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前提。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网格化管理强调责任、服务、共享、协调等,具有权责明确、信息畅通、灵活高效等特征和优势,逐渐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选择。成都市金牛区通过划分网格单元、整合资源、完善运行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等举措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有效整合了分散的治理资源、提升了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并改善了社会自治功能。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实现网格化管理需要树立"服务为本"的治理理念、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以及采用"精细灵活"的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推动社区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转型,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以及社区的善治就成为新时代的必须。网格化管理的功能与困惑参半,其有限性在于它虽然通过行政力量实现了国家与社区个体的联结,却无法通过行政力量来重建社区的内部联结。只有根据网络逻辑再造社区治理体系,重构生活空间和科层组织的合作系统,避免成为既有科层组织的延伸和附庸,才能克服网格化管理自身的局限性。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的转变,意味着"一元领导"到"多元共治"的转变,重新明晰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等主体间权、责、利边界,构建平台型政府与社会的合作网络,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为社会力量赋权增能,把"原子化"的居民组织起来,使基层社会形成一个有自治能力,能够互助合作、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共同体,实现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相似文献   

3.
实现从"网格化管理"到"网格化治理"的内涵式提升,是顺应我国社会发展变迁、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从网格化管理到网格化治理的转变提升,并非简单的名词转换或技术升级,需要实现从"管控"到"服务"的治理理念转变,从"维护社会稳定"到"满足公众需求"的治理目标转变,从"单向一元"到"多维平行"的权力运行逻辑转变,从"维稳平台"到"自治平台"的治理功能转变,从"碎片化管理"到"整体性治理"的运行机制转变的五个维度的内涵提升。并要从树立服务治理理念、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创新智慧化社区服务网络和构建网格化治理模式的路径依赖实现内涵的转变提升。  相似文献   

4.
实现从"网格化管理"到"网格化治理"的内涵式提升,是顺应我国社会发展变迁、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从网格化管理到网格化治理的转变提升,并非简单的名词转换或技术升级,需要实现从"管控"到"服务"的治理理念转变,从"维护社会稳定"到"满足公众需求"的治理目标转变,从"单向一元"到"多维平行"的权力运行逻辑转变,从"维稳平台"到"自治平台"的治理功能转变,从"碎片化管理"到"整体性治理"的运行机制转变的五个维度的内涵提升。并要从树立服务治理理念、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创新智慧化社区服务网络和构建网格化治理模式的路径依赖实现内涵的转变提升。  相似文献   

5.
网格化管理是适应城市转型发展的一种技术创新,通过整合基层治理资源,增强基层的治理能力,以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的有效衔接。但网格化管理受到传统管理惯习的制约,难以完全达成预期目标。因此,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创新发展思路,以政府执行责任和意识塑造为核心,实现城市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构建一个基层服务、管理和自治有效衔接、多元联动的新型治理模式,从而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多元化治理模式下,农村社会管理面临治理主体结构失衡、功能模糊、关系失调和行为失范等所带来的种种困扰,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农村社会管理的进步和发展。从共同治理理念和现实国情出发,我国应建立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公民广泛参与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面对多元治理主体间的离散和冲突,农村基层党组织应有整合者的担当,通过对多元治理主体价值观念、组织结构、利益结构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党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以“结构-方式-目标”为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面转型,推进“中国式治理现代化”。从治理结构维度分析,通过人才下派、责任下放、资源下沉、规则下达等措施,推动基层治理由“政策悬浮”向“重心下移”转型;从治理方式维度分析,需要遵循协同整合、因地制宜、化繁为简等原则,推动基层治理由“三治结合”向“四治融合”拓展;从治理目标维度分析,在参与主体、价值取向、行动实践等层面重构乡村社会的公共性,推动基层治理由“多元主体共治”向“治理共同体”升级。在转型过程中,党建始终引领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赓续与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价值。  相似文献   

8.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塑造了"多网合一,一网多能"的基层网络化治理样态。多元协同的基层网络化治理模式,实现了对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细分,提出了针对当前基层治理短板的实践要求。具体包括:打造"一核多方"的治理格局,凝聚基层治理的核心领导力量;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优势,拓宽基层治理路径;整合冗杂无序的治理碎片,有效统筹基层主体、关系、方式等多维要素;重构协同网络框架下多元治理主体的职责边界,推动基层治理走向精准化。  相似文献   

9.
作为城市管理创新的"网格化社会治理",是近年十分流行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但网格化治理渗透了"管制型思维",实质上有悖于法治与民主的方向,应当受到合法性考量。更优化的社会治理,必须发挥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建立法治导向、民主协商、文化融入的新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井西晓 《理论探索》2013,(1):102-105
社会管理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网格化管理作为信息技术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产物,在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有序化、精细化等方面有突出优势,但还远未达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协作治理效果,为此,亟需从网格化管理向网格化治理转变.具体来说,应以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应对社会自治诉求与政府社会管理诉求的矛盾与挑战,以政府的有距离治理应对静态化管理现实与动态化管理需求的矛盾与挑战,以无缝隙管理应对重管理轻服务与公共服务需求多样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响应中央号召,全国多个省市开展了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活动。"红色网格"是浙江金华市近年来推进党组织嵌入社区网格化管理、落实党员网格责任制以及提高"基层党建+社会治理"能力的一种探索。具体来讲就是在社区已有的网格化管理基础上,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纳入"网格化"管理的一种党建模式,不仅有效地激活党员参与社会治理,而且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博  刘恺航 《学理论》2023,(6):90-96
当前收缩型城市基层社会的治理空间场域正经历着从单位消解到社区制成熟,从行政式管理到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参与的实践进程。传统“单位大院”这一集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为一体的空间治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社会的需要。为有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只有打造公共性的社区空间网络,强化社区空间自主性,破除约束社区治理网络空间的体制性因素,方可在新时期构建起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制度平台,以“赋权”社区自组织等方式积极推进“逆行政化”的创新,最终实现收缩型城市空间社会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3.
对南京栖霞区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组织运行成效和主要问题进行考察。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与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契合性阐释,指出网格化管理的发展取向应从区域化走向脱域化、从边缘化走向中心化、从粗放化走向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应立足整体性治理的理论高度与实践取向,从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技术和制度建设等层面进行总体布局与战略设计。具体而言,需要重塑政府治理理念,推进"软治理";调整网格治理结构,形成"稳治理";强化城市制度建设,增强"硬治理";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巧治理"。  相似文献   

14.
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可以有效回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拓展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空间。通过对东莞市横沥镇这一本土实践对象进行考察,从关键主体、工具支撑和治理目标等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主体—工具—价值"分析框架,描绘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现实图景,阐释多元如何实现共治问题。研究发现,新时代下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图景,主要是围绕"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理念,推进异质性多元主体间的责任框定,构筑互动尽责的协同创新支撑保障,形成公共精神价值重塑与成果共享,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为理解现实中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基本依据、观念定位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贤明 《行政论坛》2012,19(4):36-41
社会管理包括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的自我管理,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处于转型的特殊阶段,以及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等实际情境,需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守社会公正的准则,遵循民主法治的方向,顺应社会自治的逻辑,通过构建多元主体管理社会事务的治理结构、培育参与社会管理的自主性社会力量、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导向的民生政治、提升政府社会管理的权威性等途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6.
网格化社会治理:研究回顾与新的议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7,(3):108-113
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发现从网格技术到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发展过程中,十余年的研究围绕实践变化不断拓展和深化,但对于当前面临的困境和地方发展的新趋势仍存在明显的限度。对此,应以行政权规制为核心,对于准入制、协同制、问责制和参与制等基础性的制度建构议题展开更充分的研究,从破解基层政府间分工与网格转型、网格综合平台建设中的行政权三分及网格化管理统合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等关键问题寻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规范化的途径。推进新的议程旨在为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克服地方改革的现实张力,达成公共服务本位的目标,提供解释和规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在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把握好基层党组织在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中的角色定位、理清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关系,对于和谐社会治理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实质上是政党与社会的调适,即政党如何在保障领导地位的前提下,在价值宗旨、组织机构以及制度规范等层面与社会现实和社会诉求的相互协调和契合。党的十七届四中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很多地方都推行了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将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社会管理中,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管理平台来调动行政资源,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这种模式尽管提高了社会事务的处理效率,但是其作为实现社会再组织化的方式却与改革开放前曾长期实行的"单位制"有诸多相似之处,都强调政府主导实施社会控制,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而忽视社会本身的发展。立足现实实践,应当引入网络化治理的社会管理模式来更好地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使多元社会主体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来达成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19.
转型时期,以维稳为重心的地方政府管理职能呈现失衡状态,突出表现在维稳工作的泛化导致社会治理责任的弱化、维稳目标的强化导致公共利益目标的淡化、维稳的高成本导致社会治理能力降低、维稳责任与权力资源之间的错位等。当前应以治理为目标对政府管理职能予以矫正:职能结构上,要从维稳职能为主转向各职能平衡发展;职能关系上,从职能交叉向责权统一转型;职能主体上,从单一政府管理向多元合作治理转变;职能环境上,要培育公民社会以增强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孟彦 《学理论》2014,(7):39-40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与重要途径。在基层政府领导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纽带,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建构"多元协作式"的社会管理格局,成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总结了基层治理的总体构想,探究了治理方式的有效路径,希望对基层社会治理效果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