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帅 《当代法学》2011,(1):107-111
最近20年是国际劳工标准在世界诸多国家得到认可和适用的发展阶段,劳工权利的诉求者和多数人都认为工人权利应当如同"人权"一样被对待,必须得到司法程序的严格保护.然而,劳工权利的内容界定自始至终存在着争议.笔者比较了国际劳工组织和美国劳工法对"自由结社权"和"集体谈判权"这两项核心劳工权利的界定,认为美国劳工运动的历史受到...  相似文献   

2.
论教唆犯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唆犯是一种社会危害性比较大.也比较复杂的犯罪。它的定罪和量刑都具有特殊性,是现代各国普遍重视的项制度.也是争议比较大的一项制度。因此结合我国刑法的规定,认真探讨研究教唆犯问题,是司法实践的需要.也是深入探讨的需要。对于教唆犯的定义各国学者意见不一,有认为"教唆犯是制造他人犯罪意图的人"'①,有认为"教唆犯是故意唆使他人实施犯罪的人"②。我认为:"教唆犯是指故意以劝说、刊诱、怂恿、收买、威胁等作为的方式,制造特定单独或少数他人之犯罪意图,并使之实施犯罪的自然人或单位。"该定义涵盖面广,能从主体、主观方…  相似文献   

3.
朱颖俐 《河北法学》2004,22(1):149-152
各国确认要约生效时间的不同是世界各国关于要约生效制度差异的主要表现之一。我国合同法论著中通常认为在要约生效时间的规定方面,"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都采用到达主义"。通过比较各国关于要约生效时间方面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认为作为大陆法系典型代表的法国对要约的生效时间不是采用到达主义,而英美法系国家通常是以受要约人作出承诺的时间作为要约的生效时间,故认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都采用到达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一些党员干部对防止利益冲突的认识仍比较滞后。有人提出"时机不熟论",认为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实施的大环境尚不具备;有人提出"水土不服论",认为防止利益冲突在西方国家比较管用,但在人情关系较重的中国难见实效;有人提出"阻力过大论",认为防止利益冲突关系大批领导干部的切身利益,执行中可能会遇到较大阻力。  相似文献   

5.
何鹏 《中外法学》1986,(1):63-69
<正> "PROBATION"一词,有时译作"缓刑",有时译作"保护观察",至今在西方法学界尚未形成统一通用的概念。如日本有的刑法学者把缓刑与保护观察认为有"同样实质",并把缓刑与假释都包括在保护观察之内。有的大陆法系国家把保护观察看作是"保安处分"的一种。但是在英美法系国家,保护观察的概念是比较明确的,认为是一种社会改造的手段,与缓刑有所不同,同时至今还没有"保安处分"的概念。保护观察制度,在英美等国已有较长的历史,得到了广泛地适用,而且据认为已收到了多方面的效果。我们通过对这一制度的  相似文献   

6.
笔者认为,如此做法比较机械."一府两院"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专项工作,未必非要走主任会议程序;但预先向主任会议征求意见也未尝不可. "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由主任会议预先通过,无法可依.关于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监督法第二章有比较具体的程序规定,主任会议所要承担的法定角色是:通过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年度计划,印发常委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监督法第八条第二款之规定);组织开展会前视察或专题调查研究(监督法第十条之规定).  相似文献   

7.
论吸收犯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非数罪形态中吸收犯是理论上争议比较大的犯罪形态之一,其中的若干争议直接涉及到吸收犯在理论上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厘清不同的观点是认识吸收犯的前提.本文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认为吸收犯是立法中不可避免的立法现象,在理论上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吸收犯的最本质形式是重罪行为吸收轻罪行为;吸收犯与牵连犯的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不具"目的的同一性";与连续犯之区别则在于其"犯意的多次性"和"犯罪行为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奸罪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丽英 《河北法学》2006,24(4):91-98
古代法中通奸是指男女之间不正当的性行为.通过对秦汉时期和奸、强奸、禽兽行、居丧奸四个种类,约81个事例和案例的考察,认为这一时期性关系比较宽泛,各类奸罪普遍存在,法律对奸罪的处置适用"奸罪非罪"或"奸罪轻刑",其重点打击的奸罪仅为禽兽行.  相似文献   

9.
法治观,通常是指对法治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一般认为,法治就是法律之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什么?最形象的说法就是准绳.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①习近平法治思想博大精深,法治观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是很看重依法治国的,讲得也比较多."②笔者认为,我们...  相似文献   

10.
农村宅基地和农民房屋能否自由转让是关系保护农民财产权、提高农民财产性收益的瓶颈问题,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此类问题比较普遍。我们认为保护农民财产权不仅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作为裁判机关的人民法院也责无旁贷。本案在众多的"农村宅基地买卖合同"中具有典型意义,它的争议点主要就在于原被告之间签订的宅基地转让合同的效力如何认定。一种观点认为,原被告之间签订的宅基地转让合同应属无效,且认为宅基地不可买卖流转。理由如下:首先,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  相似文献   

11.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是我国长期适用的一项刑事政策,时过境迁,在建设法治国家的法治大背景下,产生了针对此项政策的不同态度:彻底废除、延伸引用等等。本文通过将此项政策与坦白制度、辩诉交易制度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不论是从法理还是司法实践的角度,"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制度都不具备写入法律文本的资质。  相似文献   

12.
王强  叶姗 《法学杂志》2006,27(2):73-75
在对美国1985年<平衡预算和紧急赤字控制法>第252条所确定的"量入为出"原则和同样规定"量入为出"原则的中国<预算法>第3、27、28条进行比较后,笔者认为,我国财政应以"量入为出"为财政平衡目标,以"以支定收"为出发点,体现"收"与"支"之间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3.
学界和实务界对"不认为是犯罪"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根据《刑法》的立法原意,"不认为是犯罪"的含义不等同于"不是犯罪",而是指一种特殊的构成犯罪的行为。根据对《刑事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结构解释,"不认为是犯罪"是应当不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之罪与"一般违法行为"之非罪的界限不清、"无罪羁押赔偿原则"之"无罪"的含义不明是学者们对该刑事赔偿豁免情形持异议的主要原因。为统一理解,避免同案不同判情形的再发生,可以考虑完善相应立法。  相似文献   

14.
童颜 《中外法学》1988,(5):32-37
<正> 西方国家对犯罪一般概念的解释和规定很多,现选其中有代表意义的加以介绍,并简要地与我国比较,发表一点个人评论。(一)关于原始社会的"犯罪"解释犯罪这种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认为:它是随着阶级斗争和国家出现后才出现的,同时,也是随着阶级斗争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的。因此,我们主张犯罪这种现象在原  相似文献   

15.
<正> 环境法在美国是个一比较新的领域。一般认为这一领域始于20世纪60年代,因为在这时,人们已开始关心保护公众的健康,防止工业社会带来的污染,为了我们的现在和我们的后代而保护自然资源的风景区。1962年 Rachel Carson 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发表后,引起了大多数美国公众对污染后果的关注,达本书说明了由于"滴滴涕"以及其它农药的作用,损害了生物自然生长和动物的生存。传统的观点认为,防止污染,保护水、空气、土质等是  相似文献   

16.
购买服务是我国当前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创新。政府由此必须经常在"制造还是购买"之间进行选择,其决策质量将深刻影响购买服务政策的效果。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购买服务的前提是政府在服务的生产和交易环节获取比较经济效率。论文从公共服务的公共属性出发,认为在权衡购买服务的比较经济效率时,必须纳入对服务公共性治理的制度效率。为检验扩展的比较效率分析框架,论文对我国22个省41个市县的756名公务员进行了问卷调研。研究发现,公共性治理效率会显著影响公务员对购买服务的态度,同时当前购买服务的整体效率还比较有限。研究认为,用公共性视角来补充和完善购买服务的市场化视角,能够深化和拓宽对政府效率、核心竞争力及其制度基础的理解,辅助政府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购买决策。  相似文献   

17.
张智 《河北法学》2011,29(6):171-175
在上个世纪中叶进行的理论交锋中,富勒与哈特针对"合法性原则"的性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哈特认为"合法性原则"是功效原则,富勒坚持认为"合法性原则"是道德原则。富勒对"合法性原则"道德性质的确定和制度化安排,展现了其作为法学家的人文情怀和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8.
李可 《时代法学》2007,5(5):43-51
我们对在浙江开化县发现的一块"禁采矿碑"订立的原因进行了法史学上的追问,认为当时明政权订立"禁采矿碑"的直接原因是矿工起义,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官府与民争利,从而导致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矛盾的激化。因此,在对待一个历史文本时,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法史学上的拷问,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比较接近于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9.
王琨 《法制与社会》2014,(15):287-288
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是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而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第三人惊吓损害中涉及的法律关系包括侵害人、受害人及第三人,对于侵害人和受害人侵权责任法中都此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对于第三人的损害的相关规定还是比较模糊,这里的第三人具体是否仅仅是受害人的近亲属,还是包括了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本文通过对大陆法系的德国和日本的相关规定和司法实践研究,通过比较,藉此希望对我国的第三人惊吓损害制度有所借鉴价值。从而完善我国第三人惊吓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20.
"归零法"是美国等少数WTO成员方在反倾销程序中使用的倾销幅度计算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产品的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进行分组比较的基础上忽略不计负的倾销幅度,效果上倾向于认定倾销存在,并人为提高倾销幅度.2007年初"美国--归零法(日本)"案的上诉机构报告可以认为是归零法的终结者.该报告阐明归零法本身可以成为被诉对象,在此基础上证明归零法在初始调查阶段T-T比较法下的违法性,进而说明在初始调查阶段各种比较法下使用归零法违法,以及在定期审查、新发货商审查和日落审查中使用归零法违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