实现文化"三自",才能在根本上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对传统文化认知不够、对革命文化认识片面、对先进文化关注不足、对西方文化盲目认同等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从讲好华夏文明故事、红色革命故事、改革开放故事、中西差异故事出发,有利于弥补这些缺失。而搭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台"、磨砺讲好中国故事的"术"、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则是讲好故事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如何认识文化、发展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三个问题,从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展现给了我们一个认识文化的视角。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新形势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自觉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承担文化建设使命;自信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吸收借鉴外来文化;自强于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打造优质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展现出中国人民阔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当前,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面临沿线国家缺乏共同文化认知,一些国家对中国文化存在各种误解和偏见,我国文化输出能力较弱等诸多文化挑战。"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实施,需要我们主动融入沿线国家和地区,充分发挥文化自觉;主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展示文化自信;主动帮助沿线国家和地区提高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充分体现文化担当。  相似文献   

6.
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构成文明古国的"灵魂"与"血脉"。"编钟"作为中国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不仅是一件文物、一件乐器,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记录者"与"活化石"。从历史底蕴上看,编钟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厚的典故使文化自信变得更为生动;从器物特点来看,编钟的巧妙设计和精美装饰使文化自信更为具体;从实践运用来看,编钟独特而精妙的表演使文化自信更为立体。编钟为人们理解与体悟文化自信提供了一个载体,彰显出其作为历史文化之"明镜",华夏文物之"瑰宝"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文化思想沿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逻辑进路展开其理论、历史和实践轨迹,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基本遵循。文化自觉引领中华民族在现实世界中批判反思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这三个文化主体的新构建,推动了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接轨,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文化自信是以价值观自信为核心,包含对内自信和对外自信两个向度,并区分为独特性自信和普遍性自信两个层次,成为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主线。文化自强是立足于世界文化格局重塑的现实语境,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旨归。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一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人类文化史上创造了新的中国文化叙事。  相似文献   

8.
高建生 《前进》2016,(8):25-2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把党的十八大关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要求,进一步阐述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赋予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意义,不仅强化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文化内蕴,也为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促进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李君如 《小康》2012,(1):79
正研究城乡统筹,不仅要研究经济与社会的城乡统筹,还要研究文化的城乡统筹。围绕这个问题,谈三点认识。一、能否自觉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衡量"文化自觉"的重要尺度。"文化自觉"不是一个抽象的要求,在今天的中国,提出"文化自觉"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我们认真探索中国文化发展的规律。其中,包括了要认真面对城乡文化发展的差距,正确认识城乡文化统筹的特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10.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对立德树人尤其是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认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时代价值,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引导青年学子以批判的眼光学习西方文化,取其所长,为我们所用;应培养青年学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1.
从共舞中的一员逐步走向思想舞台中心,成为主流之一,是近十年文化保守主义最显著的变化。随之而起,从以"抗争"求"保守",转向以引领潮流、走向世界为目标的"进取"之路,则是其更深层次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意义毋庸置疑,但其所面临的问题同样值得深思。唯有在文化反省的基础上辨明自身的方向、目标与进路,才能更充分地彰显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进文化自信,避免重蹈历史和他者的覆辙。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担当,把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强新时代铁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  相似文献   

13.
李英华 《新东方》2014,(5):17-21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色、精神传统与核心价值、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以及关于中华文化的研究方法与宣传途径。他强调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魂魄,我们必须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这些讲话展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精神,有利于重建民族信仰,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使得处于"深化改革"和"攻坚克难"时期的中国社会有一个精神重心。  相似文献   

14.
文藻 《群众》2014,(12):19-20
<正>在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我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发展,实施文化建设工程,在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新征程中努力交出从"文化高原"向"文化高峰"攀登的完美答卷。几年来,各地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优化政策措施,各项量化指标达到或超过时序进度,各方面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免费开放、文化精品生产、文化产业发展、全民  相似文献   

15.
时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最响亮121号。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一个民族拥有高度文化自信,才会有思想的丰厚、精神的强大、创造的活跃、艺术的精湛,才会有可靠的国力和辉煌的未来。本文拟从几个具体方面谈谈对于增强文化自信的粗浅想法。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觉践行,二是来自于比较对象,通过和别的民族文化进行比较而得到的心里优越感。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中国自信的力量之源,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一起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话语体系。围绕着文化自信,我们应当弄清楚四个维度:一是何为文化自信;二是从何坚守文化自信;三是为何要坚守文化自信;四是何以坚守文化自信,才能在各种思潮的激荡中保持文化前进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信的本质源于文化的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培养与强化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中国新时代发展下的必然趋势。坚定"四个自信",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促进中国向更高、更强、更美好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新儒家重要代表唐君毅被称为"伟大的中国文化运动者",在他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特质做了深刻研究,对中西文化做了深入、细致的比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了多方探讨,其文化研究正是文化自觉。唐君毅的文化研究表明,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文化自觉激活创新意识,文化自觉赋予责任意识,文化自觉增加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识别文化优缺,文化自觉生成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与互联网的交织渗透与深度融合,国产电影市场呈现欣欣向荣、活力迸发的"青春"姿态,一大批新式魔幻大片应运而生。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华语魔幻电影,亟需承载民族优秀文化、关注中国社会现实、坚守本土文化立场、熔铸现代伦理价值、传播主流价值观,以跨文化姿态和工业化逻辑传达"中国经验",彰显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机体。"四个自信"是"四个意识"的信念前提和内在动力,"四个意识"是"四个自信"的理性自觉、行为表现以及展示途径。只有增强"四个意识",才能彰显"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