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党课》2014,(10):29-29
日前,吉林省敦化市领导干部带领全市1.8万多名党员干部纷纷奔赴全市各个村屯、乡镇、街道、社区,以“八大员”身份做好群众服务工作。所谓“八大员”,即:当好惠民政策的“宣传员”,把党和国家各项惠农、强农、助农的好政策讲给农民群众;当好为民办事的“联络员”,做好上情下传、下情上达、联络协调工作;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化解当前干群矛盾纠纷,及时帮助群众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好亲民爱民的“服务员”,办好惠民利民的实事好事,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当好社情民意的“调查员”,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走访,发现农民群众对新当选的村干部期望很大,总起来说,对农村基层干部有“四盼”:一盼干部落实农村政策不截留。农村工作涉及面广,矛盾复杂,农民群众要求农村干部在执行政策时,要公开、公正、公道、正确。有的干部执行政策有私心杂念,怕“群众明白多了会找茬”,不是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政策,而是“截留”政策;有的基层干部不善于运用政策法律、示范引导等综合手段推  相似文献   

3.
如何当好一名受农民群众欢迎的乡镇驻村干部?关键是要唱好“勤”、“知”、“能”、“实”、“和”五字歌。 “勤”,即勤服务,甘为公仆不为官。脚勤:多跑田头、多串户头、多上山头,深入基层,了解真情;手勤:多动手帮助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地解决点实际困难;口勤:多宣传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多作一些努力,多开展一些法制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实实在在地当好勤务员。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万荣县在县直副科级以上干部及乡镇和农业系统全体干部中开展千名干部“进百村、联万户、听民言、解民难”活动。 活动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摸底子。进村干部全面掌握所包村的基本情况,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二是察民情。通过进村入户走访群众,征求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普遍反映强烈的焦点问题、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理顺群众情绪,逐项予以落实。三是洗“脑子”。为群众讲形势、讲政策、讲信息、讲调产、讲法制、讲理想、讲信念,引导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市场观、…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有些基层干部办事凭感觉,拍板靠经验,不管说的做的是否符合党的政策法律,不管群众是否愿意接受,仍习惯于用强制性、命令式的方式干工作。有些干部为了让农民“听话”,竟不敢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给群众,生怕群众知道多了“不好管”。但在今天这个信息社会里,农民通过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都能了解到党的政策和法律,个别文化高的农民甚至成了“政策通”、“土律师”。这些农民用学到的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反对那些违反法律和政策的做法,这就使一些地方自行制定的“土政策”行不通了,少数干部简单粗暴、瞎指挥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为确保“三讲”教育扎扎实实,不走过场,湖北省枣阳市在今年“三讲”教育一开始,就聘请了15名党外干部担任“三讲”教育监督员,并为他们颁发了证书,请他们对“三讲”对象及“三讲”教育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这15名党外干部均是市委统战部、市政协的重点联系对象,分布于社会各个层次,与群众联系比较密切,对中央政策及基层情况比较了解,且具有一定的参政议政能力。他们对“三讲”教育实施监督的方式是:一、反映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帮助“三讲”对象查找问题,并对“三讲”教育的具体做法提出建议。二、对“三讲”对象的学习、自我剖…  相似文献   

7.
在今年万名干部下乡开展“一讲三促”活动中,省体育局根据扶贫开发联点帮扶村湟中县多巴镇合尔营村的实际情况,围绕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目标,通过强措施,定内容、定人员、定时间,把讲政策与办实事紧密结合起来,把开展帮扶和推动“三转”结合起来,狠抓政策落实、很抓帮扶效果、狠抓作风转变,心贴心与群众交朋友,实打实为群众解难题,达到了让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当前,有些地方和部门在抓“三讲”教育时,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双学”有所忽视,出现“三讲”教育一头“热”,“双学”活动一头“冷”的现象,致使前些年一直轰轰烈烈的农村党员干部“双学”活动慢慢变得默无声息。这一状况如果继续下去,不但使农村党员干部“双学”活动已取得的成果将前功尽弃,而且会严重影响“三讲”教育的顺利开展。应该看到,目前农村党员干部中,仍存在一些亟需通过深化“双学”活动来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党性观念淡漠,消极腐败现象滋长;二是群众观念差,官僚主义严重;三是政策水平低,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实践证…  相似文献   

9.
乡镇是最基层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乡镇干部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组织者和执行者,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所处的位置最基层,所干的工作最直接,所起的作用最关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乡镇干部更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当好“六个员”。一是当好群众的勤务员。就是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自己真正摆到“公仆”的位置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才能为解决群众的困难而尽心尽力,才能支持而不是阻碍村民行使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10.
报载:天津宝坻县各级党政干部一改过去的“台下讲”为“促膝谈”,千名县乡干部历时两个月的时间,深入全县766个行政村,与8万农民广交朋友。各级干部把自己当作群众中的普通一员,倾听群众的反映,基层群众也一改过去见官时的唯唯诺诺心态,敢于直言不讳讲真话。据了  相似文献   

11.
日前,笔者在农村调研时发现,不少农民群众 盼望乡村干部能够当好"五员",从而加快农村物质 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和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是当好宣传员。不少农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 农民,他们对党和国家的一些路线、方针、政策知  相似文献   

12.
“省里的干部进村讲全国的机遇,县里的干部进村讲全国的机遇,乡里的干部进村也讲全国的机遇,机遇讲了一遍又一遍,可我们村的机遇是什么,在哪里?我们家怎样抓机遇,干什么?我还是一盆浆糊。”一位农民如是批评那些把“机遇”当作空话、套话讲的干部。党中央将我们国家面临的发展机遇明明白白告诉了全党。全党同志和各级干部当然要弄清楚,要向全国人民作宣传。但这不是各级领导机关和干部工作的全部,更不是工作的目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干部的任务是要将全国、全省的机遇告诉群众,但更要在全国、全省的发展机遇中寻找本县、本乡、本村…  相似文献   

13.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一贯倡导的群众路线,也是党与人民群众形成的血肉关系。农民朋友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只有各级干部深入农村第一线,投身火热的现实生活,有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精神,与农民打成一片,培养真实情感,农民才把干部当知心朋友,也才信任干部,才敢说实话,抖出掏心窝子的话。  相似文献   

14.
去年,省委书记张学忠要求全省干部喊响“我是人民的儿子”;今年初,张学忠同志又向全省干部发出呼吁:“搞好政府自身建设,干部首先要当好人民的儿女”。省委提出的这一要求,体现了一种“以民为本”的情感和为政理念。要当好人民的儿女,首先对人民就要有“情”。人民是天,没有比人民更高的;人民是地,没有比人民更深厚的;人民是海,没有比人民更博大的。我们党立党和执政的基础是人民。全省广大干部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根本的就是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保持和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要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就要真心爱民,视人…  相似文献   

15.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一贯倡导的群众路线,也是党与人民群众形成的血肉关系。农民朋友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只有各级干部深入农村第一线,投身火热的现实生活,有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精神,与农民打成一片,培养真实情感,农民才把干部当知心朋友,也才信任干部,才敢说实话,抖出掏心窝子的话。  相似文献   

16.
梁晓平 《新长征》2007,(11):56-57
农村党组织基数大、人数多,同群众接触密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实施者。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农村党员干部的执政方式、执政效果及自身形象决定了广大农民对党和政府的直接看法。因此,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农村干部队伍,对于维护基层政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正气(随笔)     
正气,即刚正的气节。亦指正派的作风或良好的风气。自古至今,人们都崇尚、赞美、讴歌、颂扬正气。文天祥的《正气歌》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三讲”中的“讲正气”是树立良好形象的基础。正气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涵,它的外在表现是良好的自身形象。正气与良好形象,来自于平时的修养、实践的锻炼和自我的改造。讲正气,就必须做到讲真理不讲面子;讲党性不讲人情;讲政策不讲关系。实践“三个代表”靠正气。试想,每个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如果没有正气可言,你能给群众当好“三…  相似文献   

18.
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人口众多,涉及面广,毛泽东同志生前曾说过:“农村稳,天下安”。当前在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干群关系失睦、紧张的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笔者最近在农村调查发现,农村干群关系不睦有以下特点: 一、双方抵触情绪增加。乡村基层干部直接接触群众,是带领群众致富,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基层政权的中坚力量。过去由于乡村干部关心群众疾苦,尊重群众意愿,深得群众信任和支持,工作中的一些失误也能被群众理解。现在由于改革过程中诸多关系没理顺,政策不配套,法律不健全,干部为完成任务常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如强种强购,服务不落实,减负政策不兑现等原因,导致农民对完交公粮、计划生产,各种提留税费等软磨硬抗。遇此情况,干部便上门“拔钉子”,以至积怨加深,抵触情绪增大。农民编了一段顺口溜,足可说明:“干部下乡转一转,农民白供几餐饭。对上欺瞒对下骗,好事实事不愿办。”  相似文献   

19.
在农村的一些地方,干部与群众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干群关系冲突的事时有发生。农民对干部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有看法,气愤地说干部“不像话”;而干部则对农民不服从管理有想法,委屈地说农民“不听话”。一个说对方“不像话”,另一个说对方“不听话”。“不像话”与“不听话”反映了当前农村一些地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状况。 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表现:部分干部太凶,农民负担太重.少数群众义务意识不强 一是部分干部太凶。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意识淡漠,官僚主义思想严重,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能和风细雨地做群众工作,而是斥责他…  相似文献   

20.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镇“一讲三促”活动的宣讲工作组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惠农政策的同时,认真聆听群众的心声,帮村上理思路,帮群众解难事。正如巴州镇镇长王三明在民情日记中写的:干部下乡进村活动,不仅要把党的惠农政策宣讲好,更重要的是把群众的事情办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惠农政策带来的温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