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一共有四次,即“三反”、“五反”时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人口流动与前三个时期相比,有很大不同。一、我国人口流动新特点1.由单一流向变为多元流向。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流向主要为城市、集镇、经济开发区、大中型厂矿企业、养殖厂等,由单一流向变为多元流  相似文献   

2.
廖国民  杨代友 《探索》2003,(3):96-99
文章分析了我国南方农村小流域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人口聚居区布局极不合理,小城镇建设基础薄弱;资源加工业发展力度不足,加工业比重偏低;小流域内土地资源与自然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生产模式与产业结构单一。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发展小流域经济所应采取的聚居区人口迁徙、资源深加工和多层次开发三项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缺陷日渐明显,"户籍壁垒"已经衍化成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障碍.迁徙自由是公民基本的宪法权利,因而,在宪法上恢复确认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取消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差别性规定,打破"户籍壁垒",实现公民的迁徙自由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之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农村人口流动迁徙及职业流动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分析,利用调查资料与有关统计资料,对农村人口流动迁徙原因、职业流动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在劳动力市场化配置下的就业与失业情况,以及农村劳动力职业流动面临的一些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安全问题逐渐为许多国家所关注。一个国家的人口安全,既指该国的人口规模、素质、结构和分布的状态,不损害而且能适应国家的生存、稳定和发展的需要,更指当人口的状态损害或不能适应这一需要时,国家有足够的能力予以化解和消除。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最主要和最紧迫的人口安全问题,一是人口存量过大、人口增量过多;二是出生缺陷数量很大,人口素质提高受阻;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重度失衡,人口结构长期扭曲;四是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加速老龄化挑战严峻。为了切实维护国家人口安全,我们需要…  相似文献   

6.
<正>人口集聚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成都市人口发展正处于规模扩张及空间集聚阶段,形成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中与郊区新城人口密度较低并存的格局。郊区新城由于在产业结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交通层级覆盖等方面与中心城区存在差距,还未成为吸纳人口的“洼地”及人口流向的“盆地”。通过调研,课题组提出推动郊区新城人口集聚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农村人口的大流动。大批农业人口迁往集镇或城市,逐渐增加了人口管理的难度,导致了部分农村人口的失控,于是,形成了“口袋户口”这一特定的现象。“口袋户口”成了农村的热门话题。 “口袋户口”产生的背景 “口袋户口”简言之,就是户口装在自己的口袋里,不落实在具体地方。其产生的原因有三: 一、逃避过重的农村负担是口袋户主的直接目的。近年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了种田比较效益下降,尤其是人头分摊负担的加重,使一部分人觉得:一方面可以把户口迁徙出去;另一方面可以照种单一的农田,这样比较合算。拿一户三口之家来说,  相似文献   

8.
最近,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提到一个新词--城市化.何谓城市化?它对中国、对我们老百姓意味着什么? "城市化"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含义,最常指的是人口流向聚集地区的数量,也就是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口要在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中占到一定比例.城市化程度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程度和经济贸易发展的程度,所以说也是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不论从哪个角度说,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及其这个国家的人民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认真分析世界各国走过的城市化道路,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借鉴它国的有益经验,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一要实施产业带动战略,扩大城镇就业空间,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二要推进户籍制度创新,建立以人口迁徙自由为最终目标的户籍管理制度;三要创新农地流转制度,建立规范的多级市场体系;四要推进就业制度创新,建立统筹城乡的劳动就业制度;五要以大城市带动城市群建设,最终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和多元化城镇体系;六要坚持集约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七要统筹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畅 《实事求是》2010,(5):88-90
经济交往和人口迁徙是道教在新疆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移民、由内地入新的道士和在新疆地区广泛修建的道观是新疆道教传播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平交往与交流是新疆道教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当前的人口流动趋势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西部流向东部、北方流向南方那种面上的人口流动正在逐步转变为点上的聚集,即东部中小城市与乡村的人口向一二线重点大城市汇聚。在这一趋势下,以慈溪为代表的县域经济体人口流失问题已经相当严峻,不管是高端人才还是低端的劳动力都在加快脚步逃离。而且根据Zipf法则,这一人口流动新趋势不仅不会消失,相反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不同层级城市规模效应的大小局限导致了小城镇人口的流失和大都市人口的聚集。因此,借助大城市的规模优势,融入都市圈发展,才是解决慈溪此类县域经济体的人口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彭治安  陈珂珂 《唯实》2008,(2):70-73
迁徙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在很多国家得到了保护,在我国,伴随着人权入宪,作为一项公民基本人权,迁徙自由成为近几年学界讨论比较多的问题之一。考察其他一些国家关于迁徙权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再回看我国宪法关于迁徙自由的规定,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到现在未有而有,其间许多东西值得我们的深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2月4日,2015年的春运开始了。在外奔忙了一年的人们像候鸟一样在中国大地上迁徙。春运,一路走来,风雨兼程21年。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地农村的剩余劳力纷纷流向沿海开放城市,形成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特殊记号——"民工潮"。中国人有走得再远,到了春节必须回家团年的习俗,于是每年农历正月前后,浩浩荡荡的民工大军南下北上,东奔西  相似文献   

14.
论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及理论依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欧 《新视野》2002,(4):50-52
户籍管理是国家实施社会管理最基本的制度之一。国家计委在“十五”计划关于“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在未来五年内,国家将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但是户籍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却分歧很大;户籍改革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也无人论及,本文试就此谈点一己之见。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回顾和跟踪新中国50多年户籍管理变革的轨迹,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958年以前,属于自由迁徙时期,户籍管理的中心任务是维护社会治安和经济秩序;1958年至1984年,属严格控制时期,户籍管理的重点是围绕短缺经济条件下对各种资源的配给而进行的户…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100年间,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黑龙江地区人口发展分别受到几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而变动较大。通过对两个地区人口发展状况的比较,可看出城市的发展轨迹,也可从中管窥两个地区思想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迁徙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女性流动人口有着自身的人口学特征,在数量方面表现为女性流动人口数量的显著增加,但仍低于男性流动人口和地区间差距的拉大;而在年龄方面表现为峰值年龄段的城乡差别,各年龄段的比重非常接近和流向省外的女性人口高低年龄段比重相对突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对农村的人口学影响直接而深远,在导致农村生育人口结构改变的同时,还使农村的人口总量和生育水平下降,同时加剧了农村的婚姻市场挤压。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自由迁徙和人才市场配置已逐渐成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导趋势。在人口流动和人才配置双因素背景下,流动党员构成流动人口的一个微观缩影,流动党员管理同样构成流动人口管理的一个微观问题。本文就赣州市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的背景、现状、经验模式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8.
填四川     
日前,由秦岚、黄海冰等主演的《填四川》正式杀青。继《闯关东》《走西口》等以历史上大规模人口迁徙为背景的史诗剧先后取得成功后,《填四川》首次将清朝康熙年间,中国历史上最浩大的人口迁徙“湖广填四川”搬上电视荧屏,剧中那些移民带着他们的勇敢、执着和信念,怀揣梦想、怀揣手艺绝活儿,融入四川、扎根四川,为“天府之国”的重建付出了他们的心血。而今,让我们追寻这一段历史,去感受、去体味那段波澜壮阔的移民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境内的众多民族中,苗族以漫长迁徙著称。迁徙的原因,有灾荒、战争、以及人口压力导致的开疆拓土等等,不一而足。总之,根据古往今来的口传和文字记载,苗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不清的山山水水,更换过从东到西的故土家园。就像古歌唱诵的那样:"爹娘原来住哪里,爹妈原来住东方";后来人口增长,环境变化,"雀多窝窝住不下,人多寨子容不了",于是开始迁徙,踏上了长途爬涉的历程:"波光澈艳接蓝天,大地连水两茫茫"……  相似文献   

20.
按照联合国公布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便进入老年型国家。我国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已有60岁以上人口7664万,占总人口的7.7%,现在老年人口又增到9100多万,占总人口的8.1%。据预测,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1.3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0.5%,2025年将达2.8亿,所占比重为19.4%;2025—2050年,老年人口比重将为25%。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必将对社会经济奋力面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