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呼唤,深刻反映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这种时代诉求集中表现为两种内在要求的融汇结合: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葆活力的内在要求。两种内在要求有一个共同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人民大众投身于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两种内在要求又有着一个共同的聚焦,这个聚焦点则是实践中的人民大众的利益诉求。正是这个利益诉求的聚焦点,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改革是社会不断分化的过程,社会分化的结果是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为了维护与增进自己的利益,多元利益主体会以一定的方式向一定的对象表达利益诉求,这些利益诉求影响着改革进程中的民主政治发展,推动着执政党政策、公共政策、社会政策及行业政策科学化与民主化。  相似文献   

3.
改革的进程是社会不断分化的历程,社会分化的结果是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为了维护与增进自己的利益,多元利益主体会以一定的方式向一定的对象表达利益诉求,这些利益诉求影响着改革进程中的民主政治发展,推动着治道思维、行为、模式、范围与重点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章立 《共产党人》2006,(3):12-13
当今中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进一步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形成了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私营业主等多种多样的利益主体。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舆论主体的多元化。各利益主体面对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中推出的各种方案的不同态度、各种利益诉求,都必然通过社会舆论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5.
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围绕一定利益及价值诉求的政治实践活动,是政治体系和社会成员之间政治实践的交集。政治的认同和认同的政治的对立统一,构成了现代政治生活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政治认同的核心是权利和权力的关系问题,是政治体系和社会成员政治实践的张力的反映和体现。政治认同在价值取向上总是以利益关系为主导,并以政治文明的发展为取向。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益和谐关系的基本理论,对当代中国利益关系和谐进行了探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利益关系和谐的基础和机制;生产力发展和共同富裕是利益关系和谐的原则和目标;利益关系协调和法制建设是利益关系和谐的主要途径和保障;利益表达和利益保障是利益关系和谐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这一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利益关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经历个体接受、群体认同和自觉实践三个环节。其中,提高思想认识并有社会实践支撑是个体接受的重要前提;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关注个体利益诉求,构建广泛的高校群体利益是实现大学生群体认同的决定性基础;认清培育主体,尊重培育主体,做到"以人为本"是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法则,这三个方面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之中,多元的利益主体开始形成,由利益关系引起的社会矛盾冲突不断增加。群体性事件这一社会现象是社会利益分化、利益矛盾、利益博弈的集中体现,应理陛看待当今多发的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9.
政治稳定是转型期中国改革顺利推进的有效保障。目前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维持了动态的政治稳定,但也存在不稳定隐患,而利益分化加剧就是隐患之一。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利益差距较大且矛盾凸显是我国目前利益分化的现状。利益多元化削弱政治权威合法性、利益分配不均产生心理失衡、利益差距过大导致贫富差距悬殊、利益主体政治参与愿望受挫引发社会失序,形成利益分化问题对中国政治稳定的负面影响。国家必须重视此问题并采取相关措施控制利益分化加剧趋势以保证改革的稳定局面。  相似文献   

10.
邵学峰 《奋斗》2008,(9):58-5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突破了原有的体制框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解决。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基础,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转型中的利益主体、利益结构、利益客体、利益保障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代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工作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广度、深度以及效果。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具有较好的认知水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作用、内容以及成果高度认同,并且对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综合素养给予了较高评价。工作主体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坚实基础,并有效地促进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真信、真学、真懂和真用。  相似文献   

12.
当代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工作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工作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广度、深度以及效果。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具有较好的认知水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作用、内容以及成果高度认同,并且对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综合素养给予了较高评价。工作主体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坚实基础,并有效地促进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真信、真学、真懂和真用。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冲突、互相简单否定;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又被儒家化了.本文认为,在当时中西文化冲突和交汇的高潮中,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认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落后性的批判,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境文化初次蕴涵了认同、冲突、交融、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呼唤利益和谐。和谐社会,主要就是利益关系的协调问题。市场经济的主要问题就是利益问题,在当前中国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中,利益分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必须关注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协调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利益协调机制,疏通利益表达渠道,以给各利益主体进行利益博弈的机会。没有利益的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分化是社会转型的一种基本现象。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分化以及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怎样协调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统筹兼顾不同阶层的利益,使不同阶层成员之间和谐相处,互利共存,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既紧迫又困难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贡献主要集中体现在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的关系上。他从局部利益、全局利益角度对共同利益与个别利益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简单地说,就是特定的主体通过一定的媒介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大众进行传播,使大众了解、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刘志礼  付玲 《世纪桥》2007,(2):15-15,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和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使社会的“离心”倾向明显,组织形式更加松散和复杂;社会主体利益多元化、差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利益结构日趋失衡,利益关系日渐紧张;公共道德与信任关系受到冲击,传统的观念认同出现危机。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党内利益关系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和利益诉求显性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党员的工作积极性,推进党内民主和党的决策科学化.但另一方面如果党内利益差别过于悬殊,则会影响党的思想上的统一、组织上的团结和政治上的先进.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理论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合乎逻辑的理论演绎。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需要和利益进行了深刻阐释,将利益集团置于关系范畴和历史范畴中进行考察,并建立了系统的理论解释框架,揭示出利益集团的本质特征与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根本上超越了狭隘的集团利益和特殊利益诉求,其所具有的阶级性、先进性、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意味着利益集团在党内没有任何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