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苗政军 《长白学刊》2023,(1):123-1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这既是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的制度化安排,也是弥合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必然要求。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生活数字化与人口老龄化之间存在的落差使部分老年人成为数字化传播时代的弱势群体,老年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凸显。为此,需要政府、社区、企业、家庭和老年人自身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从优化顶层设计,充分释放政策综合效应、强化数字赋能,加快智慧社区建设、践行企业责任,持续提升数字化服务效能、重视数字反哺,加快推动数字技能代际传递、倡导终身学习,全面提升老年群体数字素养方面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等几个层面,为数字时代的老年群体赋能,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2.
被卷入科技浪潮中的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研究通过中国健康养老与追踪调查数据(CHARLS),运用OLS、工具变量法等方法首次对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和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的健康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中,代际支持在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健康中起中介作用,且上述影响在女性、高龄老人和农村老年人群体中存在明显异质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尽管互联网使用能够对老年人的健康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依然存在,老年人数字适老化改造任重道远,主要存在老年人需求被忽视、代际支持不足、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受到环境等因素影响。据此,提出了重视家庭角色培育,提高子女数字支持意识和能力;加强顶层设计,实施差异化数字支持方式,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及发挥社区作用,加强智慧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和应用场景开发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周天芸 《求索》2023,(4):83-95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设计居民获得感的综合评价指标,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升居民的获得感。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居民家庭收入、缩小家庭收入差距而提升居民获得感,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家庭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而提升居民获得感。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提升居民获得感的作用在中低收入样本和老年群体样本中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基于微观层面农村居民的主观感受,探讨数字技术应用对农民社会治理效能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数字技术应用对农村居民社会治理效能感影响的传导机制,并利用全国11个省份的全面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居民的社会治理效能感普遍较高。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越强,农村居民的社会治理效能感越高,即数字技术应用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社会治理效能感。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应用主要通过丰富农村居民的社会资本、提高村庄公共性以及增强村集体行动能力来改善农村居民的社会治理效能感。异质性分析发现,相对于男性群体、老年群体和低学历群体,数字技术应用对女性群体、年轻群体和高学历群体的治理效能感影响更为显著。据此,从完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完善数字政务服务、拓宽农村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安研究》2014,(7):92-92
周长城、徐鹏在《宏观质量研究》2013年第3期撰文认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库为资料来源,探讨影响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客观因素的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条件对主观满意度高低有明显影响,且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条件、晚年生活丰富程度、危机意识三个潜在变量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青年群体的数字囤积行为是契合数字社会发展的产物,但现有研究对其关注较少,对数字囤积形成的机理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效应尚不清楚。通过质性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的数字囤积行为表现为囤积渠道多元但社交媒体占据主流,囤积内容丰富且杂乱,囤积主体既是资源占有者又是分享者,囤积者对数字物存在情感依恋,将其视作自我的延伸。兴趣习惯、自我驱动、错失焦虑和强迫型人格特质是青年群体进行数字囤积的关键内部动因。数字囤积行为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存在两面性,部分青年通过数字囤积构建起自身资源库,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另一部分青年在失度的数字囤积中陷入信息过载的窘境,出现自我损耗和心理压力等负面问题。青年群体应从数字物的“保存-管理-利用”维度提升自我,避免被过载的数字物“俘获”。  相似文献   

7.
面对人口结构持续向老与统筹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整体规划布局的社会事实,提供包容性的政策与服务,将游离于数字社会之外的老年群体纳入其中,使其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目标任务已愈发迫切。研究发现,政府负责任创新与数字包容在结构、过程、目标上正相耦合,从政府负责任创新视角切入分析数字包容型老龄社会建设的供需状况可知,政府行为在供需时序、供需传递、供需参与、供需回应四个维度上存在时序倒挂、传递异化、回应不足与协同乏力的问题。为化解政府行为的供需非均衡困境,积极应对人口结构新势态下的挑战与要求,数字包容型老龄社会的构建应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逻辑、可持续发展的构建理念,并采纳具备预期性、反身性、响应性与包容性的行为要素。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治理数字化进程中,数字技术不仅未能有效惠及农村老年人,还将其排斥在外,使之沦为边缘群体。通过对广州市黄埔区L镇J村和X村的调研,运用赋能理论,构建农村老年人参与数字乡村治理的分析框架。研究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面临的数字乡村治理参与困境主要包括适配性数字制度欠缺、适用性数字资源贫乏和适宜性治理活动失位,其症结主要是理念单一、环境压迫、行动缺位和个体隐匿。为了推动农村老年人参与数字乡村治理,应采取融入包容治理理念、夯实治理保障制度、完善数字资源调配、创新数字乡村参与模式等赋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数字游牧”作为一种时尚且颠覆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然而,学术界对于数字游牧生活方式的特征、对未来工作的影响以及支持它的技术,还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本文描述和阐释了构成数字游牧工作的四个关键要素:(1)数字工作(digital work);(2)零工工作(gig work);(3)游牧工作(nomadic work);(4)冒险与全球旅行(adventure and global travel)。本文认为,数字游民处于上述四个要素的交汇点上,且每个要素都与数字技术的使用紧密交织。本研究旨在考察和探究数字游牧工作的定义以及数字技术在其中的应用过程,揭示数字游民、新兴数字平台和未来工作之间的复杂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村(居)老年协会是村(居)党支部、村(居)委会领导下的老年人群众组织。目前,全市具备办公场所的基层老年群众组织约有217个,占40%,有活动经费的有256个,占50%。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老年协会在保持社会稳定、调解涉老纠纷、维护自身权益、推进公益事业、活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很多老年人在跨越数字鸿沟的同时出现数字成瘾,既存治理体系只关注这一边缘群体的数字融入,并没有回应加速老龄人口失能的网瘾老龄化、银发低头族等社会问题。注意力经济模式下数字平台为瓜分银发流量,对有钱有闲的第三年龄阶层实施诱导成瘾的数字操纵。针对北京地区329名老龄被试的调研发现,成瘾表征者的比例不容轻视,且平台操纵行为对被试成瘾程度有显著正影响关系。老年人数字素养薄弱等因素导致依靠个体权利自决、自下而上的权利法方案失效,平台操纵隐蔽易变等因素导致体现法律家父主义、自上而下的管制法方案失灵。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和老年人数字欺诈的治理实践启示,匿名、动态互联网中的新兴数字风险需要依靠体系化的治理。对更具复杂性的老年人数字成瘾,应当建构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轴心,竞争规制、信息规制、算法规制、反身规制多种路径相互支撑的反成瘾治理架构。  相似文献   

12.
不少人进入老年之后,大多会产生失落感,对生活失去信心,消极地打发余年,更有甚者,人未老心已老,人虽在心已去。这样,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其实,老年人可以活得更潇洒,更“多趣”。  相似文献   

13.
韦兵  付舒 《长白学刊》2023,(1):131-139
以老年人就医行为为切入点检视当前医养结合模式构建中的政策支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医养结合模式建构与老年人就医行为之间存在张力,具体表现为医养结合模式“长期收益”的设计理念与老年人就医“短视”的认知行为间,“资源下沉”的分配机制与老年人“人心上浮”的使用行为间,“市场化”的发展方向与老年人“相对保守”的消费偏好间存在系统性矛盾。政策悬浮是产生张力的来源,表现在医养结合政策宣导不足使老年人的健康自主性未能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不够使老年人就医成本无法社会化分担,政策执行扭曲无法改变由上至下的医疗资源分配逻辑,政策配套缺位忽视了家庭照料者的刚性需求。张力的弥合之道在于,构建以居家社区为主的普惠式医养结合模式,打通医养结合在部门间、场景间和制度间的衔接障碍,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能力,催动老年人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养结合理念。  相似文献   

14.
谢松保 《世纪行》2012,(11):27-27
(一)广覆盖。其一,老年人福利从城乡“三无”老人向全体老年人拓展。以“三无”老人、低收入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空巢高龄老人等老年群体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社会老人。尽可能将他们都纳入社会养老服务保障范围。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机构养老的骨干作用.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建设。确保全省养老床位年增长10%以上。其二,儿童福利从机构供养孤儿弃婴向全体孤儿弃婴拓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调试后的新TOE(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结合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fsQCA)对我国31个省(市、区)数字乡村治理实践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首先,存在6个前因条件影响数字乡村治理绩效,外部资源依赖和注意力再分配可以对高和非高绩效产生必要的关键作用。其次,存在技术组织互构型、协同共生融合型、数字环境赋能型3种高水平数字乡村治理绩效的驱动路径。再次,在客观技术资源禀赋下,数字需求激励和数字服务共享可以等效替代提升数字乡村治理绩效。最后,数字化赋能乡村共治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东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对中西部发挥领地效应和正向调节作用。本文也结合数字乡村治理困境提出了“主体+TOE”的“耦合调适”型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老年群体生活幸福的实现,不仅要求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还要求老年人自身和整个社会打破将高龄者视为无能、是社会负担和无社会贡献可言的旧观念,确立“积极老龄化”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7.
朱尔茜  宋晓玲 《求索》2023,(3):100-107
基于扩展的UTAUT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收集25个省市区(全国部分省域资料)微观普惠群体相关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微观用户群体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与便利条件正向影响使用意愿;感知风险负向影响使用意愿;金融教育与监管能够显著降低感知风险进而正向影响使用意愿;使用意愿正向影响使用行为。因此,应进一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知识教育,实施面向不同群体的数字金融采取便利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明代的孝养     
百善孝为先。为了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终,明朝政府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政策,在行为上要求人们对老年人要尊敬、孝顺。朝廷的养老政策与社会中的养老行为互相影响,社会中的养老传统敦促了朝廷养老政策的出台,而朝廷对社会上养老行为的表彰则促进了养老政策的落实。正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之下,明代社会中的各个阶层都能够对老年人生尽孝,死尽哀。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的发展孕育了“数字劳动”这一新型的劳动形式和内容,乡村青年群体已经构成现阶段中国数字劳动的主力军。本研究尝试跳脱“剥削”框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浙江省L村的青年群体为研究个案,在分析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组织与内容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展开讨论。研究发现:(1)个人社会资本增值构成数字劳动中乡村青年社会认同的底层逻辑,数字劳动使得乡村青年在职业向度实现由“农民”向“新农人”的个体认同转变,并通过乡村可见性的提升带来群体情感链接的强化,进而促进群体认同;(2)乡村青年数字劳动对乡村文化空间的塑造,对外表现为通过回归“真实”表达实现对城市话语体系下作为“景观”的乡村文化抵抗,对内表现为在数字劳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以多维在场的方式促进乡村交往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妇运》2011,(12):37-39,33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男女性别预期寿命的差别,农村老年妇女在老年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其生存状况引发关注。2011年7月,吉林省妇联组成调研组,就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进行全面调研,深入60个县(市、区)人村(社区)入户实地走访,按照男女1:1比例抽取100个村2400名农村老年人做抽样问卷,内容涉及自然状况、婚姻家庭、经济收入、健康医疗、政治文化参与、养老服务、妇女维权等7个方面77个项目,基本囊括了老年妇女生活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