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政治认同度高、关注点多元,人生观、价值观务实进取,独立开放等思想特点,同时,其群体思想认识中也存在多元化与功利化的价值选择并存、多变的人生理想与稳定的社会理想并存、知行关系分离与认识片面偏激并存等突出问题.在教育引导中,要尊重群体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情商培养和社会情感教育;加强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和问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建立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社会评价一体化的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2.
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情商,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更好地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对大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情商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大学生应从理论到实践注重自身情商的培养、积累和提升.大学生在具备一定智商的基础上,加上较高的情商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以实力见证自己,打开成功之门.从大学到社会都应重视推进大学生情商的培养提高,这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择业动机在“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的影响及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出台的一个导向性政策,是中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以心理学为研究起点,探讨大学生村官择业动机的类型及其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影响,从政府规范引导、社会号召引导和学校教育引导三方面来研究积极择业动机实现的途径,引导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相似文献   

4.
王复平 《学理论》2009,(15):236-237
情感智商是指:自我激励,百折不挠,控制冲动,延迟享受,调节情绪,不让忧虑、烦恼干扰理性思维,善解人意,充满希望等心理素质。情感智商分为5种情绪和社会能力:自知、移情、自律、自强、意志和社会能力。纽约大学的神经学家约瑟夫·勒杜认为,扁桃核是婴儿时期获得情绪经验的储存器中心,扁桃核需要16年才成熟。这就有时间通过教育体系来传授诸多情商原则。心理学家强烈倡导情商引入学校。大学期间是规范、培育学生的重要阶段,学校领导、教师、管理人员必须重视与抓紧这一阶段的培育工作。高校的德育(思政)课规范大学生情商尤为重要,关系国家千秋大业的接班人。德育(思政)教师的情商的高低之间影响德育(思政)课规范大学生情商的效果。因此高校德育(思政)教师为了学生情商的提高,必须日益提升自身的情商。  相似文献   

5.
情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在实施情商教育的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还存在不少误区和偏差。在剖析实施情商教育的误区和偏差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纠偏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蒋鸿 《学理论》2009,(23):181-183
2008年,云南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大力开展“三生教育”活动,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同时也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推进云南省“三生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三生教育”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入手,寻求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与云南省“三生教育”活动的统一性,着力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推进云南省“三生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于丹丹  魏冬 《学理论》2010,(3):85-87
80后作家作品倍受当代大学生群体追捧,本文以阀卷调查的方式,从分析研究对大学生影响深远的80后作家作品入手,通过当下大学生对80后作家作品的消费状况、阅读心理和阅读效果的调查,探究当下80后作家作品对大学生情商养成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诚  谭静 《团结》2008,(4):40-42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大学生村官工程”对学校在“村官”人选选拔、培养和人才推荐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科教兴农、科技兴村的国家战略也对即将进入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提出新的挑战。进入基层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因此需要有新的培养理念和模式与之相适应。但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9.
以大学生就业现状为出发点,分别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针对现有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探索在新时期条件下,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福山  王菲 《学理论》2013,(33):369-370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问题甚为严重,且普遍存在。其症结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情商培养极为脱节。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情商培养紧密结合,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问题的重要途径。因而,科学地将情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教育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育氛围、教师情商提升等方面,寻找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情商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及现代社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振琴 《学理论》2012,(22):241-243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不断显现出“生命困惑”、“生存弱化”、“生活迷茫”等问题.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必须贯穿“三生教育”,通过加强生命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加强生存教育,使大学生学会生存,适应社会;加强生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这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的创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吴海燕 《学理论》2013,(32):384-385,392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建设"幸福中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大学生在幸福观方面存在着对幸福内涵的理解有失偏颇,缺乏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需要以社会实践为依托,通过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化学校文化环境来提升大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促进青年学生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和社会职责。这种角色和社会职能的成功实现对人才的素质发展和推动两个文明的进程有着十分重大的时代意义。因此,在学生接受教育、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主要时期,学校应当着力开发青年学生的智商和情商智能等,并通过知识传授和多元化载体,促使青年学生的各方面的潜能得以最充分发挥。这是学校教育的终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对此,我国教育工作者应有足够的认识。一、创造性思维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创造…  相似文献   

14.
一、高校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状况和主要途径高校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尽管不长,但由于高校在人才、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大量的青年学生,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需求形成互补,因此发展相对较快。在此过程中,高校与社区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大致可以归类为下面三种:1.组织“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或“大学生社区援助”这主要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最初只是一种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组织的“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是一种不定期、做好人好事性质的活动,活动范围先是在校内,以后逐步扩展到学校周边地区以及人…  相似文献   

15.
“动人以情”的方法,是心理学所揭示的、被实践所证明的一种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但有的同志对“动人以情”的理解是,对人态度好一点,笑脸相迎,笑脸相送;有的认为“动人以情”就是以小患小惠笼络人心,甚至不惜拿原则换得些“人情”。这显然是对“动人以情”的曲解。“动人以情”,就是运用情感的感染力去打动人们,调动起人们的情感,从而调节和激励其行为。可见,“动人以情”,并  相似文献   

16.
情理交融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原则,也是其目标要求。从哲学层面来看,“情”与“理”是辩证统一的;从内涵来看,情理交融是思想的本质规定;从过程样态来看,情理交融表现为由情入理和以理育情。“情”“理”在现实中纠结不断、冲突不断,催生了“机械灌输”和“价值偏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以理为本,尊重理性的权威性;以情为准,观照人的完整性,有效地把握和运用情理交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周毅 《学理论》2014,(2):283-284
当代大学生在优良道德传统方面存在缺失现象与当代大学教育者的教育情况息息相关。从教育者自身的角度探讨当代大学生优良道德传统缺失的根源及应对方法,以提高大学生优良道德传统修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措施如下:加强传统道德主旋律教育;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结合学校特点,力求创新。  相似文献   

18.
企业培养选拔干部有“五忌”。 一忌重“智商”轻“情商”。智商(IQ)是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情商(EQ)是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和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与应变能力。如果说一个人的学历、专业、工作经验体现出  相似文献   

19.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所需合格人才的重任,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学校应该以全面提升大学生情商为出发点,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20.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