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5 毫秒
1.
学界对法律事实概念的研究相对薄弱,导致立法实践和法学理论中概念混乱。文章按照内涵从少到多、外延从大到小的逻辑关系,对法律事实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赋予每个概念以清晰的定义。如把民事主体的行为概括为“当事人的行为”.行为分为自给、交往和冲突三种情况;界定了法律行为是民事交往中制定民事关系的阶段和方面,是当事人之间的立法;明确了法律事实的后果是民事关系,而非民事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2.
马建荣 《共产党人》2008,(20):40-41
在社会生活中,民事主体通常以一定的民事行为设立、变更、实现、终止其权利义务,即民事主体通过自主行为实现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这里的自主行为包含着民法理论上所称的"意思表示"要素,通俗来讲就是指民事主体所进行的民事行为符合行为  相似文献   

3.
一、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内涵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简单地说,是指自然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能力或资格。广义的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实施一切行为的资格,兼指合法行为能力和违法行为能力。狭义的民事行为能力则是指自然人实施合法行为的资格。对我国民事法律中规定的民事行为能力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对于自然人行为能力的理解,应从其设置目的入手。我们知道,自然人一旦出生,就取得了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然人可以自动取得一切法律关系。当事人权利之取得及义务承担必须依据一定的行为。一…  相似文献   

4.
邹红 《探索》2002,1(5):142-144
健全的意思表示必然导致法律行为成立生效,但有瑕疵的意思表示却会导致法律行为产生不同的后果。中国要制定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法典,应该从立法体例、概念、内容几个方面完善对意思表示瑕疵的立法规定,同时还应参照大陆法系民法在不同时期对意思表示瑕疵规定不同法律后果的价值选择,结合我国法律传统、现实社会要求和世界民法发展趋势在我国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中正确反映这一追求。  相似文献   

5.
"行民交织型"案件涉及行政行为和民事行为两方面的侵权,同一损害结果是一并区分两种责任的事实基础,行政赔偿与民事赔偿性质的相似性是其法律基础。因此,可以将两种赔偿责任放在一起进行认定。行民交织型案件中行政赔偿责任的方式有连带责任和按份责任两种:认定连带责任是基于行民两方面的行为共同侵权;认定按份责任应按照各行为人对损害后果的原因力和各自的过错程度确定。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按份责任的认定差距较大;而对连带责任的认定则较为审慎。因此,有必要借鉴民事赔偿责任认定的成熟经验来确定司法裁量的相对标准,以避免法院认定此类案件中赔偿责任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6.
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参加一定的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因而,公民是民事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公民的民事主体地位是以法律的规定为前提的。我国《民法通则》关于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是对公民的民事主体资格的原则规定。  相似文献   

7.
每个正常人从他出生开始,成为法制社会的一员。随着他她)的成长,将在不同年龄段享不同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相应的律义务。与生理年龄相对应,这同的年龄段也可以称之为法律龄。了解自己及家人的法律年,不仅是法制社会的要求,更是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零周岁每个公民从出生时,即享有民事权利能力直至死。所谓民事权利能力,是指公民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格,民事权利能力是公民取得体民事权利的前提与基础。十周岁具有限制民事行为力。所谓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设定民事义务的能力。根据《民通则》的规定,十周岁…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实际上同时具有行政主体和民事主体两种不同的法律身份,因而与学生实际上构成了行政和民事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我们只有认清这两种法律关系的性质,才能对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作出明确的界定,才能更好地规范高等学校的自主办学和行政行为,依法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从而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02,(8):39-40
一、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点 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的活动以及在这种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法律关系的总和。民事诉讼活动表现为人民法院、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的各种诉讼行为,它会引起诉讼上法律后果的发生;诉讼法律关系表现为人民法院与各诉讼参与人之间在民事诉讼中形成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诉讼活动如何进行、诉讼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如何,都取决于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由若干个诉讼阶段组成。我  相似文献   

10.
商业诽谤行为是指通过捏造虚假事实或虚假信息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对其他组织的商业信誉进行诋毁,并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商业诽谤的法律规制涉及民事、行政及刑事责任。由于我国的立法规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民事责任规制不够完备,行政及刑事责任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因而在实践中严重侵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因此,必须完善刑事及行政规制,增加民事制裁方式,明确民事损害赔偿范围,将商业诽谤行为充分置于法律的规制下,为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1.
吴斌 《求实》2002,(Z2)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 ,在西方国家民法典中亦称为禁治产宣告 ,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对于已达到成年年龄但缺乏认识和控制能力的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按照法定程序认定并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保障该类自然人和与其有民事利害关系的人的合法权益 ,保障民事流转的正常进行 ,维护社会的正常经济秩序 ,因而研究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宣告制度有其重要意义。虽然我国民法上设置了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宣告制度 ,但由于过于原则 ,有诸多疏漏 ,为此 ,笔者对该制度进行探讨 ,希望对该制度的完善做…  相似文献   

12.
王静 《唯实》2007,(12):76-78
婚姻关系当事人在为财产处分时,往往会同第三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其行为的性质及后果,关系到与之为法律行为的第三人的利益。法律制度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夫妻财产权益的保障,而且要关注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并依此规定了三种代理: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代替他人进行民事法律活动的情况。这种代替别人参与、处理一些民事法律事务的行为,在法律上称为代理行为。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授权范围内,代替被代理人进行民事活动,这种民事活动的结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法定代理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而产生代  相似文献   

14.
成殿军 《唯实》2003,(3):51-55
表见代理制度始于 1 896年的德国民法典 ,是民商事法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一直到 1 999年《合同法》的颁布才正式确立了这一制度 ,加之它自身的复杂性 ,以致于实践中对表见代理规则的适用差异颇大 ,出现诸多问题 ,因此 ,笔者旨在对表见代理的部分理论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以期待它更加完善 ,发挥其最佳的法律效果。一、表见代理的本质内涵及其法律渊源代理是指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授权 ,代表被代理人同相对人订立合同或发生其他的民事法律行为 ,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法律制度。当代理关系中代理人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制定民法的过程中,针对第三民事主体如何加以规定在理论上存在争议。本文阐述了作为第三民事主体的非法人团体的意义及法律特征。  相似文献   

16.
第一章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对象、体系和方法一、名词解释民事诉讼法学P1二、问题解答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分析民事诉讼法产生、发展和实施的运动形式及其与邻近法律相联系和相区别的运动形式。所谓民事诉讼法的运动形式,就是指民事诉讼法产生、发展及其实施的运动规律。所谓它与邻近法律相联系和相区别的运动形式,是指民事诉讼法在产生、发展和实施过程中与邻近法律相联系和相区别的运动规律。所以,民事诉讼法产生、发展及其实施的运动规律,和它与邻近法律相联系和相区别的运动规律,都是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法人的存在是以它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为前提的。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人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一种资格,有了这种民事权利能力,就有了法律上的人格。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法人作为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的基本条件,没有这种能力,便不能参加民事活动,也就不具备法人资格,它与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是一样的。“权利能力”和“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人的权利能力,是它作为民事主体依法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不论它是否实际参加了一定的民事活动,这种权利能力都是始终存在的。而权利则是法人作为  相似文献   

18.
为民 《支部生活》2007,(9):45-45
行政责任,是指当事人因为实施法律、法规或者企事业单位章程、规章所禁止的行为而引起的行政上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行政责任实质上是一种针对轻微违法失职行为的或者违反内部纪律要求的行为,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的行政制裁。行政责任可以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两大类。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制定民法的过程中,针对第三民事主体如何加以规定在理论上存在争议.本文阐述了作为第三民事主体的非法人团体的意义及法律特征.  相似文献   

20.
马建荣 《共产党人》2008,(16):50-51
在法律调整体系中,民事主体的权利由民事法律赋予,因此民法通常被认为属于赋权性的法律,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来源只有两种:法定和约定。在民法规范中被奉为经典的规则是“法律不禁止即合法”。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各民事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因而民事法律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乃是平等性。上述法律规则明确清晰,亦常常被作为阐释民事关系的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