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先进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其中也包括了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统领与引导。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是随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新的文化形态,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注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趋势,在充分肯定大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时代意义的同时,也为大众文化确立了新世纪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保证了大众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所取得的卓越成果之一,是当代中国文化领域的空前繁荣,而大众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正是文化繁…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众文化的萌芽阶段,那么90年代则是中国大众文化开始全面登堂入室、确立自身社会地位的时代.90年代的中国大众文化,从策划、投资、制作、生产、宣传、发行到进入实际消费,都己被纳入大工业生产的链条之中,大众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并占据了当代中国大众大部分的文化生活空间,大众在文化生产和消费中的地位逐渐增强,从事大众文化制作的"大腕"、明星们也都获得很高荣誉.  相似文献   

3.
《湘潮》2007,(7)
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较晚,但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大众文化的发展繁荣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评价及发展方向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之一。大众文化作为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文化现象,己深深契入了我国当代社会制度形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探讨我国大众文化的当代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多元文化格局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文章认为通过建立正确价值引导机制、理性启蒙机制、平等对话机制、“和而不同”机制等,能有效清除大众文化“丧失理智”的病灶,不断实现人自身完整性的自觉追求与普通大众审美价值的有效提升,以科学思想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那么,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是开放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大众文化,而从本质上讲,可以概括为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文化品味,大众文化也由此被划分成几个不同的种类.根据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分层,现阶段的中国大众文化大概有市民阶层大众文化、中产阶层大众文化、打工族大众文化和青少年大众文化等几个种类,其中以市民阶层大众文化和中产阶层大众文化为主体.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人的智能及其表现,文化的进步表现为程度的提高和向度的优化选择.中国共产党引进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思想实现了20世纪中国文化优化发展的向度选择,而空前程度地发展大众文化并在新时期引导精英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文化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来,一种全新的消费性的大众文化,从流行音乐、卡拉OK、迪斯科到通俗文学、亚文学、千篇一律的肥皂剧、情节雷同制作模式化的港台电视剧,几乎令人目不暇接,急速地萌芽,扩张并在90年代占据了中国大众大部分的文化生活空间。大众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于中国大地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1978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存在通俗文化、工农兵文艺等文化形态,但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诚然,人们也可以把大众文化称作当代的通俗文化,但是,中国大众文化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及与之相伴的社会关系、社会生产方式的结构性转型的特定社会场景中孕育并生成的。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不仅与传统意义上的通俗文化具有本质的差异,而且也与改革开放前的工农兵文艺截然有别。大众文化的崛起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它不但直接作用于中国人的思想性格及其文化创造,同时也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变革。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盛宴对当代人发展的双重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市场化进程,大众文化在中国社会迅速发展。这样一场大众文化的盛宴对当代人的发展产生着双重性效应。一方面,解构神圣性的大众文化以其平民化的文化方式赋予当代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市场化、世俗化的文化特征消解当代人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向度。因而在文化实践中,必须注重引导大众文化提高自身发展的合理性、人文性,高扬其积极效应,消融其消极效应。  相似文献   

10.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现实的文化背景去找答案。目前,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环境主体,充分发挥这三种文化对民众的教化作用,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目的是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政府及文化产业的企业家、艺术家们应该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继伦 《新长征》2011,(2):11-1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这表明,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战略问题。探索具有中国内涵的软实力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博客、短信改写2005年中国文化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本文作者观点,我们姑且采取见仁见智的态度。但该文大致揭示出中国文化社会的大体格局和现象,能帮助读者站在高处观中国文化全貌。我们认为,对于以博客、短信为载体的大众文化不能一慨否定,这其中虽然有不少不健康的糟粕,但也不乏洋溢民间智慧的精彩。政府对大众文化,应站在建设国家精神文明的高度加以引导、疏导和调控。而作者对国家主流文化和新儒生的批判精神值得赞赏,虽说观点略显偏激,但当代中国文化并没有处于一个与经济相匹配的繁荣时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5000年文化优良传统固然需要发扬光大,但不应该是简单的复辟,我们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化大师、新“鲁迅”新的“孔子”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李玉林 《求实》2008,(5):77-79
大众文化的兴起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这主要表现为:大众文化促进了文化与社会的一体化以及文化意义的回归.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以及文化共质性的增生,促进了文化的创新以及文化的多样化.但这种促进作用又是有局限的,这主要是:大众文化在文化结构体系中处于底层,对整个文化的促动力有限;大众文化理性淡薄,对整个文化的影响力有限;大众文化杂多混同,对整个文化的感召力有限.增强大众文化对文化发展的促进力,就要正视大众文化,提高大众文化的质地,拓宽大众文化发挥作用的渠道.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西方有影响的文化理论与批评话语引进新中国后,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也解决了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至今仍是我们走向中国大众文化理论所必须汲取的话语资源.但我们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况,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相似文献   

16.
实现文化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目标,必须认真审视文化选项这一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性问题。在以"内容为王"来建构文化产业新形态的创意时代和全球化语境下,传统文化、大众文化和现代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主干文化选项,传统文化选项的固守和大众文化选项的追捧,在貌似繁荣的景象背后,是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只有现代文化选项的定位和建构,才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正确的、合乎理性的文化理论的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正确处理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意识形态文化与非意识形态文化、一元主导与多元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的先进性与群众性这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既受到一些传统文化糟粕的影响,又面临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存在不同价值观的博弈。因此,发展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准则、价值原则和价值立场。首先,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价值准则。大众文化建设不仅要满足人们的感官享受、休闲娱乐、流行消费,更要注重人文精神建构,发挥教育引导功能。第  相似文献   

19.
"整合"抑或"独立"--全球化视野中的大众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的发展使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各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方面对精英文化构成了有力的挑战.本文从分析大众文化的优势与缺陷入手,论述了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进行整合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指出我国应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也能解决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