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21世纪以来中日关系的曲折变化引人注目。作为在东亚地区拥有广泛利益、与中日两国同时保持着紧密联系的超级大国,美国一直密切关注着中日关系的演变。尽管美国内各界对相关议题的看法不一,但美国政府基于自身的战略考虑,一直执行着一套相对稳定的“中间偏右”政策,其核心是努力使中日关系维持适度紧张,以确保美国利益的最大化。即使最近以来中日关系有所改善,美国的这一政策也不会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日本新保守主义是当代日本政坛的主流政治思潮,是一种带有民族主义和大国主义性质的保守主义思潮。新保守主义在推动中日关系的合作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又不断制造麻烦,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必须辩证地认识日本的新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4.
2009年9月日本实现政权轮替,民主党取代自民党,给中日关系带来新的机遇和变数.鸠山内阁的“友爱”、“共生”理念以及作为其践行的“东亚共同体”,使战后中日关系框架内涵萌生结构性变化.而在菅直人政权和野田内阁时分别发生的“钓鱼岛撞船事件”和“购岛闹剧”,给中日关系带来深刻伤害.探寻民主党执政失败的根源所在,对未来日本政局和中日关系的走势,无疑具有昭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6.
中国与泰国的文化交流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泰之间文化源远流长。1975年中国与泰国建交后,两国文化交流更为广泛。中泰两国建交40年来,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均衡稳步发展,不仅范围广泛,而且频率密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繁荣,不仅增进了两国的友谊,同时也促进了两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中国作为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积极加强与泰国的文化交流,对双方将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日本于1979年决定向中国提供以日元贷款为主的政府开发援助(ODA)。此后,日本对华ODA成为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围绕日本对华ODA的国际环境、中日经济发展势头和政治关系等诸项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背景下,中日之间发生了“ODA摩擦”。日本已决定于2008年结束对华日元贷款。随着“后ODA时期”的到来,中日经济合作迎来了重新定位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8.
安倍上台以来,迎合日本国内民粹主义思潮,修正正确对待日本侵略历史的“村山讲话”和关于日本对强制慰安妇有责任的“河野讲话”;强化日美同盟的军事职能、安全机制;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扩充军备;积极拉拢与日本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和对日本有战略意义的亚太国家,营造“自由与繁荣之弧”,等等,表明安倍对华采取先包围施压、后改善获利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9.
日本第24届参议院选举被称之为战后日本政治史的转折点、历史性突破等,意指通过这次选举,所谓修宪势力在参议院已经达到法定修宪门槛的三分之二。加上由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在众议院议席已经超过三分之二,所以修宪已经成为现实可能。但实际上,三分之二在当下日本政坛所具有的真实内涵是复杂的。安倍经济学虽然是这次自民党胜选的重要依托之一,但与其说已经被选民普遍认可,不如说是对安倍政权的缓期执行,以观后效。此外,本次选举进一步印证了日本政治生态的发展趋势,即总体右倾化使自民党重获一党优位地位,以及在自民党内形成安倍一强的状况。通过本次选举,执政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的安倍政权,其对华外交必将更加强硬,也意味着中日关系将有新的变数和面临新的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10.
泰国本身并非南海主权申索国,但试图在南海问题上扮演协调者的角色。泰国官方对南海争端给予极高的关注度。本文试从泰国主流媒体近两年所刊载的泰国官方对南海争端的表态,尤其是总理和各部首脑的发言,对泰国政府在南海争端中的基本立场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1.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政治过程,是一个显示日本对外政策与国内政治相互关系的典型事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公明党在内的日本各在野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独特的“补充外交”作用。特别是公明党领导人竹入义胜等非政府人士的访华,为日本政府摸清中方意图、沟通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看法、形成复交文件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中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日本在野党在日本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开展对日本在野党的工作,从而推动日本执政党转变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Recent years have seen a deterioration in politic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particular over the disputed Senkaku/Diaoyu islands and history-related problems. Commentators have noted an attendant decline in trust between the two sides and have stressed the need for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trust defici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origins of declining trust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leaderships. It argues that attempts to build a friendly and trusting relationship in the early post-war and post-normalisation periods began to fail in the 1980s, and have been in a gradual state of decline ever since. Using the concepts of trust and friendship,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lack of trust properties such as empathy, bonding, reli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rust at both elite and popular levels. 相似文献
13.
近百年来,通过几代学人的努力,日本学界在清代中前期中日关系史领域的研究可以说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特别在外交史方向,以往学者虽在新史料发掘和编纂上成果颇多,但缺乏抽象性的理论概括。岩井茂树沉默外交理论的提出,是对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概括而言,日本学者的研究继续沿袭了该国汉学的一贯传统,重视新史料的发掘和编纂,其中浦廉一、大庭脩等老一辈学者的贡献尤为卓著。而在研究方法上,以综合运用中国(尤其是清代满文档案)、日本、朝鲜及琉球各国史料,对具体史实进行考证为主。 相似文献
14.
15.
2005年中日、韩日双边关系中围绕领土、领海主权、新编历史教科书、靖国神社参拜以及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展开了全面较量与冲突,中日、韩日关系进入了“冰冻期”。中日、韩日关系如何走出困境,完全取决于日本政府的表现和态度,现在“球”在日本一方,就看其如何发“球”。 相似文献
16.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日关系及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意义上的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安全制定适当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的东亚安全战略受两个基本因素制约:一是以发展经济为重心的国家大战略,它决定了中国东亚安全战略的基本指导方针,那就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与促进协调合作相结合,争取用和平合作的方式消除各种威胁;二是台湾问题的影响,在中国的东亚安全政策中,必须把遏制并随时准备用军事力量阻止外部势力染指台湾或怂恿"台独"分子铤而走险放在重要位置.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其宗旨是超越差异和分歧,通过对话增进互信,通过谈判解决争端,通过合作促进安全.具体来讲,中国的东亚安全战略目标主要包括:实现与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睦邻友好,为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争取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东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代国际关系(英文版)》2017,(3):124-137
In Japan's support for ASEAN countries' connection building can be seen its policy visions in functional positioning,geographical layout and connotation constitution.As part of a systematic policy framework,Japan supports ASEAN transregional and outside-regional connections with the Mekong subregion as focal point,pushes forward metropolitan interconnection of ASEAN countries with Jakarta a priority,promotes building infrastructure,develops rules,and constructs better external environments for connectivity,all while advancing its Partnership for Quality Infrastructure to attract ASEAN countries' cooperation.Because of Japan's economic interests and geopolitical strategy toward ASEAN countries,Japan's policy influences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China should properly respond to Japan's actions.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俄、日苏关系是影响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双边关系。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日俄关系具有西方殖民列强与亚洲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总体态势是“俄攻日守”。明治维新到十月革命前的日俄关系具有老牌的殖民主义列强与新兴殖民主义列强之间关系的特点,日俄在东亚既有争夺,又有合作,日本逐渐占了上风。十月革命后日苏关系既有社会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邻国关系的特点,又有较为浓厚的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这时期,两国之间始终未能建立真正的信赖关系,经历了“日攻苏守”到“苏攻日守”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论1990年以来越南与日本的经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南与日本的经济关系快速发展,其主要体现在两国的贸易、日本对越南的投资以及日对越ODA为主的经济援助等方面。两国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反映了两国在追求各自国家利益上的一致。一方面,越南为发展国内经济,争取更大的国际市场、国外投资以及外国经济援助,积极同日本发展经济关系;另一方面,日本为逐步扩大对越的影响力,通过贸易、投资以及经济援助等方式推进对越经济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20.
试析中国-日本-东盟战略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日本与东盟是目前东亚地区权力结构中的三大主导力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决定着东亚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走向。本文主要借鉴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三角关系分析方法,分析当前中国-日本-东盟三角关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