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民初武昌陶子麟书坊刻书业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凌 《长江论坛》2008,(4):82-85
清末民初的湖北黄冈人陶子麟,以擅长刊刻宋元旧椠闻名于当时。清光绪年间,他在武昌设刻书坊,既自行刊印书藉,亦接受委托刻书,为近代藏家、文人学者如缪荃孙、刘世珩、刘承翰、董康、叶德辉、杨守敬诸人摹刻了大量的古籍和文集。本文论述了武昌陶子麟书坊刻书的品种、数量及其刻书特点。  相似文献   

2.
姚荣 《思想战线》2011,37(1):121-124
明清江南地区的私家刻书十分繁盛,文化世族是其中的主力军。文化世族成员具有强烈的家族文化传承意识,通过刻书活动延续家族文化传统,甚至使刻书也成为家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因为文化世族具有人力、财力上的优势,其刻书活动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所刻别集、总集及大型丛书,保存和传播了各种罕见文献。刊刻的家集和家谱,更为保存家族文献、传承家族文化作出了特殊贡献。特别是家集,乃明清江南文化世族刻书活动中的创举,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价值和功绩值得大力肯定。  相似文献   

3.
“臣工刊书进呈内府”现象是康、雍、乾时期出现在统治者上层领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臣工们以个人的力量承刻了部分本应由中央机构刊印的书籍,或直接将自己编刊的书籍连板进呈给内府,将其纳入中央机构刻印书的行列。这种现象出现得最为集中、涉及人员和书籍最多的时期在康熙朝中后期,这一时期承刊书籍的大多数臣工们在刻书风格的选择上都与江苏巡抚宋荦一样钟情于软字精写精刻。他们的积极参与,使得“康版书”风格影响迅速扩大、广泛传播,成为这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标志。  相似文献   

4.
明代图书出版事业颇为发达,明初的黑口本可与宋元板相埒。即使在明代中后期,苏州、常州、金陵、湖州、徽州等地出版的图书,其质量也相当高。但就总的刻书质量来说,明代出版的图书不及宋元。特别是明代中后期,民间刻书风气变坏。表现为校勘不精,任意窜改和删节原文;装订不善,脱页较多;无用的序跋连篇累牍,甚至伪造古书。形成了一种“重经济效益,不重社会效益”的风气。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苏州发达的社会经济、兴旺的图书出版业、昌盛的科举文化,是促使苏州藏书家从事图书出版活动的三大原因。这种颇具苏州地域特色的藏书家出版文化主要表现为:分工明确,组织完善;底本珍善,校对精审,刻印精良;探求辑佚,汇刻丛书;开翻刻、影刻宋本之先;抄书盛行,补无以刊刻之憾;与时俱进,刻印时代所需图书。苏州藏书家的图书出版活动多具正面影响,在促进图书市场的繁荣,利于藏书事业的发展,推进学术研究与古籍文献整理,提升图书刊印制作水平等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  相似文献   

6.
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教科书就那么几本,其他任何书籍几乎都是被禁止的,图书馆借不到,书店买不到,因此只能把教科书翻来覆去地读。语文书中的课文背了一遍又一遍,到现在为止每一篇课文都还像刻在心上一样。  相似文献   

7.
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工艺以后,纸这种物质在社会上逐渐多起来,成为书写的主要载体。东晋时皇帝曾下令,以后书写材料一律用纸,不再用简帛。从那时起,书籍的载体就主要是纸了。纸是植物纤维制成的,成本低,携带方便,但易遭水湿、虫蛀、霉烂,也易于损坏。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的生产完全是抄写,抄写一部书尤其是大部头的书很不容易,复本很少。人们对获得的书籍十分珍惜,当发生损坏时,会想办法进行修复。虽然没有进行文献和实物考证,但有理由推断,起码在东晋时就有了古籍修复事业,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即使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书的复本量仍很少,获得一部书仍属不易,人们对破损的书还是要进行修补,尤其是那些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书籍。历史的发展使人们对历史遗物有了深刻的认识,古籍修复事业因此而绵亘不断,延续至今,并且还将延续下去。社会在不断发展,纸的生产工艺也不断改进,生产纸的原料不断增多,书籍的装帧形式在不断的改变,促使古籍的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书籍史话     
吴心 《黄埔》2007,(1):54-55
什么叫“书籍”? “书籍”的概念应该有两个:一个是文字记录性质的档案材料,可以叫作初期书籍;一个是以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宣扬主张等为目的,经过编制或制作,用文字书写、刻、印在一定形式材料上的著作物,可叫作正规书籍。  相似文献   

9.
周晓冬 《世纪行》2014,(5):47-48
<正>我爱好收藏,尤其爱好收藏签名书。签名书是指带有作者签名或题词的书籍。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上说:"最理想的藏书是指有作者的签名或题词,或者曾经该书占用、使用并有印迹的书籍。"萌发收藏签名书还是1993年6月份,我进京采访红安籍著名作家、翻译家叶君健先生。在车公庄叶老寓所,年近八旬的先生接受了我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兴致极高的叶老在我临行前,特地送我一套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寂静的群山》三部曲,并在第一部《山村》的扉页上写下了"给周晓冬同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爱护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新书邮购     
《民进党研究从书》 近日,以出版对台书籍为主要品牌特色的九州出版社特别邀集一批对台研究专家学者进行课题攻关,推出了《民进党研究从书》。这是大陆首次出版研究民进党的从书。 《丛书》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完整的架构和体系;二是求实、平实的文风。《丛书》围绕民进党的历史演变、政治理念、执政行为等方面,进  相似文献   

12.
『雕虫』与『雕龙』乐朋以雕虫小技称词章之学,古来皆然。传说西汉时学童须练秦书八体,虫书、刻符为其中两体,纤巧难工,后人以此喻诗词歌赋的绘景状物与雕琢虫书、篆写刻符相类似,都不过是童子所习的小技,故曰雕虫小技。也许是雕虫小技的积习太深,而今许多读书人、...  相似文献   

13.
儿时,书是玩耍的小伙伴;少年时,书是哥们儿;青年时,书是情侣;中年是夫妻,是梦中情人.总之,书是我一生的伴儿,不离不弃地陪着我.跟我走吧!我总能听到书籍这样对我说. 18岁,被病魔囚禁在乡村家里的铁床上.父母和医生都束手无策了,我茫然失措,只能搂住书在胸口.幸好,绝境中,还有书,这是小黑屋里的星星,闪烁着梦想的光芒.很多次,我捧着书本,叩问我的路在哪里?每一次,我都仿佛听见书本轻轻地对我说,跟我走吧!  相似文献   

14.
罗小平 《台声》2000,(6):44-45
建阳市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南麓 ,自宋代以来 ,这里刻书作坊林立 ,名家辈出 ,居民多以刻书为业 ,所刻之书种类、数量均居福建之首 ,成为宋代中国三大印刷中心之一 ,并以“图书之府”之誉蜚声海内外 ,近在咫尺的台湾也因此闻得“书香”。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 ,宋代进入繁荣时期 ,各地官、私刻坊林立。在众多的私刻雕版中 ,以福建、四川、浙江三省最为著名 ,浙江临安 (今杭州 )的刻本称“选本” ,四川成都的刻本称“蜀本” ,福建的刻本称“建本” ,三地刻书各具特色 ,并称全国三大印刷中心。福建“建本”的产地在享有“理学名邦”、“南闽阙…  相似文献   

15.
龙万育为清代嘉道之际知名刻书家,其生平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仕宦川陕赣甘(1790—1817)、遣戍伊犁(1817—1821)、还归成都(1821—?)。一生之中刊刻书籍二十余种,其中以刻印《读史方舆纪要》显名后世:龙氏广为搜觅《纪要》善本,以敷文阁之名将顾氏原书一百三十卷印行,同时附录《舆图要览》四卷,是为《读史方舆纪要》刻本之中首部足本,后世翻刻《纪要》基本以敷文阁本为底本进行刻印。  相似文献   

16.
<正>买书如山倒,无非是一种囤积的热情,或者说"装点门面",为的是看起来有文化;阅读时,无时间、没心情、缺耐心,用"读书如抽丝"来形容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是一个难以潜心阅读的时代,更何况那些社科、哲学等理论书籍,读  相似文献   

17.
书籍的版本     
真本:书籍和绘画的原本或原作。原本:指原稿(区别于传抄本)或指初刻本,最早版本(区别于重刻本,重版本,增订本和修订本),或指翻译根据的原书。善本:古代书籍在学术或艺术价值上比一般本子优异而珍贵难得的刻本或写本。副本:书籍或文献的复制本,亦称另本,指对真本而言。别本:同书的另一来源的本子。节本:书籍经过删节后印行的本子。洁本:将书中一些淫秽、荒诞的词名,章节剔除后印行的版本。  影写本:覆在原书上影写成的书本。影印本:用照相的方法制版印成的书籍或图表。百纳本:用各种不同版本的残卷零页汇印而成一本整的书。书籍的版本…  相似文献   

18.
市面上谈论公文写作的书籍层出不穷。不过,这些书籍,或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从理论到理论,缺乏操作性;或是洋洋洒洒,提供范文,不究其理,缺少指导性。红旗出版社新近推出何新国先生所著《绝非纸上谈兵———机关文字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一书,力图在众多的公文写作书籍中突破现有范式,作一些探索与超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统一战线》2006,(8):22-22
河南省兰考县委统战部在全县少数民族聚居村实施“民族村书柜”建设工程.分别在7个民族村建立“民族村书柜”点,免费赠送科技、法律等方面的书籍。万余册书籍在7个“民族村书柜”点定期循环,让少数民族群众常看常新。通过赠书送知识,助农强素质,加快民族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农业发达的国家。因为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天文学很早便发展起来,传说牺和就是古代掌管天文历法的人。《史记·历书》记载“黄帝考定星历”,同书《索引》引《系本》及《律历志》记载“黄帝使牺和占日,常仪占月……所谓‘占日是指观测太阳,计算日子,等等”,汉代的画像石刻上,也常有“日御牺和”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