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中,人民民主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经验和中国实践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以"人民当家作主"对人民民主的概念与内涵大而化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论断提出之后,以扩大人民民主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被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人民民主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成为理论界需要首先回答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本质,就是党必须依法领导人民更好地当家作主。党依照宪法实现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权,就一定要使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人民对国家事务当家作主的权力机关。而依照党章发展党内民主,才能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中永远处于引领地位,从而保证党依法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措施和路径有许多,但其中的黄金法则只有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简称"三者有机统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坚持"三者有机统一"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胜法宝。作为黄金法则的"三者有机统一",当然不只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更重要的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只有将三者统一于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过程,才称得上把握了"三者有机统一"的真谛,从而也才称得上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黄金法则。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阐述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主要内容,指出依法治国要与人民当家作主联系在一起,通过人民群众的力量,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等。文章介绍了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联动关系的主要方面,一是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二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三是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5.
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任何现代政党都不能回避民主。但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视角看,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把坚持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有效形式,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最佳路径选择。作为执政党,必须根据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状况和新要求,定位执政理念,健全执政体制,完善执政的运行机制,在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中坚持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6.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在阐明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时,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这是抓得很中肯、很准确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报告关于政治建设部分篇幅不长,但作出了三个方面的贡献:一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实现什么样的人民民主,内容和形式是什么;二是第一次明确地阐述清楚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拓展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和空间;三是列出了两个层次、七大方面、34条具体的改革任务来落实人民民主,尤其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论述。这意味着执政党终于在改革30多年后清晰地描绘了人民民主实现的图谱。但是要看到这是30多年执政党认识不断成长的结果,更要看到这些改革任务的落实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需要决心、智慧和艰辛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张慧芹 《工会博览》2014,(28):31-31
所谓民主政治就是人民决定国家制度,国家制度最终体现人民意志,人民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决定性环节,这也是“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的真正意义所在。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政治要求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没有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没有民主政治,同时民主政治要求人民对国家权力的监督。  相似文献   

9.
李北方 《南风窗》2014,(10):2-2
<正>人民与公民,是两个基础性的政治概念,但二者的关系也不容易搞清楚。在当前的一些讨论中,二者经常被对立起来,贬"人民"而抬"公民"的趋向是很明显的。有法学家一本正经地提议,应该把"人民法院"中的"人民"二字去掉,只称"法院",拿出来说的理由是,这样有利于国际交流,免得让别人以为中国的法院不够专业化。有这种趋向是因为人民这个政治范畴在中国革命史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而公民则是西方来的现代政治理念,是"普世"  相似文献   

10.
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制宪者在宪法安排中设下重重关卡,一个重要考量就是防止美国政治堕入直接民主的陷阱。他们的精心设计,让"民主"由人民亲自掌握权力的政府,变成了人民委托政治精英行使权力的政府。美国宪法规定的制度虽然将人民统统"扫出"了政府,但在实质上却体现了"民主制"的精神。美国制宪时期的历史启示在于,只有在民主制那些最具挑战性的维度被消除或限制以后,民主在政治上才能变得可欲求、可接受。在西方国家民粹主义暗流涌动、人们对民主前途忧心忡忡的当下,重温美国制宪时期的政治遗产,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协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两种重要形式,是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基础,决定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走向。完善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既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要求,又符合世界民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大趋势,对有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5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__。 A.人民当家作主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 58、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__。  相似文献   

14.
文章回顾了"民粹主义"和"人民"这两个重要概念自19世纪以来的发展轨迹,并对这些概念在当下的使用进行了新的解读。作者指出,民粹主义在历史上是经由"人民"这个社会范畴发展而来的,而"人民"这一范畴几乎已经从政治话语中消失。"民粹主义"的含义几十年来一直处于争论之中,这一标签也被贴在极为多样化的运动身上。在作者看来,民粹主义这一概念正在被过度使用。  相似文献   

15.
民主这个题目很大,有难点,但非搞不可,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探索、研究、建设。因为不解决民主问题,就谈不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当家作主也是空谈。这是我们最基本的出发点。再从我们治理国家来讲,如果不发扬民主,就不能集中人民的智慧,国家就不能治理好。靠少数人治理行吗?能治理好这么大的国家吗?我国是个长期受封建主义专制统治的国家,怎样防止官僚主义,克服官僚主义,防止封建专制那一套在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起作用?怎样防止重犯过去那一类错误?从这点上讲,也要解决好民主建设问题。一个是群众当家做主的积极性问题;一个  相似文献   

16.
哦,阶级斗争     
石勇 《南风窗》2014,(21):10-10
<正>很久很久以前,毛主席教导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那个时候,主席一句顶一万句。不过,改革开放后,"以阶级斗争为纲"就被清算了,党和国家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于是,中国"崛起",在经济总量上当了世界老二,真正"超英赶美",人民被问"你幸福吗?"。现在还有"阶级斗争"吗?年轻人估计对此一脸迷惑。但有人说,有!——"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仍贯穿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阶级斗争的主线索,这就决定了国际领域内的阶级斗争是不可能熄灭的,国  相似文献   

17.
巴黎公社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点的生动诠释。公社虽然失败了,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公社实施的"普选制"和"低薪制",目的是让公职人员接受群众的监督,废除官僚阶层的特权,体现了一种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执政自觉、制度自觉,是将群众观点制度化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民进党举办"公投",就是挑起族群意识,激化省篇情结,利用台湾人民想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为自己谋取私利。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有了很大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类文明成果的不断吸收,使中国社会主义更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吸收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应该传承的部分,一方面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初步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构想,即民主自由,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公平公正,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时俱进,吸收人类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20.
民粹主义是一种具有历史复发性的社会政治现象,常常出现于重大社会转型时期,以"崇尚人民"为概念内核,持反体制性、权威主义和本土主义等价值取向。全球化堪称历史性的世界大转型,正以一种极其深刻的方式重构人们的生活,民粹主义在其中潜伏已久并最终爆发,其根源可以从民粹主义的需求侧和供应侧考察。就前者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引领的全球化带来了严重的贫富差距和巨大的文化与价值变迁,中下层民众产生了强烈的经济不安感和被剥夺感,产生了身份认知上的焦虑感和对后物质主义价值的叛逆情绪,进而需要一种民粹主义的表达。就后者而言,对于深陷选举竞争的政党来说,民粹主义与其说是一种真诚的对人民的信仰,不如说是一种有效的政治策略或政治风格,右翼或极右翼政治力量提供、助长、利用了民粹主义的表达。全球化时代"大众的反叛"或许始料未及,但如果不深刻反思,这个时代或许就无法继续向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