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具有重大转折意义,赫鲁晓夫在大会上反对个人崇拜、提出“三和”理论、对斯大林时期政策调整等一系列内容对中共八大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此后,中共八大“以苏为鉴”,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陈建成 《传承》2013,(12):24-25
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具有重大转折意义,赫鲁晓夫在大会上反对个人崇拜、提出“三和”理论、对斯大林时期政策调整等一系列内容对中共八大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此后,中共八大“以苏为鉴”,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李铁 《前沿》2008,(5):195-198
毛泽东评价斯大林是一个有重大历史影响的重要历史事件。毛泽东评价斯大林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56年3月17日晚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书记处会议到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发生为第一阶段。毛泽东对苏联公开支持,私下表示不同看法;为补救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造成的失误,被迫对斯大林公开进行全面的评价;当时思考的重心在批判教条主义,评价的侧重点是对斯大林的错误进行“反思”,以便从中吸取教训,为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服务。从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发生到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召开为第二阶段。由于波匈事件的发生,毛泽东开始强调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消极作用,提出保护斯大林,重点是批判修正主义。从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召开到1965年底中苏大论战结束为第三阶段。毛泽东彻底否定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积极作用,公开为斯大林辩护,大批现代修正主义,并逐步形成“反修、防修”理论。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一提到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所作的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往往就说他全盘否定斯大林,并进一步引申为“全面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不符合历史的。  相似文献   

5.
张保和  李兴建 《前沿》2009,(12):10-15
由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潮对俄国社会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列宁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修正主义的产生根源、实质等进行了揭露,写下了一系列批驳修正主义的著作,并且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理论和策略进行了系统的批判,目的是为了使社会民主工党的广大党员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区分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差别,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鲜明回答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根本问题,大会确立了党的中心任务,并为完成中心任务提出了实践要求,有效回应了国内外的重大关切;郑重选出德高望重、经验丰富、奋发有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深刻阐发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理论观点,为党的指导思想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奠定了牢固基石;系统论述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为继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的各门课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秉承系统性、有机性、实践性原则,聚力分专业、划层次、按专题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植入教材、融入教案、融入教法,实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从而为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为党后继有人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斯大林在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等若干重大问题上的认识 ,认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中的错误和贡献一样的明显 ,斯大林所创制的苏联模式 ,是一个典型的是与非的矛盾结合体。对于包括斯大林在内的社会主义的探索者的思想理论乃至苏联模式 ,不能因苏联的衰亡而弃如蔽屣。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思政课教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大会报告和过去十年的伟大成就,不仅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鲜活案例,更是最好的教科书。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深、讲透、讲活,让党的好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让思政课教学有高度;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十年非凡成就,讲好中国故事,让思政课教学有温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讲透中国成就之因,让思政课教学有信度。  相似文献   

10.
王祖奇 《求索》2008,(11):224-227
列宁晚年对斯大林产生了严重的“不满”,很多人都将其理解为列宁晚年对斯大林政治上的严重不信任,有的人甚至将其庸俗化为一种权力斗争。但是,如果仔细联系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实际环境,就不难发现,列宁晚年与斯大林关系的变化,实际上主要是列宁晚年生病逐渐失去工作能力、并需要逐步移交其职权期间,苏维埃最高领导层出现的一些正常的分歧和矛盾。虽然由于当时特殊的情况,这些分歧和和矛盾表现出了与往常不同的形式,但实质上都是列宁及其他中央领导成员在当时苏维埃政权现实情势基础上进行的如何完善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宝贵探索。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学思政课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扎实推动中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应当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做到融入内容准确全面,科学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价值意蕴;坚持守正创新,提高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的高效化;强调多频共振,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12.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实做好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即“三进入”)的工作,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在苏联提出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第一人,不是赫鲁晓夫而是马林科夫。这是在斯大林葬礼刚刚完毕的第一次苏共中央主席团(即政治局)会议上,由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马林科夫提出来的。接着,在1953年解决贝利亚问题的七月中央全会上,马林科夫开始着手清算斯大林个人崇拜。这是代表整个苏共中央的集体政治行为,并不是马林科夫的个人行为。赫鲁晓夫上台后继续了这一行动,只是随着揭批贝利亚的深入,随着平反冤假错案范围的扩大和向纵深发展,发现了斯大林直接领导大规模恐怖活动的具体事实,赫鲁晓夫在中央主席团多数委员(包括马林科夫)的支持下,采取了向苏共二十大"揭开内幕"的方针。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了深刻阐述,在总结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等内容中都有所体现,特别是在未来五年工作中专门进行部署。近年来,沈阳市委高度重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市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市人大充分发挥重要制度载体作用,从理论研究、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5.
经过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实践,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达到了新的高度,这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历史角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高中思想政治《经济与社会》教材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述,进行了全面修订。本次修订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需要,也是对教材内容的一次系统整理和完善。思政课教材修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重要方式,对于思政课教师学习新思想、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需要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其中的新理念、新精神,理顺教材的新思路,构建教学的新逻辑。  相似文献   

17.
党章是立党管党治党的总章程,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是党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章百年的发展记录着党的思想路线、政策理论日益完善的逻辑进路,是党的思想建设走向成熟的有力证明。党章与时俱进地增写党的创新理论,既保留了党章延续性的特质,又回应了时代的关切和现实的需求,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二十大党章的修订对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实现“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征程上,面对新挑战,全党要继续在党章的指引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理想信念,推进自我革命,不断提高党的思想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中国科协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加自觉坚持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胸怀“两个大局”,勇担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聚焦“国之大者”,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当好桥梁纽带,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不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对民间信仰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正确的引导,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对此进行科学的总结,在当前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间信仰问题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桂华 《传承》2010,(27):10-11
在赫鲁晓夫执政后,由于在关于苏共二十大及斯大林的评价问题,有关中苏的国家关系定位问题及革命理念及革命道路认识问题上存在的巨大分歧,中苏两党及两国关系日趋恶化,并最终走向了战争的边缘。中苏关系的恶化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并对中国内政外交方针的制订和实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