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邹诗鹏 《理论视野》2008,(12):37-40
近期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集中于新自由主义与新帝国主义的分析批判,而各种取向胶着在一起,使得目前西方左翼阵营呈现出复杂的态势。马克思主义经典人物、流派及其文本研究持续升温。无论是激进左翼还是后马克思主义,都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当代性问题的探讨。继拉关社会主义模式成为焦点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已引起国外左翼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韩秋红 《理论探讨》2022,(1):115-122
当代西方左翼学者对非物质劳动、意识形态和新主体性的构建发出批判理论的时代强音,为人们分析当代社会现实状况提供了重要范式和思考框架。而这一众思想理论的源头无疑需追溯到卢卡奇。卢卡奇的物化批判理论奠基性地构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叙事框架,为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展开非物质劳动的人本主义批判提供理论基元;卢卡奇基于物化劳动批判强调无产阶级阶级意识觉解,其历史总体性辩证法在认识无产阶级历史身份与历史使命的意义上,成为贯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百年历程的主线;而其进一步指明并强调的政党组织原则,又为革命主体的阶级自觉及其时代职责提供了理念支撑与理论根据,延展出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关于无产阶级主体身份及其集体性的理论探讨。卢卡奇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与阶级身份的开新性的、始基性的理论建构具有突出的时代表征、革命意识与实践精神,始终投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之中,如影随形般地表征在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当中。据此,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都是卢卡奇的注脚。  相似文献   

3.
朗西埃美学政治的核心思想是智识平等与政治平等,这构成其激进平等的政治论说。我们将通过巴迪欧、齐泽克对朗西埃政治哲学尤其是对其激进平等思想的评论,在三者思想的比较中彰显这些左翼理论家各自独特的理论特质,同时也展示他们共同的理论诉求,即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激进批判,以期为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打开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巴迪欧作为当代独树一帜的左翼哲学家,其理论思考的出发点在于:如何在后现代氛围下重新召唤出激进哲学和激进政治而不诉诸各种本质主义的幽灵。为此,他提出"真理程序"和"减法政治"的概念,试图在反对作为"大写的一"的真理观的同时,重新举起普遍真理的大旗,并在反思20世纪革命政治的基础上重启共产主义观念的"第三个世纪"。  相似文献   

5.
2009年以来,以巴迪欧和齐泽克为代表的一批西方激进左翼学者重新开启了关于共产主义问题的讨论。他们认为,重提共产主义来源于社会主义能指的去激进化和共产主义观念的"不变量"。共产主义就是激进哲学和激进政治的观念;共产主义作为今天激进行动的理论前提,既要和20世纪共产主义试验中的国家主义和经济主义相区分,也要立足于21世纪的社会经济现实并与新的政治经验相结合。新共产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在非物质生产和认知性劳动之上的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关于智识工人和"剩余"人口的新的革命主体理论;关于人民建制权和弹性政党的组织理论。  相似文献   

6.
拉克劳和墨菲:"多元激进民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克劳和墨菲是当代西方颇有影响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针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革命形势和条件的变化,提出了“多元激进民主”的革命战略和思想。他们认为在当代西方,革命的依靠力量主要不是无产阶级而是多元的“各个社会团体”,革命的方式不是暴力的武装斗争,而是非暴力的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拉克劳和墨菲的“多元激进民主”思想,既有贡献也有失误。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2)
20世纪末以来,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拉美国家的激进左翼政权相继上台。这些激进左翼政权以反对新自由主义和反对美国霸权主义为旗帜,根据本土价值观、历史文化以及各种进步思想提出各具特色的国家发展理论,并且在内政外交方面开展一系列改革。然而,拉美激进左翼政权执政以来就面临着内外双重阻力,加之2013年拉美左翼旗手查韦斯逝世,拉美激进左翼将去往何处成为值得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对拉美激进左翼政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多样性,又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8.
从全球视野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应建立在对各种当代西方左翼社会思潮进行具体的历史的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其新的理论解释框架和多维的研究视角,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病症的批判力度,保持其鲜活的理论生命力。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激进政治经济学派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探索"话语权"、"种族"、"性别"、"生态"和"金融全球化"等理论维度如何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具体途径,力图构建对当代资本主义和金融垄断资本全球化批判更加深刻的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后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和基本原理进行批判性解构,一方面又试图从当代问题出发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最新成果来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图景。这突出表现在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策略之中:它全面质疑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哲学基础并消解其主体承担者的本体论规定,同时它又坚定地捍卫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力图以一种新的社会主义观念来延续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批判精神。后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界定为“多元激进民主”并把实现社会主义的策略描述为霸权结合实践。在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社会主义事业不再是由普遍主体宰制的特定的阶级政治,而是以等同逻辑为链条的对抗性民主话语的不断阐发与建构。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28)
妇女解放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已引起了广大女权主义学派的关注。马克思妇女解放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妇女解放运动的指导意义是不容忽视的。激进的女权主义理论是西方女权理论中的一个重要代表,通过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对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的妇女解放运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不可忽视的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对于妇女解放追求的迫切性和激进性,使得对激进女权主义理论的研究有一定的重要性,合理分析两者的关系,对我们当前妇女解放理论的完善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方左翼理论家齐泽克对当前西方左翼政治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他认为西方左翼理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真理维度的缺失、政治经济学批判维度的悬置、行动上奉行交互被动原则。西方左翼没有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模糊了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阶级立场,割裂了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不敢改变资本主义现实秩序,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理论宗旨。通过重述列宁,齐泽克阐明了自己的政治理论主张,认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像列宁一样勇于行动,勇于打破资本主义设置的坐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在寻求社会主义的策略上表现出超越传统观念的后现代理论倾向,它瓦解了阶级概念的存在论基础并不再对“同一主体”抱有政治期待,从而在多元主体的立场上彰显出后结构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范式.这一范式转换开辟了西方左翼思想的新视野,迎合了当代社会多样化发展及其新时代运动.但它在方法上运用后现代主义手法解构了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一种模糊的自由主义气质,在行动上存在着精神社会主义的话语情结,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型亦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日益引人注目的社会主义思潮。它起源于本世纪20、30年代,主要是一些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的西方学者教授的理论观点。它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也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治组织。1955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梅劳·庞蒂首次把这种理论叫作“西方马克思主义”。1968年5月,大规模的法国学潮和工潮,开始使它成为西方激进社会运动的理论武器,从此,影响日渐扩大。“西方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歪曲成为一种机械唯物论,一种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意识的作用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后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多元社会结构理论继承了70年代末以来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否认阶级政治成为其理论时尚。它们聚焦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工人阶级的衰落,突出以白领知识劳动者为主体的新中间阶级研究,分析资产阶级的内部分化,关注90年代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受排斥人群。尽管这些理论形式多样,但均以弱化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冲突为共同特征,主张以个体的文化权力抗争取代阶级斗争。新马克思主义以社会多元主义话语全面取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话语,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和后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潮对西方发达国家左翼的广泛渗透,性质上属于一种异质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主义与科学主义之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线索。阿尔都塞把马克思主义激进地解读为"理论上的反历史主义",在批判葛兰西历史主义经验主义认识论、理论与实践、科学与意识形态、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时,表明阿尔都塞在认识论、哲学观等方面存在着对葛兰西历史主义的误解和理论强加,也暴露阿尔都塞理论主义路向、形而上学的哲学观和二元划分的思维方式,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及其开启的实践哲学路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理论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它们各有其特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将成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表达.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现实形态或主导形态。  相似文献   

17.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西方现代思潮进入中国,在中国学术界经历一个复杂的理论嬗变过程,这个过程在总体上表现为从"精神污染"到思想资源的转变。具体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起到了配合解放思想、呼唤人性、弘扬人道主义的作用;到了90年代,学者们开始在主体性转向和异化批判的范式下研究这一理论;世纪之交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讨论,最有影响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这一转向的理论资源;新世纪以来,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变得多元与精专,并展现出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合流的趋势。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学术界也大致经过上述四个阶段、四种范式。"人学辩证法"是萨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带给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冲击也最大,它刺激着中国学者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学"问题和"当代性"问题。而"当代性"一端连着传统哲学(近代哲学和形而上学),另一端连着后现代,萨特就是在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之间搭建桥梁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11)
西方左翼的毛泽东研究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西方社会所遭遇的现代性困境,以及全球人类正经历的"全球资本主义"困局是当代西方左翼援用毛泽东理论的原因之一。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发生之后,西方左翼倍感新自由主义霸权已渗透到全球社会的各个角落,在种种理论探寻和择取上,西方左翼聚焦毛泽东思想并从中发掘战胜新自由主义霸权的理论力量。  相似文献   

19.
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生了两次研究范式转型。一是,从"以苏解马"的"一元标准"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二是,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准"到边界"日益模糊"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这种转型造成了诸多理论难题。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造成了三种趋向: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论当作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理论思维的前提这一"新教条"的趋向、彻底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解模式,从而存在以清空原有理论基础的学术方式让西方马克思主义全面占领的趋向以及将马克思主义研究变成毫无质性的"千面马克思"的学术趣味问题。鉴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需要一个"顶层设计"意义上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构想",以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科学社会主义》2021,(1):79-86
英国新左翼、共产党和工党是二战后英国较有代表性的三个左翼流派,三者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实践战略和历史方位这四重维度中各有特点。这三个左翼流派的思想理论和发展历程显示出西方左翼的一些共性问题,如身份特征模糊、内部分化严重、理论体系不够系统和规范、批判有余而建构不足等。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危机,21世纪的社会主义者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批判工具,使左翼思想服务于对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