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张楠 《学理论》2013,(24):48-4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实践的人道主义"的诞生地。在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理解存有普遍争议的今天,回到思想发生的原初过程,以《手稿》为文本依据,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这一人道主义的根本问题的变革性理解、人道主义发展中的异化及其扬弃以及共产主义是一种实践的人道主义三个方面,探寻马克思对"实践的人道主义"思想的阐发。  相似文献   

2.
"历史无主体"是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所作的结构主义式解读.在他看来,历史的发展不是时间上连续发生的同质过程,而是社会结构合规律地转变的历史.共时性在方法论上应该被赋予高于历时性的优先地位.接着,他为了反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把人看作抽象的、具有先验本质的主体,反对把历史理解为这种抽象主体的异化和复归,宣称"历史无主体",这不仅在表述上是不准确的,而且表明阿尔都塞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9)
在对先秦儒学的传统研究中,人性说的发展脉络即为: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至战国中期孟子提出性善说,战国后期荀子提出的性恶说。在获得郭店楚简这一重要史料后,我们可以解决众多历史遗留的疑难问题,弥补理论研究中由于缺乏史料基础而产生的缺陷。本文主要讨论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的人性说,填补孔子与孟、荀人性说之间的空白,发掘战国时期的主流人性论思想及其在整个关于人性说的儒学思想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一、马克思主义应当怎样对待人道主义理论人道主义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但是人道主义的一个总的哲学世界观的基础,便是抽象人性论,即以人的自我为本原和出发点去说明万事万物,强调人的价值、地位、尊严的哲学学说总称。人性包括理性的一面和非理性的一面。人道主义的哲学基础——抽象人性论不是把人的理性一面理解为人性,并使之抽象化绝对化说明历史的演变,就是把人的非理性的一面理解为人性,并使之扩展、抽象、永恒。人道主义在近代主要表现为理性人道主义,在现代则主要表现为非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5.
舒永正 《学理论》2013,(22):41-42
幸福观和人性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对人性的认识不同,其幸福观之间也必然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马克思和边沁的幸福观上,他们立足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幸福观。马克思立足于人性的社会性、发展性和具体性之上,得出了现实的幸福观,幸福就是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终达到人的全面解放。而边沁则立足于启蒙思想的人性观,把人性视为一种自然性、永恒性和抽象性的东西,所以认为人的幸福就是快乐,快乐即幸福,人都是趋乐避苦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借鉴历史经验,清除和防止有意无意地宣传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人、人性、人性异化、人道主义并把它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质、核心和理论基础的错误思想倾向,下面,对德国“真正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博士论文》阐述了一系列文本解读方法论:历史主义的知识社会学和知识伦理学、实体到主体的知识人格化、从抽象到具体的知识生成论、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知识系谱学。这些文本解读方法论作为马克思思想史发展的最初起源和萌芽,预示了动态演化生成的马克思思想发展体系。研究《博士论文》中的文本解读方法论,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特别是可以规避马克思思想研究史中的误读现象,扬弃唯物、唯心二维视阈下的简化式马克思研究,以便寻求隐蔽于文本之后的本体马克思,更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辛格的人性论的探讨及批判,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准绳评价了辛格关于人性论的四个局限性,并指出了其理论的缺陷。我们可以看到,辛格的人性思想都是站在以动物、以自然界为逻辑起点上,这些思想显然是不对的,这严重贬低了"人"的主体地位,消解了"人"的概念。因此,他的人性思想在学术界招致不少批评之声,引来了激烈的争议。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4)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体属性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基本内容,接着从反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各个部分缺失情况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琳 《学理论》2009,(27):94-95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最著名的唯心主义思想家。在人性论问题上,他对先秦各家人性论思想进行了批判的继承,特别是试图调和孟荀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在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假借天道的权威,建立起了自己的人性理论,并由此推出了与之配套的王道教化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社会思想,特别是共产主义理论,还是空想的,不切实际的”;认为《手稿》的“根本思想”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原则;《手稿》的中心论点是“所谓‘人的本质异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阶级和私有制的论点,‘私有制的扬弃’和‘人性的复归’的论点”,认为“把人的本质异化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原因,而把人的本质异化的扬弃作为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的这样的理论,“既是和唯物主义矛盾的,更是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而完全相反的”。这种论断,可以说是对《手稿》基本思想的任意歪曲。《手稿》的基本论点下是人的本质异化,而是异化劳动;不是人的本质异化产生着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恰恰相反,而是异化劳动不仅生产着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而且生产着人的本质的异化;异化劳动是人  相似文献   

12.
郑军  张伟 《学理论》2008,(22):50-51
马克思写于巴黎的《巴黎手稿》(又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它的一些理论和见解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通过文本历史分析)还有所欠缺。针对《巴黎手稿》中提出的"人的异化",本文从异化涵义、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异化的真正内涵这三个维度逐步进行研究说明。  相似文献   

13.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晓武 《理论导刊》2008,42(4):68-70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是人的自然本性、人的本质和人的类特性的统一,人性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是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原则的主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界对《穆勒评注》的争议很大,争论主要围绕《穆勒评注》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关系。《穆勒评注》与《第一手稿》的顺序、内容之争论,终究归于交往异化和劳动异化二者内在的关联性,应从马克思整体思想历程中把握这一时期思想变化,在逻辑性中探寻交往异化和劳动异化的关联性。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马克思将视野放置在现实历史进程上,突破了原有的理论框架,形成了一种新的从现实出发的理论逻辑。从思想逻辑和现实逻辑出发,马克思开始探索自己的研究道路。哲学和经济学两条路径相互补充和完善,不同视角求得统一,孕育了马克思的总体性批判方法,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崔小伟 《学理论》2013,(16):71-72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的物化思想同后来苏联出版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认真研读二人的思想理论,不得不惊叹卢卡奇和马克思在理论上的共识,也不难发现物化思想与异化思想存在着诸多不同。从三个方面相比较,以便对这一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论是与"实践人本主义"并存的天才创意,"异化劳动"论是"实践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由"国民经济学"这一形而下的科学理论提升(不是科学逻辑推导)到形而上的实践人道主义。故它在《手稿》中处于非常特殊的"中介"地位。"劳动异化"论是从经济科学通向人道哲学的"云梯"。"异化劳动"导致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那么未来哲学性理想社会就要扬弃异化复归人的理想类本质、理想的脑体劳动和共产主义博爱关系,马克思由此天才地创意出当做人道主义理解的共产主义的哲学性理想或理想性哲学。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以异化的方式存在,私有制也是以异化的方式存在,而这两种异化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人的本质与人自身相分离,在现实中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非人化和动物式的生存方式。人的解放的根本是本质的人性复归,而前提则是需要异化于物之中的宗教和私有制的消灭。只有在人类的解放视域中才能准确地捕捉到马克思的宗教理论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种种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在文艺界的极少数同志中,热衷于抽象的人道主义宣传,把历史和马克思主义道德化。在理论上,极少数同志把抽象的人性、人道主义,视作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最高准则和解决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哲学传播的过程中,曾出现了将马克思哲学人道主义化的现象,这一现象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确实有关,手稿的发表,表明了马克思哲学思想前后存在着一些差异,这种差异有可能导致理论上对马克思哲学的人道主义化理解,但在理论的背后,将马克思哲学人道主义化有更深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0.
陈妹 《学理论》2012,(10):235-236
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人的道德问题方面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旨在从人性论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梳理了人性论的主要思想内涵,分析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最后提出人性善恶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