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东盟冲突管理方式以尊重成员国主权为前提,通过协商一致和第三方调解等方式促进以非暴力方式解决争端,其着力点是通过塑造规范、促进合作等方式预防冲突的发生。东盟冲突管理方式的无力性集中体现在对成员国国内冲突的管控上,其根源在于成员国在融入区域性集体机制的同时仍坚持个体化的主权践行方式。主权融合基础上的制度建构与实体资源配置将是东盟提高冲突管理效能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民族冲突长期困扰着东盟国家,对地区安全构成重大挑战。如何借助预防性外交化解民族冲突危机,已成为东盟维护本地区安全的重要议题。20世纪90年代,东盟接受加利所倡导的预防性外交概念,开始着手东盟预防性外交的规范建设与实践,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东盟目前所发展的预防性外交,其作用仅限于应对国家间争端与冲突,难以触及东盟国家内部的民族冲突问题。客观上,东盟各国需要通过预防性外交化解民族冲突危机,否则东盟在民族冲突面前将难以有所作为。但关键问题是怎样使预防性外交在化解东盟民族冲突中行之有效。完善预防性外交的决策与执行机制,寻找本土化解决办法,将是东盟提高其预防性外交行动能力、有效应对民族冲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泰南冲突是文明冲突的典型例子.为研究泰南冲突的文明模式,本文基于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并对亨氏断层线战争的一般结构模式进行借鉴和修正,提出泰南宗教与民族冲突的文明模式,认为泰南冲突是冲突双方都没有文明核心国家的宗教与民族冲突.该模式提供了将冲突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低烈度、避免升级为国际战争的方法,可以为其它类型的文明冲突提供思维方式和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4.
调停作为一种第三方干预冲突方式,近年来在国际冲突管理和解决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调停研究路径主要关注国家行为体的调停活动。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非国家行为体如联合国等在国际冲突调停中的作用的不断加强,传统的国家中心主义路径在调停研究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并开始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在这些新的路径引导下,产生了一大批新的经验研究成果。本文结合三部代表国际冲突调停研究新方法的最新著作,围绕调停的发生、过程和效果三个层面,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当前学界关于国际调停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他们在理论与方法上的争鸣。最后,本文评估了这些研究的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并指出了有待继续拓展的一些议题。  相似文献   

5.
印尼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冲突的根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冷战结束后 ,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再次席卷穆斯林世界 ,伊斯兰势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 ,成为 2 0世纪末最重要的政治现象之一。伊斯兰复兴运动的东渐影响着东南亚局势的发展。印尼作为世界最大穆斯林国家 ,在世纪末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 ,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总爆发。民族宗教冲突是社会危机的突出表现之一 ,而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冲突又是宗教冲突的焦点。探讨印尼宗教冲突的根源 ,有助于了解印尼局势的发展 ;解决印尼宗教冲突 ,有利于东南亚地区的稳定 ,这是各国政府和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2008年8月爆发的俄格冲突是相关各方地缘政治博弈背景下的产物,它反映了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俄罗斯与美国以及欧亚地区三个层次的地缘政治冲突的现实.冲突也相应地在三个层次上产生了反映地缘政治冲突的力量格局和平衡的现实结果.俄格冲突也在地缘政治层面对今后国际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包括对当前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冲击,对北约未来发展的冲击以及对国际能源局势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东盟的"5-1"决策方式和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决策惯例是东盟正式决策机制所没有的,是东盟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的一个创新,是东盟决策机制的创新;这一创新很好地解决了国家利益和地区利益之间的冲突问题,是东盟具体合作得以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刘奕玮 《东南亚研究》2024,(1):29-48+155
作为具有施动性的行为体,东盟在东南亚地区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08年5月,在缅甸受到“纳尔吉斯”风灾的重创之后,美国等部分国家试图应用“保护的责任”来对缅甸进行强制性援助,这与东盟坚持的“基于同意的援助”规范相冲突。如果东盟无法阻止“保护的责任”的扩散,其将面临域外大国对地区事务的干涉以及自身身份认同和自尊感的危机。在此情况下,东盟在外交场合积极反对在灾后援助中应用“保护的责任”,主动协调国际援助有序进入缅甸。基于东盟具备协调灾后国际援助的能力,并且对美国的社会化程度取得可观的进展,东盟成功利用显性实践维护了“基于同意的援助”并抵制“保护的责任”。东盟在此次灾后援助中表现出的施动性表明,其具有实现自身在地区架构中的中心地位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建构主义视角看,作为一个关键因变量,俄乌冲突的爆发使北极地区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事实,涵盖北极治理体系、北极安全框架、北极国际科学合作以及北极地区文化、体育交流等不同领域。这些新的社会事实反映出俄乌冲突背景下作为北极最主要行为体的北极国家的集体意向的断裂,而这种断裂为以合作为导向的北极国际机制带来了解构风险。随着俄乌战事的推进及内外环境的变化,北极国家的集体意向转为消极不合作的方向,进一步暴露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北极国际机制的脆弱性。这一脆弱性的重要表现就是北极国际机制框架在结构上对北极理事会的依赖,即一种并非源自外在强制力的主动依赖。后俄乌冲突时代的北极国际合作,在大趋势上或表现为“北极精神”的倒退,进而导致一个新的“断裂期”的出现。北极七国与俄罗斯主动消解对彼此“敌人”形象的自我构建,或将是阻止断裂期全面到来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东盟共同面临着各种危机,双方在国际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共同的利益。本文运用博弈论,对中国与东盟在共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SARS危机、禽流感、印度洋海啸等国际危机时进行合作的发展历程作了分析。从合作的广度、深度等看,中国与东盟间的国际危机管理合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1.
缅甸目前正处于从军人执政向民选政府过渡时期。然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佛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暴力冲突却越来越严重。宗教冲突首先是在缅甸西部若开地区爆发,然后扩大到缅甸的其他地方。众所周知,缅甸是一个佛教为主的国家,穆斯林仅仅是少数。而且,一般认为,缅甸国内的穆斯林是东南亚地区最不激进的群体之一,而佛教教义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和平与非暴力。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缅甸佛教徒与穆斯林的暴力冲突?笔者认为英国殖民统治政策造成的佛教徒与穆斯林之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是缅甸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缅甸政治转型过程中日益高涨的佛教民族主义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How does regime change affect the risk of militarized disputes? Within the democratic peace literature, there is disagreement over whether it is democratization, autocratization, political dissimilarity or political instability that is particularly perilous. I distinguish four perspectives from this literature and test their attendant hypotheses on a dataset of conflict episodes within enduring rivalry from 1816 to 2001 using survival analysis. I find that both democratization and autocratization reduce the hazard of dispute recurrence in enduring rivalries. After controlling for selection bias, the effect of democratization was robust whereas the effect of autocratization was not. Democratization also has the additional property of terminating rivalries; autocratization does not. Together, the results imply that democratization is better at promoting a transition from rivalry to peaceful relations than is the autocratization of a rivalry dyad.  相似文献   

13.
洪静 《当代韩国》2012,(2):60-68
肢体冲突是议会内处于劣势的少数党为表达抗议、进行自我防御的一种议事途径和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议事妨害、拖延,达到阻止争议法案顺利通过的目的。研究表明,多数党的"规则强权"与少数党的"自我保护、自我救济"之间的对抗是引发肢体冲突的根本原因;而少数党以肢体冲突作为首选斗争方式,则根源于韩国国会制度中威权主义权力的运行惯例,以及议事规则中缺乏对少数党权利保障而形成的多数党与少数党严重的政治不平衡局面;从深层结构看,肢体冲突还与国会内部、政党内部的社会资本状况不足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15.
余锋 《当代亚太》2011,(4):34-45,33
作为治理国际贸易问题的两种不同属性的规则系统,软法与硬法之间有时候以相互补充和相互协调的关系出现;然而,冲突与对抗也是二者关系的表现形态。在利用软法以软化、修正和改变硬法,进而影响或塑造新的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制度框架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有过成功的实践。当前,国际经济结构正在经历变革,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可以且应当善用软法,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贸易体制的调整与重塑,使国家经济利益在以WTO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制中得到应有和恰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olitical crisis in Mali, 2012–2013, to test the impact of violent conflict on public attitudes to democracy. In post-conflict situations, democracy building depends on interim steps to restore trust among citizens and to address national reconciliation and transitional justic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a custom-designed opinion survey, recent experiences of violence and displacement in Mali have undermined both interpersonal and interethnic trust as well as public confidence that elected governments can resolve national conflicts. While internal displacement is frequently accompanied by violence against property, violence against persons increases popular demand for a retributive brand of transitional justice. Nonetheless, the Malian experience suggests that citizens in post-conflict societies – including those displaced from their homes – still yearn to live in a peaceful and unified country and have not abandoned a widespread preference for democracy.  相似文献   

17.
各种因素使得困扰菲律宾多时的族群冲突迟迟得不到彻底的解决,这严重影响了菲律宾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市民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可以减少发生族群冲突的可能性,也会在缓和已有冲突并最终建立持久和平方面有所贡献.菲律宾的非政府组织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相似文献   

18.
马涛 《当代亚太》2020,(2):75-99,153
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对华战略逐步由“接触”转向“规锁”,中美经贸关系也因此发展到了摩擦频现甚至是冲突对抗的新阶段。美国对华战略规锁本质上是要遏制中国在科技进步和国家实力等方面的崛起,以维护其霸权地位。贸易冲突作为美国对华战略规锁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国内利益集团与党派之间的斗争。特朗普政府为了获得国内政治支持,推出了严重扭曲的对华贸易政策。文章从美国对华战略规锁的视角,运用多重博弈论方法对中美贸易冲突进行了路径选择分析并认为,囚徒困境中“以牙还牙”策略下的博弈双方均实施损人损己的策略,无论采取“以牙还牙”、冷酷触发还是无限拖延,博弈双方的最优策略都是通过贸易谈判实现继续合作;双方只有通过有效谈判,逐步取消加征的贸易壁垒,才能达成协议并获得最大收益。基于博弈结果的情景分析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内容,文章为破解中美贸易冲突困境以及未来防范提供了战略参考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Babak Rezvani 《中东研究》2019,55(1):141-156
Tajikistan and Georgia,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South Caucasus respectively, are both small Soviet successor states with a recent history of political volatility and instability until the mid-2000s. Nevertheless, these independent countries have eventually developed diverging policies, notably with regard to their political alliances and world orientations. The Tajikistani Civil War resembles in many ways that of the Chechen conflict and also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Syrian conflict. Similar to Georgia, Tajikistan had experienced the collapse of state institutions more intensely than other Soviet republics. Although contingent and actor-driven factors may have influenced the outcome,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factors has been far greater than those agency-driven factors. This review article discusses, and tries to offer 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s for, political stability, transition and conflict in these two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