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阿奇博尔德·特罗扬·斯蒂尔(Archibald Trojan Steele,1903-1992)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远东的著名美国记者。在他的记者生涯中,他先后为美联社(1932)、《纽约时报》(1932-1937)、《芝加哥每日新闻》(1937-1945)撰稿,以后又为《纽约先驱论坛报》(1945-1960)工作。而他的名声  相似文献   

2.
李海流 《党史文苑》2012,(15):41-43
范长江,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他的名字在中国新闻界可谓如雷贯耳。然而,在台儿庄大战期间,他亲赴战场采访的往事却鲜为人知。台儿庄战役打响后,中外记者数十人陆续到前线采访。中国记者有《大公报》范长江、《新华日报》陆诒、《星光日报》赵家欣、中央社特派员曹聚仁夫妇等20多  相似文献   

3.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英文《Red Star Over China》),作者是被毛泽东赞为"老朋友"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于1936年6月初赴陕北采访,4个月后返回北平。1937年10月,他的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出版,立刻轰动了欧美各国,西方舆论高度评价:此书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与描述,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是震惊世界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正谭文瑞(1922—2014),著名记者、编辑。1979年一二月间邓小平访问美国时的中国代表团顾问,归国后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1985年参加创办《人民日报·海外版》,任总编辑。1987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他还是国际问题专家,还是以"池北隅"笔名广为人知的讽刺诗人。在人才济济的中国报坛中,他是怎样脱颖而出的?  相似文献   

5.
美国记者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访问延安后写的《西行漫记》,在全世界有很大的影响,而他对新四军所作的报道,就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6.
正王洛宾在中国被誉为"西北民歌之父",虽然没有到过重庆江津,但他的出名和江津却有着一定的关系。这事得从地下党员张西洛说起。张西洛193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重庆以记者职业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39年9月,他作为《新民报》记者,同中央社记者、《扫荡报》记者一起,冲破种种障碍,来到延安,采访了毛泽东。而后,撰写了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重要文章。皖南事变后,张西洛身份暴露。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逮捕,他和妻子在党组织的安排和当地开明人士的帮助下,疏散到重庆近郊江津县城。他仍以报业为掩护,秘密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和革命思想,其公开身份是《江津日报》副社长兼经理。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65周年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省文联党组成员、省文联副主席彭见明。他是我省著名的青年作家,出版、发表各类文学作品700余万字,其中长篇小说8部,获文学奖多项,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获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7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在彭见明古香古色  相似文献   

8.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国记者。继斯诺之后,他的妻子海伦·斯诺1937年的延安之行,得以系统采访红军长征当事人,详细报道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他们夫妇分别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扣《红色中国内幕》是外国记者早期介绍红军长征真相的权威著作。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是近代最早报道中国革命的记者之一。他作为到陕北苏区采访的第一位外国人,用他的实际行动和《西行漫记》等作品的独特视角,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中国革命。他以记者的实证精神,客观如实地报道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主张,给了世界一个了解中国革命的窗口,对中美之间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他极力促成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五月,再闻《讲话》芳香——访省文联副主席彭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65周年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省文联党组成员、省文联副主席彭见明。他是我省著名的青年作家,出版、发表各类文学作品700余万字,其中长篇小说8部,获文学奖多项,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获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7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在彭见明古香古色  相似文献   

11.
“记者是社会公平的守望者。”这是《辽沈晚 报》记者栾俊学对记者这一职业的诠释与理解。或 许,正是基于这种理解,他才在自己深深热爱的新 闻工作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业绩:打黑除 恶、亲临险境、关注民生……就因这,他撰写的稿 件屡次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他也成为人们心 目中的好记者、好党员。现在,他已经当之无愧地 成为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楷模。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历来脍炙人口,数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毛泽东也很爱读这部古典小说,并发表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三国演义》这部书。他1936年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就有回忆。他说:“当时,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的确,就《三国演义》而言,在好些方面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反映在他后来的言行中的例子很多。  相似文献   

13.
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围记者。继斯诺之后,他的妻子海伦·斯诺于1937年来到延安,再次系统地采访了红军长征的当事人,详细报道了众多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他们夫妇分别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和《红色中国内幕》,是外围记者早期介绍红军长征真相的权威著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内不少报刊曾披露过英国人勃沙特在中国的传奇经历。早在1934年10月至1936年4月,勃沙特曾随中国工农红军一起长征。离开红军后,他根据自己在红军中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部传奇纪实作品———《红军长征秘闻录》(原名《神灵之手》)。1936年11月,这部作品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比埃德加·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通译《西行漫记》)还早一年。勃沙特作为红军长征的见证人,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寻找勃沙特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专门来中国采访和搜集史料。在采…  相似文献   

15.
正记者与杨建秋因采访相识,屈指算来,至今已有20余载。最近,他写了一篇长文,名为《走出山村的路》,请记者"审阅指正",又坦言,虽然他人早已走出了山村,心却没有一刻挪移。当年,正是在故乡贫瘠的山路上,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019年9月,杨建秋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纪念章。同月,《中国记者》杂志在"共和国语文课本里的新闻作品"栏目,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的诸多西方记者中,生于波兰华沙、1917年随父母来到中国的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2005)与众不同,颇具特色,至少创造了3个纪录:在中国逗留时间最长(即75年之久),获得了中国国籍(1957年)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4年)。他曾任《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杂志社总编辑,全国政协六届至十届常委,还曾担任过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务。作为著名记者、作家,他著有《人民之战》《中国未完成的革命》《中国劳工状况》《从鸦片战争到解放》《西藏的转变》和《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等许多反映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新闻报道和专著。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有着真挚深厚的抗日根据地情结,曾经两度踏上三晋大地。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是新闻的传奇,也是出版的传奇。1936年6月,斯诺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进入陕甘宁边区,他带着对红军和革命政权的许多疑问,想要"揭秘"所谓"赤匪"的真相。他是第一个在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事实吹散了斯诺心中的疑团,真相征服了这位执着的记者,他为英美报纸写了一系列的通讯报道,轰  相似文献   

18.
智撰电影说明书 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在会议期间,他听到一位美国记者说:“在日内瓦看不到共产党统治下几亿中国人民的悲哀和愁苦。”显然这位美国记者对人民中国怀有偏见和敌意,周恩来由此想到:应该让更多的国外记者了解人民中国。于是,即刻在外国记者举行记者招待会,放映了电影《一九五二年国庆节》,在放映过程中,全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19.
费芸 《红岩春秋》2014,(5):34-36
正白修德本名西奥多·H·怀特(Theodore Harold White),是出生在美国的犹太移民第二代,在哈佛大学念书时曾师从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抗战时期,白修德曾在重庆国民政府任宣传部顾问,也是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采写了大量关于中国战场的报道,访问延安后写出影响巨大的名著《中国的惊雷》。在抗战期间所有驻华美国记者中,白修德被认为是最倾向中国  相似文献   

20.
人物简介:陆诒(1911-1997),生于江苏省上海县鲁汇镇(今属上海市闵行区),曾就读于上海私立民治新闻学院,1931年8月进上海《新闻报》画刊编辑室实习。历任上海《新闻报》、《大公报》记者,汉口、重庆《新华日报》编委、记者,上海《联合晚报》、《联合日报》编委、记者,香港国际新闻社主任,香港达德学院新闻专修班主任,香港《光明报》主编。他曾访问过国共两党高层人物、高级将领及各界知名人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