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无产阶级寻求自身和人类解放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从道德理想出发来解释世界与历史的生成和发展,但这并非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不讲道德或没有道德观点。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内核,把人民大众视为价值主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正义”和“至善”的道德追求与精到理解。具体地讲,它强调在个体与社会、平等与公正、自由与责任的价值统一中推进实然向应然的切近,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道德主张蕴涵的价值精神,将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合理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的道德失范和道德危机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公共伦理素质不够理想和青少年犯罪率大幅增长;其根源在于现代性带来传统与现代的分离、成人社会道德涵化效应和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着薄弱环节;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弘扬、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找寻未成年人道德思想的文化维度,从德育目的、内容、手段和过程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体制,发挥道德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3.
道德代价实质上是社会发展实践活动在道德上的否定性方面,它是与人类追求的社会进步价值取向相悖的负面道德价值和道德价值损失。因此,在绝对道德价值上,道德代价具有负面的价值,其负道德价值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损害道德主体的道德人格,导致道德主体的道德异化;损毁道德主体的精神支柱,荒芜道德主体的精神家园;错误道德主体的价值取向,引导道德主体走上发展的邪路。  相似文献   

4.
作为道德行为实现的关键环节,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决定着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社会展现状况。道德主体知行转化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道德主体的社会性本质、道德主体行为选择的社会性以及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性是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社会属性的理论基础。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中个体心理和外在激励要素运作机制的社会性是其社会属性的过程性动态展现。深刻认识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的社会属性是完善道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建构、实现道德教育社会化转型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理性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国,主要是运用道德这种工具来治理社会和国家,或者说是用道德教育的方式对社会和国家进行治理。因此,怎样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是实施以德治国这一治国方略的关键。本文在此就道德环境及道德环境的优化途径作一探讨。一、良好的道德环境是以德治国的基本前提道德环境是和主体活动紧密相关的范畴。它是道德主体进行道德活动时影响和制约道德发展变迁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社会风气、习俗氛围等人文条件。道德环境是道德活动的舞台,是人们进行道德活动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  相似文献   

6.
塑造青少年理想的道德人格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塑造理想道德人格的途径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其中社会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是青少年理想人格塑造的两大基本途径。社会在塑造理想人格中的责任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治理、整顿、改革、完善过程中,构筑保护正当、优秀、先进的道德人格的钢铁长城。而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应当通过确立健全的课程内容体系、运用真正道德的德育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7.
对我省青少年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状况的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能理性地面对网络,但也有少数青少年沉溺于网络;青少年的网络本质观基本是正确的,但对网络的使用存在偏差;青少年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主流是正确的、积极的,但在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真实世界有着不同的表现。问题的原因:道德教育主体比较单一,未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德育合力;网民教育还未真正纳入教育体系之中;道德教育缺乏应有的实效;现实道德环境的缺失。我们认为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道德教育主体应三者并重,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应具体化,突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道德教育途径应多样化,教育主体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中介开展德育活动;道德教育方式要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道德教育体系应有系统性,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社会其它领域的支持、需要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支持、需要德育管理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道德环境由诸多要素构成。道德主体、道德意识、道德活动、道德传统是道德环境的基本要素。道德水平的高低受其诸要素影响,道德环境要素状况好,道德水平則高,反之,道德水平則低。  相似文献   

9.
塑造青少年理想的道德人格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塑造理想道德人格的途径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其中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应当通过确立德育课程的精神要求、运用真正道德的德育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道德是一种不同于传统道德的新道德理论。它与传统道德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道德主体身份不同、道德要素不同和道德实现环境不同。网络道德的特点是开放、多元性 ;普遍、共享性 ;自主、自律性。网络道德以传统道德为基础又促进传统道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其主流是好的,广大学生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以谋求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道德理想是上升趋势,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失范”现象,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的影响,舆论导向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表现出政治思想趋于实际,价值标准上浓厚的功利色彩和生活、择业观上偏于实惠等特点。鉴于此,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道德价值现教育和培养准则的“立范”研究;必须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必须使学校、社会和家庭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必须从严治校,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12.
社会道德具有生态有机体的系统特征,道德生态是社会道德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道德生存环境改变、道德功利化、道德教化不力、对道德生态的人为毁损是当前道德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优化社会道德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制度层面、公共生活层面、个体层面加以观照。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法制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手段上各不相同,各有其功能,但又各具缺憾。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互补。唯如此,才能发挥其在社会控制方面之功效。尤其在当今中国迈向21世纪现代文明国家之时,更不应忽视道德建设而片面强调法制建设。二者唯有一体化高度协调发展,才能免蹈西方国家近现代社会畸型发展之旧辙,也才是理想的现代文明国家的社会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14.
伦理约束与道德宽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伦理和道德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伦理侧重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秩序及其所遵循的规则和范式;道德则侧重于主体自身的修身养性,执著于人格心灵的净化和身心修养的提高。在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既需要伦理约束,又需要道德宽容。有伦理约束,社会才井然有序、欣欣向荣;有道德宽容,才会有丰富多彩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5.
由于道德义务感的存在,人们自觉地从事道德善行,摒弃道德恶行,这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虽然履行道德义务并不是以获得权利为前提的,但是道德义务并不能否认道德权利即道德回报的存在。尤其是,在社会关系纷繁复杂的今天,不和谐、令人担忧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广泛的存在,道德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善恶因果得不到有效循环的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建立完善的道德回报机制并以此来激励人们行善的积极性、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势在必行。本文从道德行为与道德义务的关系,道德回报的含义、意义以及如何实现道德回报等方面论述了道德回报与道德回报机制建设之间的关系,旨在促进道德回报机制的完善,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从价值角度看,法律与道德具有必然联系和共同元素;从规范功能看,法律与道德并立互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治国方略看,必须坚持法制与道德相结合;从秩序层面看,道德秩序是基础,法律秩序是保障。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民道德建设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监督道德秩序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要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和道德教育,增强网络主体实践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使网络舆论监督道德建设走与法制相结合的道路,具体来说就是要激起网民对媒介素养和道德素养的积极〉-7得的兴趣,利用网络媒体引导网民习得媒介素养和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8.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理论不仅应具有市场经济基础,而且也应为主体意志的道德约束提供深层的社会心理基础。道德既是价值规范,又是实现价值的实践活动,还是人类利益意志的“人为法则”。市场经济一方面涵摄了人们道德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完善道德提供了条件。应从道德和市场经济的内涵和运作中寻求二者的生成关系,阐明正确理解的利益是道德与市场经济相统一的现实支撑点。那种强调在集体利益实现基础上充分发展合理的个人利益的、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主义道德,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重建的根本方向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9.
对照WTO规则,我国信用道德状况离其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对症下药,通过道德的教化与规范和机制的制约监督,提高全体国民的信用意识,以符合WTO的规则要求,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技与道德是支撑人类社会生活的两支重要力量 ,保持合理的张力是人类生活的必需 ,也是历史的结论和现实的诉求。合理的张力意指科技与道德之间的动态平衡 ,它将根据时代与社会的需要为二者提供伸展缩放的有效空间 ,使它们的发展保持在合理的界限 ,促进科技与道德的共同进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让科技与道德走向合理的张力必须使科技统一于恪守道德底线和追求道德理想 ,道德谋求科学性、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的整合 ,最终合流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健康持续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