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前委在陕北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沿途经过12个县37个村,历时一个多月,于1948年5月26日,来到中央工委驻地西柏坡。从此,西柏坡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值此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翻阅了大量老同志回忆录,走访了曾经跟随主席东渡黄河辗转来到西柏坡的中央警卫排战士马汉荣(1984年离休于石家庄市公安局),记录下了主席那段艰苦转战的峥嵘岁月。  相似文献   

2.
正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简称"中央前委")主要成员周恩来、任弼时等人以及中央前委机关人员告别陕北,东渡黄河,经晋绥解放区进入晋察冀解放区,于4月13日抵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是由五栋平房组成的一个四合院。它座北朝南,依山而建,前面是银带似的胭脂河,两侧与民宅连成一片,看上去与一般的民居没有什么两  相似文献   

3.
王燕萍 《党史文汇》2023,(11):20-27
<正>临县位于晋陕黄河峡谷中部,吕梁山西麓,北靠兴县,东连方山,南接离石、柳林,西濒黄河与陕西佳县、吴堡县隔河相望,境内四面环山,峁梁起伏,重峦叠嶂,沟壑纵横。1948年春,为了更好地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党中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将中央机关由陕北转移到华北。于是,有了毛泽东的第二次山西之行。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前委机关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临县,取道三晋大地,最后抵达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  相似文献   

4.
任弼时与转战陕北中的电讯工作罗青长1947年3月,党中央从延安撤出后成立了中央前委、中央后委和中央工委。由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和任弼时同志组成的中央前委,肩负着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全国解放战争的历史重任。前委留在敌情严重、条件艰苦的陕北,在十倍...  相似文献   

5.
1945年春,邬吉成被选调至延安参加中共七大的保卫工作,后留延安从事中央的核心保卫工作。期间,他分别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站岗。在中央前委转战陕北期间,邬吉成的主要任务是随卫毛泽东。1948年春,邬吉成随中央前委转移西柏坡,后又随中央机关转至北京。  相似文献   

6.
为诱敌深入,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中共中央前委,转战陕北;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东渡黄河,到晋西北等地去工作。临行前,毛泽东对工委的同志说:“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一天,刘少奇问聂荣臻;“白毛女的故乡在哪里?”聂荣臻说:“白毛女传说出生在平山,那里倒是一个富饶的地方。”朱总司  相似文献   

7.
《湘潮》2017,(8)
正1947年,蒋介石命令胡宗南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面对胡宗南的大军,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央决定在陕北不走。"这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对局势的洞悉和非凡胆识。国民党军进占延安后,蒋介石天真地认为:"共军必无法在陕北负隅,只有往绥德、米脂一带流窜,或东渡黄河,进入吕梁山区。"在这样的判断下,蒋介石开始考虑如  相似文献   

8.
舒云 《党史博览》2006,(7):10-17
从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离开延安算起,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止,历时370天。在这一年里,毛泽东和换了好几个代号的中央机关行程1000余公里,风风雨雨,跋涉了陕北12个县的37个村庄。行程虽比不上长征远,却比长征险。好几次,追兵仅仅在5公里处,甚至到了步枪射程之内。然而,毛泽东  相似文献   

9.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我在中央前委第四大队二中队任中队长,跟随中央前委转战陕北,目睹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全国各战场取得节节胜利的战略雄才。每当回忆起这段不平凡的战斗历程,我都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0.
从1947年3月18日离开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这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首脑机关在陕北度过的最后一年.  相似文献   

11.
1947年初,国民党军出动25万兵力,由胡宗南指挥,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刘少奇、朱德组织中央工委,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织中央前委,留在陕北牵制敌人,运筹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作战。4月,中央前委带着一支只有800人的队伍,悄然来到了毛乌素沙漠南缘俗称红沙石寨的小村庄王家湾。虽然暂时摆脱了敌人的紧密追踪,但是,胡宗南部拉网式的进逼,使他们仍然处于危险的境地。毛泽东在运筹惟幄,指挥全国各大战场作战的同时,也特别嘱咐中央前委机…  相似文献   

12.
1948年5月,毛泽东率领中央前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后来到平山县西柏坡。在这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3.
正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34个旅25万人马,从南、西、北三个方向大举进攻陕北解放区,企图一举攻占延安,摧毁中共中央。当时,共产党在陕北的正规军加地方部队只有4万余人,众寡悬殊。在此情况下,毛泽东从整个中国革命的大局出发,不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撤离延安,率领中央机关部分人员开始了艰苦转战。从1947年3月18日离开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毛泽东转战陕北历时1年零5天,行程1000多公里,途经12个县(延安、延川、清涧、子长、绥德、子洲、靖边、安  相似文献   

14.
佚名 《党建》2009,(7):60-60
从1947年3月18日离开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是毛泽东和党中央首脑机关在陕北度过的最后一年,也是毛泽东和党中央转战陕北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年。史料记载,毛泽东转战陕北一年零五天,途经安塞、靖边、榆林、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延川、子长等12个县,住过38个地方,行程1000多公里。可以说,这是继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进行的又一次“长征”。  相似文献   

15.
1947年3月底,中共中央于陕北清涧县枣林沟村举行会议,决定中央和军委两大机关分成三个部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率党中央的精干机关(称前委)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和一部分中央委员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进入河北省平山县,开展中央委托的工作;叶剑英、杨尚昆、李维汉、李克农等组成中央后方委员会(简称后委)进驻晋西北临县地区,统筹后方工作.对前委及工委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地位和作用,史书和史学界均有较充分的论述.但是,对后委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的论述则较少.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6.
正1936年春天,毛泽东和彭德怀等率领红军从陕北东渡黄河开赴山西,进行了"抗日讨逆"的东征。红军东征在晋中近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东征期间毛泽东首次来到晋中灵石,同样是晋中近现代史上值得铭记的一件大事。2月20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在总指挥彭德怀、总政委毛泽东、总参谋长叶剑英等指挥下,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突破阎军"黄河防线",开始了渡河东征。3月4日,红十五军团一部挺进灵石县双池镇(今属吕  相似文献   

17.
正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著名讲演发表70周年纪念会,并组织观看电影《张思德》,一起来纪念一个战士,重温一个名篇。这个纪念会也是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今天,让我们再次回到延安时期。从1935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到1948年3月中央机关东渡黄河,中共党史上的延安时期前后共13年时间。这是党的领  相似文献   

18.
《湘潮》2016,(12)
正1947年,中央前委通信科科长黎东汉随毛泽东转战陕北。在艰苦卓绝的转战中,他突患疾病,生命垂危,毛泽东下令:"黎东汉无论如何不能死!"在毛泽东的关怀下,黎东汉得到了医生的悉心治疗。病情稍有好转,他便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中,保证了中央的指示安全、迅捷地传达到全国、全军。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黎东汉一  相似文献   

19.
<正>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当时整个西北高原冰雪覆盖,真是既雄伟又壮丽,而冰冻了的黄河别有一番独特景象。毛泽东来到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面对银装素裹的大好河山,回顾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不禁豪情满怀,写下了壮  相似文献   

20.
胡国强 《党史文汇》2005,(12):22-25
一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干里长征,胜利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12月23日至25日,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讨论并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会后,立即组织了"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寇作战.1936年1月26日(即农历正月初三)"东征部队"由陕北子长县出发,挺进至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并庄严发布了<东征宣言>.2月23日,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在政委毛泽东、总指挥彭德怀指挥下,渡过黄河,发起东征战役.毛泽东著名词作<沁园春·雪>就是部队在袁家沟期间写的.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赴重庆与国民党举行和平谈判.谈判期间,毛泽东会见了柳亚子.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于10月7日将9年前创作的这首<沁园春·雪>录赠给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