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伴随着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与之契合的"喜剧美学"正成为主导性审美原则,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时代异化与精神偏差。从历史哲学视角看,相对于悲剧美学核心所在的悲悯的净化,喜剧美学重在智性的清透,而非纯粹的娱乐。大众文化的喜剧性应该是一种"内在伟大与严肃"、"外在有趣与可笑"的"轻盈诗学",是直面现实、迎接挑战的"举重若轻",是撕破生活假象的智慧与幽默,而非粉饰太平、逃避挑战、浑噩和谐的游艺与杂耍。如何达到对审美泛化的形而下之轻的规避,以及对喜剧美学的人性解放之重的自觉追求,是"文化中国"复兴过程中亟待应对的思想难题。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众文化在国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瞩目,它强有力地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生活。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大众文化环境的复杂性。有的大众文化存在着导致青少年的庸俗化,诱发他们"异化"的行为方式等一些负面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倡导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生态环境,建立健全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机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作为大众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鲜明的现实价值取向和强烈的文化渗透能力,广泛地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型有着深刻的关联.大众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有积极影响,又和其存在着矛盾冲突.而解决其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大众文化中的建设要求也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催生了中国的大众文化和大众文化产业,使得大众文化成为了一个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视域。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正以其鲜明的现实价值取向和强烈的文化渗透能力,广泛地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大众文化体现着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型有着深刻的关联。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大众文化中的实现途径也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宽松文化时代的出现 ,会对既存的传统文化观念构成冲击。面对发烧词汇狂欢下的大众文化的现实性及其合理性 ,我们不能忽视其“词汇与文化”现象背后所掩盖的深层的具有大众文化意义的征候 ,因为它们常常隐含着这个时代和阶层甚或是大众的价值趋向、审美流程及精神水平。发烧词汇的发展需要理性精神的重视 ,也需要传统文化精华的融进 ,向大众文化的回归是其发展的必然轨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中国社会文化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向,大众文化的流行颠履了经典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时尚文化、消费文化、快餐文化、娱乐文化对青少年的闲暇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开展闲暇教育,成为一个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课题.  相似文献   

7.
早期现代美学是"意识美学",它高扬精神性,排除了身体性,从而为精英文化和高雅艺术的独尊地位提供了论证。后期现代美学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转向"身体美学",它肯定意识与身体的同一,同时也偏重于身体性,从而为大众文化和通俗艺术跃居主流提供了理论依据。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应该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既承认审美的精神主导性,也承认审美的身体性,从而成为身心一体的现代美学。  相似文献   

8.
面对当下社会大众文化发展炙手可热,内容遍及文化市场的各个角落,在与精英文化争夺市场份额的斗争中也始终占据上风。面对这样的情形,人们不禁要问:是怎样的社会土壤和环境滋养了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这些发展与现代人的精神意志有无内在集合点。大众文化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有承担着怎样的使命与责任。在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框架下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化与如今盛行的大众文化的特点,后现代主义文化对当今大众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费斯克关于两种经济的理论,即文化产品可以同时在两种同时存在、但并不相同的经济即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中流通,两种经济运载着两种不同的内容:金融经济流通的是财富,而文化经济则流通着意义、快感和社会认同。这一理论引发了关于大众文化的一系列新的思考方式:大众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大众文化是文化工业的产物还是大众创造?意识形态是自上而下操纵还是也遭遇到了自下而上的抵抗?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文化景观。在我国社会文化的转型中,大众文化以形构时尚观念、敞开文化公共空间,深刻地改写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格局和生存状态。在西方语境中,大众文化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后现代文化的表达方式;在中国语境中,大众文化是形构现代性的现代化力量。大众文化作为全球化现象及文化资本力量,在中国语境中乃是解构与建构并举,甚至是倾斜于建构,表明“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并非趋向西方文化,而是在走自己的现代化之路。中国的大众文化贴近中国独特的现代性诉求之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释和分析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文化史地位,从而展示其所建构的全新文化价值体系,一个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文化价值体系———惟一的标准是"生产力",最高的尺度是"人",它最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最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代青年时尚文化的现实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青年时尚是现代社会时尚的代表和先锋,时尚文化影响了青年思想的变迁,参与了青年整体性的解构。青年时尚不仅是一种行为模式,而且更是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全社会应给予青年时尚文化以适当的位置,尊重青年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偏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青年。  相似文献   

13.
对电视文化的批判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的出现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上个世纪40年代末美国国内电视的出现以及50年代初电视的普及,曾经给旧时的好莱坞电影带去了最沉重的打击.今天,人们逐渐不愿再去电影院而呆在家里,通过电视观看免费的影视剧作、综合节目以及新闻报道.然而,自电视出现的那一天起,人们对电视的褒贬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今天,当电视几乎成为所有家庭中最重要的文化大餐时,重新审视作为文化形式的电视也就不是什么毫无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一、新世纪以来名著改编之争的透视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名著改编之风一年比一年猛烈,而由此所引起的争议也在逐渐升级.2000年,现代剧作家曹禺三部名剧<雷雨>、<日出>和<原野>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因后两部作品改编幅度较大,剧评界一片哗然.以此为代表,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纷纷跌入"新编"的巨轮,鲁迅的<孔乙己>,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巴金的<家>、<春>、<秋>,萧红的<生死场>,张爱玲的<半生缘>、<色·戒>,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等等,动作之整齐划一,令人咋舌.  相似文献   

15.
英国的<经济学家>于1998年9月12日发表了一篇题为<文化战争>的不署名文章.文章对美国的文化产业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文章的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在流行乐、出版业、时装等领域和欧洲的同行们艰难争夺甚至是苦苦抵挡;在美国所有文化产业部门中,只有电影是无可置疑的全球霸主.电影与文化领导权在此处自然地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6.
The rise of cultural studies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cultural sociology,on the one hand it brought “culture” turn of sociology,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brought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turn to “Cultural Sociology”, in the double “turn”, the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and imagination of cultural sociology,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and gender, popular and mass culture, fashion and consumption culture, have also been greatly expanded.  相似文献   

17.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已式微,但作为青年流行文化中的文学我们仍有话说.对这一脉象进行梳理;对其间的一些文学现象之动因进行分析,透过书写策略、流行价值、精神指向、觅见社会思潮、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等色彩,此乃本文之意旨.  相似文献   

18.
受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帝国主义暗兴的影响,《世界人权宣言》被广泛视为只是一套西方古典政治和公民自由的汇总,忽略文化多样性的原旨。在国际人权观念形成之初,拉美由于其自身人权实践和理论的经验积累及文化多样性的传统,以及在联合国大会中的多数派位置,对《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促成国际人权观念的文化多样性旨意。当前,这种历史传统应当得到继承。  相似文献   

19.
大众日常趣味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总体表现为重感觉轻理性的审美趣味。它一方面制约着大众文化的风格和内容,另一方面被大众文化所塑造,削弱了人的理性思维能力,使趣味流于形式,排斥内容。通过审视和解读这一现象,更加突显了倡导人文理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