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胜渝 《求索》2010,(9):172-173
彝族民事习惯法以法律的形式反映出彝族社会经济生活的状况,它既遵循民法一般具有的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原则,同时具有自身历史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民法典》第10条规定了习惯法源条款,该条所称的习惯应为习惯法,而非事实上的习惯。适用习惯法需满足法律没有规定、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原则条件。厘清习惯与习惯法二者的区别,对习惯加以识别,是正确适用习惯法裁判案件的前提。司法实践中法院经审查,认为习惯可以适用的,将其作为习惯法,实为《法官法》的一种表现形式。适用习惯法处理争议既有利于弥补制定法的不足,又能展现我们民族的良善法文化。  相似文献   

3.
彭赛红 《湖湘论坛》2008,21(2):88-90
公序良俗原则具有弥补成文法之局限性、宣示公、私法价值、促进民法自身完善等功能,这是其在司法实践中得以具体适用的理论支撑,适用的方法包括:设定公序良俗原则司法适用遵循的原则、类型化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具体行为。  相似文献   

4.
费蓬煜 《人民论坛》2014,(14):101-1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司法实践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也逐步扩充。对公序良俗原则的传统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进行应用的具体路径,为公序良俗功能的发挥寻求更加可靠的途径,有利于促进司法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5.
“公序良俗”最早出现在大陆法系的民法典中,它要求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在我国法律里,虽然没有“公序良俗”的法定概念,却存在公共道德等相对应的概念。为弥补法无明文规定的缺憾,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公序良俗”也成为法官断案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费蓬煜 《人民论坛》2014,(5):101-1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司法实践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也逐步扩充。对公序良俗原则的传统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进行应用的具体路径,为公序良俗功能的发挥寻求更加可靠的途径,有利于促进司法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公序良俗"原则以法律形式加以确立,一方面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法律对其的确认和有效维护,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新时代"公序良俗"需要以经济发展作为物质基础、以价值观念凝聚思想共识、以文化认同奠定精神根基、以德治与法治作为依托,共同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8.
彭赛红 《求索》2007,(2):64-66
民法公序良俗原则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主题有着理论契合:公序良俗原则蕴涵的价值宣示功能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基础,承载的维护公平正义的功能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担负的弥补成文法缺陷的功能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潜在保障。发挥该原则功能的前提是对其进行类型化,同时要注意其内容的与时俱进以及对基本权利的保护,防止“向一般条款逃避”。  相似文献   

9.
杨德群  欧福永 《求索》2013,(11):171-174,204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是现代民法至高无上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公序良俗原则内涵的广泛性与不确定性以及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原因,各国及相关地区对公序良俗原则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界定公序良俗原则是系统研究该原则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正是基于这些不同的理解,本文在对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内涵及二者之间关系全面解析的基础之上,得出公序良俗原则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习惯法概念的界定历来存在争议,正确界定习惯法的概念及认识习惯法与习惯之间的意义对于我们认识现存法律中的关于习惯入法及习惯在司法中的适用提供重要的意义和理论基础。本文以为习惯法应该是独立于国家强制力之外的一种法律,即区别于制定法。是一定社会中,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惯性的为一定的群体人们在心理上所接受的,能够像发一样规制人们行为的,不违背公序良俗的习惯。而我国民法中的交易习惯也应当是习惯法。至于交易习惯的适用,应当由司法机关汇编适用。  相似文献   

11.
刑法法源是指直接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各种刑法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法官裁判刑事案件的根据。根据法官在刑事案件裁判中是否能够直接援引,刑法法源可以分为正式刑法法源和非正式刑法法源两类。正式刑法法源是法官可以直接援引的法律根据,在我国体现为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三种形式;非正式刑法法源则不能直接被法官援引,包括习惯法、判例、学理等。在罪刑法定原则之下,排斥习惯法成为正式刑法法源是基本共识,但刑法学界也普遍承认习惯法作为非正式刑法法源,在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的判断中可以起到解释作用,在量刑环节可以排除或减轻行为人刑事责任,进而有助于发挥刑法的法益保护和人权保障机能。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0,(3):91-92
刘志刚在《法律科学》2009年第3期撰文认为,基本权利在私法领域的功能及适用是和公序良俗原则关联在一起的。就民事法律行为而言,违背公序良俗将导致该行为的无效,并进而引发其它间接后果。基本权利虽然不是对法律行为施加限制的强制性法律规定,但是,它是判断是否构成违背公序良俗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3.
《合同法》第52条是判定合同无效的主要依据。由于概念的模糊性和价值判断的复杂性,该条在适用上存在诸多问题。结合该条的五款规定,建议在民法典编撰时以"公序良俗"取而代之。因此,正确理解公序良俗和效力性规范是适用该条的关键所在。应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原则,通过整理典型案件和司法解释的方法对公序良俗进行类型化研究,从而使公序良俗的概念具有相对的明确性。根据语义解释的方法,该条应为效力性规范而非管理性规范。现有的形式区分标准存在不足,应运用利益衡量方法,以实质标准判定合同无效。  相似文献   

14.
智能作为技术,其价值观建立于对技术哲学的思考之中。技术既是“我为之物”,是人类有意识改造外在世界的工具,又是“为我之物”,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价值。智能技术运用于信息传播的价值观,首先是要坚持真实、人的尊严和非暴力的原则,信息价值观的根本和基石是真实性、专业性和公共性;其次,要通过对透明性、公正原则的追求坚守信息价值观;最后,要尽量摒弃目的至上的工具理性的不足,融入人本至上的价值理性,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公序良俗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5.
徐娜 《中国减灾》2014,(12):6-9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近几年来,法律规范、公共道德、公序良俗等词语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们都强烈地表达出规则认同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其中,法律规范是底线,是红线,是刚线。  相似文献   

16.
事实婚姻与重婚罪的重合适用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正义和秩序两个角度分析了事实婚姻制度与重婚罪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事实婚姻制度的秩序诉求是要建立一种否认事实婚姻行为效力的婚姻登记制度,通过这一秩序诉求的达到,进而实现意思自由原则、公序良俗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的正义诉求;重婚罪制度的秩序诉求是建立刑法保护的一夫一妻秩序,通过这一秩序诉求的达到,实现一夫一妻的伦理正义。从对两者的比较分析中推论出对事实重婚行为应当同时适用两种制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隐私权与知情权均是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权利,实践中这两种权利经常会发生冲突,如何协调二者的冲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知情权与劳动者隐私权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主要是因为两权的属性不同、主张不同及价值取向不同造成的。所以,在协调解决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中应当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利益衡量原则、权利协调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对隐私权侧重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公民的自由活动应该尊重社会伦理道德,尊重公序良俗。从这个意义上讲,"饭局门"网站当禁,"陪吃饭"之风当刹。  相似文献   

19.
<正>什么是民法精神?有学者认为,民法精神是自然人人格平等,法律在调整本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时对双方实施同等保护,这也是民法的直接宗旨,民法各基本原则如意思自治、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最终都派生于这一宗旨[1]。笔者比较赞成这一观点并概括为:民法精神是以"平等理念"为核心,包括意思自治等各项基本原则在内的综合体。在我国,随着"人本主义""以人为本"观念的确  相似文献   

20.
真实的谎言     
孟庄 《人民公安》2006,(20):8-9
市场经济,当允许适度的商业吹嘘。这种常识公众应该没有异议。但南京某烟厂一则“至尊南京——厅局级的享受”的高档香烟广告,却视一切边界为无物,堪称商业广告中的“败类”:一败现行法律,二败公序良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