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熊昊 《当代世界》2008,(1):31-32
2007年11月,俄罗斯议会批准暂停履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俄美关系进一步紧张。加上早前,美俄关于波兰反导基地问题的一系列谈判无果而终,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博弈将愈演愈烈,在双方毫不妥协的强硬立场态势下,夹缝中的波兰又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2.
梁强 《南风窗》2007,(11):69-71
这一次美俄之间出现了真正的冰山,其中最坚硬的一座就是反导问题。它不仅影响到两国双边关系,更因为其中大的战略意义也对中国的战略选择有着微妙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一段时间,美俄围绕着东欧反导系统问题,你来我往展开了一系列外交行动。两国军方也纷纷动作,配合外交桌上的唇枪舌战。本来就因《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后续问题而人心惶惶的欧洲,更在美俄之间的较量中倍感焦虑。  相似文献   

4.
2001年1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不顾俄罗斯和国际社会的反对,宣布美国将正式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这一决定为冷战后持续多年的美俄<反导条约>之争划上了句号,为美国政府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解除了束缚,但对国际裁军进程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也损害了国际安全和战略稳定的基础,将给世界秩序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后,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明显改善,俄对美的反恐行动给予大力支持,在美派军进驻中亚、单方退出反导条约、向北高加索地区渗透以及北约准备续扩等一系列事关俄安全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灵活处理.与此同时,俄还主动提出一些与美合作的新建议.综合上述动向可以看出,俄对美政策作出了大幅度的调整,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考虑,彰示出俄欲与美建立长期稳定、良性循环的新型关系的意图.  相似文献   

6.
2006年底,一条震撼性的消息将美俄之间的关系推入波谷:美国准备在东欧建立“针对伊朗”的导弹防御基地,其中,美国将在波兰设立导弹拦截系统,部署10枚地基拦截导弹;在捷克部署先进的反导雷达系统。毫无疑问,这是美国在北约东扩后继续蚕食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最新动向。因此,该计划甫一公布,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俄罗斯方面态度极其强硬,俄政府立即宣布将在短时间内,提升反导防御能力,重建曾在冷战时期名噪一时的全空域防空反导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靠不断增加战斗部质量来提高威力这种简单的直线思维模式受限后,地空导弹战斗部已转向通过改进杀伤模式、构造、装药和引战配合来提高拦截率。相同的目的下,美俄在反导末端拦截技术上的不同理念体现出武器研制思想中的“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8.
2014年初以来的乌克兰危机充分反映出美俄两大国的地缘战略优势与劣势。美国认为克里米亚入俄是俄罗斯对冷战结束的报复,但美国在诸多限制条件下不敢轻易对俄罗斯进行军事打击,暴露出其海权的有限性。俄罗斯虽然在冷战后国力下滑,但应对乌克兰危机这样的周边地缘政治博弈仍游刃有余,体现出其传统陆权的优势,并希望利用本次危机阻止甚或扭转冷战结束以来西方不断在东欧压缩其战略空间的态势。由于军事冲突得以控制,美俄围绕乌克兰危机的地缘战略博弈发展到地缘经济领域。俄罗斯利用乌克兰对其经济依赖的加强,对乌东部地区实施援助。美国则派出专家帮助乌克兰实施经济改革,促使其进一步倒向西方,同时与欧洲共同加强对俄罗斯的制裁。面对乌克兰危机中大国地缘战略博弈的新态势,中国应当积极谋划自身周边外交,落实新一届政府提出的一系列周边外交和经济倡议,扩大经济影响,维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9.
郑羽 《南风窗》2011,(7):88-89
目前的俄美关系缓和,实质上是两国因面临一系列内外困难而实行外交领域战略收缩的结果。照目前的走势,俄美关系将出现持续到2014~2015年的平缓发展期。也就是说,到北约准备下一轮东扩和美国政府更新后的东欧反导计划开始实施之时,俄美会争端再起。  相似文献   

10.
柳丰华 《当代世界》2009,(12):41-43
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和美国在俄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俄美博弈的焦点先是东欧,在东欧沦为美欧的势力范围之后,又转向了独联体地区。俄美在东欧和独联体的地缘政治博弈是两极格局坍塌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关乎冷战后欧亚大陆上“地缘政治真空”的填补,  相似文献   

11.
复活俄罗斯《独立报》2004年12月10日报道,11月29日,在有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的俄罗斯国防部会议上,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汇报,在萨雷萨甘发射场成功发射了经过现代化改进的"反导导弹"。他补充说,国防部将继续改进俄罗斯A-135战略导弹防御系统。正如俄战略火箭兵一位高层人士向《独立军事评论》提供的消息所说,在萨雷萨甘发射场进行了A-135反导防御系统的试验。但具体是哪一种反导导弹,他没有  相似文献   

12.
2021年春季以来,在俄罗斯与美国及欧洲关系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乌克兰在其东部武装冲突地区"蠢蠢欲动",促使此前相对稳定的乌克兰东部地区局势突然紧张,进而引发俄罗斯与乌克兰乃至整个西方的敌对性军事互动陡然升级,有关方面调兵遣将,大有战争一触即发之势.新一轮乌克兰危机的发生与发展并非偶然事件,而是乌克兰内外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质上是俄罗斯与美国主导的西方围绕乌克兰争夺战而展开的一场战略博弈,暗含各方深刻的战略考量.鉴于俄美以及俄乌关系及其负面的相互认知、截然对立的战略考量和结构性矛盾,目前这场危机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未来俄罗斯与美国主导的西方以及乌克兰难以走出激烈博弈与对抗的"魔咒",乌克兰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只要美国不放弃强权政治,美俄间的对抗与矛盾就不会消失。简言之,美俄矛盾的演变和加剧,实际上是一个竭力维护全球霸权的超级大国与一个正在崛起的有着深刻全球意识的大国之间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王晋 《当代世界》2021,(3):52-58
"阿拉伯之春"的爆发深刻影响了中东地缘政治,改变了以色列所面临的国际和地区环境.以色列对"阿拉伯之春"的认知也经历了由喜悦、乐观到谨慎、理性的转变.面对中东新一轮地缘政治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以色列采取了加强国防军建设、与美俄和阿拉伯国家等域内外大国发展关系、积极应对伊朗威胁等一系列举措.随着拜登政府上台,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将面临更多变数,但美以同盟关系不会发生实质性改变.同时,巴以问题变化、美国与伊朗地区博弈加剧以及以色列面临的内部政治纷争将对其对外战略产生更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储昭根 《南风窗》2008,(6):80-83
美苏是两种意识形态、两种制度之间的竞争,而美俄是一种相似制度下的大国间的博弈,竞争的起点已是不同,何谈重蹈前苏联覆辙?事实上,俄当前试图以实力突破长期以来俄美关系中"不对称,不平等"的定式,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以"主角"融入西方体系。  相似文献   

16.
2007年以来,俄美围绕东欧导弹防御系统的争执不断升级,并成为影响未来俄美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俄美双方都不具有"对抗"的主观愿望,特别是俄罗斯暂时也不具备"对抗"的客观实力,所以未来俄美在围绕此问题的博弈中可能会相互作出一定妥协和让步,"东欧导弹防御系统"有望在俄美两国的互动中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17.
正俄罗斯各界认为,由于美国及北约的霸权主义行径,使得目前俄美陷入了新的冷战状态甚至更糟。俄2015年版国家安全战略明确将美国和北约列为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对此,俄各界深感忧虑。在俄美关系紧张的新形势下,中俄关系成为平衡世界局势的关键因素,由于其固有的欧洲心理俄罗斯仍然不会从其长远目标中放弃欧洲。  相似文献   

18.
一、克里赴俄谈合作共商应对叙危机 5月7日,美国国务卿克里抵达莫斯科,展开就职后首次访俄之旅。有舆论指出,克里此行旨在同俄罗斯领导人充分交换意见,改善僵持中的美俄关系除商谈反导问题和经贸合作外,美俄还就应对叙利亚危机进行了重点探讨。克里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时表示,两国在叙利亚问题上有重大共同利益,包括保持地区稳定和阻止极端势力活动,希望双方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访问期间,克里同俄方达成共识,同意在日内瓦举行新的国际会议,争取通过对话方式实现叙利亚和平。  相似文献   

19.
美、中、俄分别是世界头号强国、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唯一可以和头号强国进行军事对抗的军事大国。这三个地缘政治大国之间的关系无论如何发展都会引发举世关注,而无论哪对双边关系紧张都会影响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国家利益至上的铁律下,大国之间必然存在博弈与合作。博弈固然不可避免,但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相互依赖越来越深的前提下,大国之间合作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更是必然选择。在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前后,中、美、俄三边关系经历了几度起伏。面对国际政治史上少见的这种情势反转,中、美、俄大三角会有一个怎样的走向?这种走向有多大的恒定性或变动性?处于美、俄之间中国如何自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否有望延续?本文约请专家就上述问题进行撰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在中东欧国家由苏联"卫星国"向北约和欧盟成员的转变中,苏联、美国、北约、欧盟及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的政策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在美苏对峙格局崩溃,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欧、俄的博弈渐次展开但远未构成三足鼎立的情况下,中东欧国家以加入北约与欧盟为主要内容的"回归欧洲"战略得以确立和实施。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和欧盟对美、欧、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与美、欧、俄之间现有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