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红 《理论导刊》2006,(1):92-94
现代文学发展中女性意识的建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917~1928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女性意识主要表现为“人”的意识的觉醒,对“爱情”与“母爱”的呼唤;1929~1949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在前一阶段女性作家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基础上更进一步,表现出对男女平等和“女性”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个体的探求,女性意识渐渐清晰。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5)
女权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国家中女权主义思潮与社会主义思潮结合的产物,它以解放妇女、发展妇女为主题,它倡导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对我国女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影响。在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应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通过体制改革来维护妇女权利,为女性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女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元明清文学中女性的觉醒是普遍而深刻的.在这一漫长历程中,戏曲作品人物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三位女性爱情观的变化体现了女性觉醒的三个阶段,从她们各自阶段的个性意识出发,勾勒出女性觉醒的总体轮廓是递进发展,并逐步实现了女性的主体价值.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11)
作为五四的产儿和"觉醒了的一个女性",庐隐以绝对前卫的开放意识与惊世骇俗的叛逆行为,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女性自我解放的"辉煌曙色"。源于性别意识的颠覆与反叛,其代表作《海滨故人》以"自叙传"的手法,通过女大学生露莎和四位同窗女友从聚首言欢到风云流散的心路历程,宣泄了现代新女性寻求人生意义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郁闷心情,流露出了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2013年,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凭借她笔触细腻、寓意深刻、内涵深远的短篇小说,几乎不受争议地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第十三位获此荣誉的女性,门罗赋予"女性主义作家"更为复杂、丰富的含义。而她的作品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她用女性独有的语言来谈论、描述形形色色的女人的生活。《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Hardship,Friendship,Courtship,Loveship,Marriage)是门罗的第十部短篇小说集,其中与小说集同名的短篇小说尤为引人注目。讲述的是女主人公乔安娜从一名被压抑、被忽视、毫无话语权的女管家成长为拥有幸福家庭的女主人的经历,揭示了女性特质的强大以及女性意识觉醒的不可抗性。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在词中传达出的对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对两性关系的平等追求,以及对自身不幸遭遇表现出的抗争及无奈都体现了深刻的女性意识。从三方个面来探讨她的这一心路历程,从而再现这一词坛才女鲜活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7.
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著名作家,作品早已蜚声世界文坛,获奖无数。《逃离》是门罗在中国最知名的作品集,由八个短篇小说组成,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一群女人为自己的感情而烦恼,被爱情所困惑,为激情而一时冲动。她们同样渴望爱情,寻觅真爱,但同时又不知所措,面对自我否定的命运选择了"逃离"。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了《逃离》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释放。  相似文献   

8.
刘蕾 《学理论》2014,(8):169-170
元杂剧《黄粱梦》取材于唐传奇《枕中记》,两者在故事情节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前者以喜剧作结,后者以悲剧作结。从《枕中记》到《黄粱梦》,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变化,吕洞宾的命运比卢生更为坎坷;高翠娥少了崔氏的贤良,多了一份女性意识的觉醒;作为道士的汉钟离,与吕翁相比形象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9.
孙晓梅 《学理论》2009,(12):170-172
综观汉魏六朝的文学,越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生命意识就越凸现出来,而且生命意识的构建必然的融入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化而铸成了生命的信仰,体现了人类生存智慧在终极意义上的回归。本文拟就从《古诗十九首》、阮籍、嵇康、陶渊明等这几个典型特例来说明汉末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觉醒,进而论证这种生命意识的觉醒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叶金梅 《学理论》2009,(28):169-170
晚年的叶芝,在《驶向拜占庭》中道出了对青春不再的悲叹和对永恒生命的向往。诗中迟暮与青春、灵魂与肉体、自然与艺术、情欲与理智等重大主题碰撞融汇成了复杂的哲思。一直以来,这首诗被推作像《希腊古翁颂》那样歌颂艺术的典范,被视为诗人重灵轻肉的高贵精神的体现。然而,它的伟大动人之处,似乎潜在于更深刻的蕴含。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字面意义和象征意义入手,拟在发掘该诗的深层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唐传奇《郭翰》篇中,大众认知中一向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织女,其形象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试从《郭翰》篇展开,分析唐传奇以至唐代文学中女性意识崛起的倾向,并进一步论证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严军 《学理论》2012,(9):73-74
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的张爱玲是20世纪四十年代文学的另类"传奇"。她以女性特有细腻和自我生活经历观照社会,书写世俗婚姻爱情,写"物化"的婚姻、扭曲变态的爱情和无望夭折的爱情,以自己的悲剧意识构建了一个世俗而又深刻的婚恋世界,形成独特的庸俗化、去理想化的爱情婚姻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32)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改革与进步,女性的观念与行为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女性在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获得了一定基础性条件后,她们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特别是职业女性成为觉醒的主体。随着她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有促进社会进步的意义,但也不能忽视其对社会、家庭和女性个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芳 《学理论》2012,(5):43-44
1 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以及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盛行,继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法学思想,即女权主义法学。这同时也意味着女性的意识开始觉醒,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地位和权益的保障。从女性意识觉醒的角度探讨穆斯林的女性,以及目前穆斯林女性的进步表现。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3,(36)
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玛由于自幼受到修道院的教育和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对爱情、婚姻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式。于是她按照这种思维定式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理想的爱情,但到生命最后一刻都不曾找到。通过爱玛所经历的三段不同的感情经历,来探索爱玛最终不能获得理想幸福和爱情的根源。同时,通过爱玛的悲剧对那些不切实际的女性以及追逐名利的世人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日益腐朽的封建统治使民众生活举步维艰,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妇女的命运更为凄惨.这种时局给女权意识的发轫提供了阶级基础.此时,西方人权学说及女权思潮的涌入,给处于漆黑一室的国人带来了启发和希望,这种女权思潮触发了女权运动的勃兴.伴随妇女解放浪潮的高涨,社会时局发生了有利于女性发展的转折.  相似文献   

17.
时常浩 《侨园》2015,(Z1):66-67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它的主题思想至今仍有不同说法。但经笔者研究认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理想追求阐释得很清楚:即"改天换制"就是《红楼梦》的主题。"改天",就是彻底改变当时的封建社会国朝;"换制",即彻底抛弃当时封建社会的一切国体、政体、政治、经济、文化、法规、婚姻制度……这和过去提出的"政治历史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封建家族衰亡史说、封建社会青年女性普遍悲剧说、反封建主义说、贾宝玉叛逆道路说、封建阶级子孙不肖后继无人说、影射  相似文献   

18.
李照冰 《学理论》2009,(31):183-184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历时十年之作,其中洋溢着浓厚的女性意识。本文将通过作品中展现的女性地位和女性价值观,以及主人公斯佳丽的典型表现这三个角度来分析作品中复杂的女性意识。出身高贵的女性虽然生活富足却处于男性强权之下,但是女性在现实生活中价值的实现又表明女性并非无知无用,特别是斯佳丽身上主体意识的进发和后来对传统的皈依,都表明《飘》中的女性意识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9.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两次重大而具深刻影响的社会变革.在这两次伟大的革命进程中,妇女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女性意识觉醒走过了从解放到自主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语言的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来进行传达,而情态和时态则是体现人际功能的主要手段。从人际功能当中的情态这个视角来对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凯特·肖邦的经典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文章主题进行解读,探讨女主人露易丝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以此来揭示美国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为了追求自由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换取的残酷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