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北京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最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之一,不仅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基底,同时具有现代化都市的蓬勃势头。北京市的城市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和宜居城市”,而城市的休闲功能是考核其是否能作为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如何营造北京城市休闲气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 ,城市现代化必将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城市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城市社会现代化是其十分重要的方面。当前我们研究城市现代化 ,尤应研究城市现代化与城市社会管理问题和城市现代化与城市社区建设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人民城市理念,致力于“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城市文明体建设,体现了城市人民性的根本属性,开创了人类社会城市化发展与繁荣的“人民城市论”新型理论范式的建构之路。人民性是人民城市论的本质特征,城市功能性的不断扩容将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联结起来,推动城市性、人民性与国家性有机统一的人民城市理论体系的建构。在城市发展从有机体向生命体再向文明体的演变历程中,人民的主体性地位逐渐得到确立,人民城市成为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的世界窗口。新中国成立以来,超大特大城市在实现国家从工业化到现代化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阶式战略目标过程中,努力建构回应人民需求、维护人民利益、实现人民价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城市。人民城市的建设与实践,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新型发展道路,又标志着人类社会城市理论新范式的建构与成长,对于构建人类城市文明共同体具有重大的理论、历史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起来的。城市有长久的历史,但直到近代产业革命以后,城市发展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带动力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注意发挥城市发展的社会功效、经济功效和辐射功效。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1,(5)
地方历史文化的现代转型是社会转型题中应有之义。作为广府文化主要发祥地的肇庆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却没能很好地反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完成现代化转型已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肇庆历史文化现代转型的主要动因有:充分发挥广府文化显著优势和彰显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文化的内生力诉求自身在适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时能自我更新、不断自强;城市的现代化和城市精神的构建需要历史文化时代性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对现行的社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理顺政府与社区、政府与民众的关系,达到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梳理深圳市盐田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分析盐田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为我国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城市竞争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打破大一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来 ,区域之间、城市之间总要爆发或明或暗的争斗。笔者认为 ,与其被动的接受中国这一现实 ,不如正视它、承认它和规范它。城市竞争是必然的 ,它有历史的现实的经济的体制的依据 ;本文论述了城市竞争的实质 ,从而提出了中国城市竞争战略的性质和社会功能。城市利益是城市竞争的动机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竞争的基础能力 ,城市竞争的政策与策略是城市竞争的技巧。最后 ,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竞争战略实务。  相似文献   

8.
历史主体在开拓新的活动空间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处于转型之中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结构、体制到运作机制都是这场现代化的指标和参数。而在现代化的诸多层面和各项内容中,“政治思维的...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受到各种不确定性风险挑战,城市安全状况能够部分反映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情况。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构建城市总体安全韧性理论体系框架提供了基本遵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安全韧性分别是城市总体安全韧性的物质基础、根本保证、精神寄托、重要支点和环境保障,全面增强城市总体安全韧性有助于提升城市安全治理能力和安全水平,应从总体安全韧性的五大领域推进治理提升: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增强城市财政金融稳定性;构建有助于城市总体韧性发展的制度体系、城市规划体系和监督检查制度;树立高度的城市文化自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方位营造安全氛围;构建更加包容、多元的城市社会,建立多元主体合作协商机制;提升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能力等。  相似文献   

10.
正城市的发展体现现代化的特点,集中了人类社会发展最有活力的因素,也集中体现现代化的矛盾,由此,是现代化社会治理的关键,代表现代社会治理的最前沿。大城市可以说是城市中的城市,更聚焦了现代化的特点和属性,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是从展现现代化优势的角度给人们以鼓励和向往的。然而,正因为集中体现现代化的成就,与传统观念、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口现代化的指标确定与主要指标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中国人口现代化问题对中国人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尚缺乏量化分析指标而给人们认识、研究人口现代化和推进人口现代化进程带来困难.因此,论文尝试性地初步确立了一个衡量、测定中国人口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并对中国人口现代化的主要指标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人口现代化问题作了六点简短归结.  相似文献   

12.
实现现代化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主题,但直到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开辟了一条中国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道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建国后,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河,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条富有原创性和启示性的思路,同时也留下了诸多教训。邓小平则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并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当代中国的三大历史性转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折和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折。这三大历史性转折,使当代中国实现了整体转型,使当代中国经历了继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的第二次革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化极具特殊性与复杂性,不宜仅用单一视角进行学理与特征阐释,在方法论上应该诉诸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经典现代化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范式与实践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在总体性方法论的视域下,这种新型现代化道路与现代文明的特殊性应该予以整体性、系统性观照。在论述、补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代化”释义的基础上,鲜明提出“总体性”方法论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容与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政治体制、文化状况的统称.质疑现代性、批判现代性是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与价值取向.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质疑,主要有:以"微观权力论"质疑批判了西方所谓的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自由民主制度;以"工具理性"概念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异化为统治人的力量,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以"非中心化"思想,质疑现代化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中心主义,诸如,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等等,同时表达了对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的价值和利益的关注.这些质疑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启迪是:首先要明确我们搞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化,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促进生产力发展,才能避免西方现代化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在现代化进程中,要注意从产生异化的原因入手,创造条件防止科学技术异化为统治人的力量;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拒斥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处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矛盾,求得经济与社会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都包含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苏南地区推进区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现代化建设,是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国家关于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现实要求,必须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方式转型和功能升级的实现路径。要强化惩防职能、实化惩防功能、提高惩防效能,促进人心清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  相似文献   

16.
执政者是国家治理中最为关键的能动者,其执政方式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效果,也关系到执政者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也因应着现代化的需要不断进行着自身的现代化。党的执政方式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深受党的革命历程和成功经验的影响。党建立新中国后,开始在自己创建的国家治理体系中进行执政方式的现代化探索,当下正进行第三次现代化的探索,要根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抓住关键环节,加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四、国际竞争力的差距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是城市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是城市对全球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吸引能力。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城市信息化水平、科技实力、国际交通能力和经济开放度的高低。在这些方面 ,北京国际交通能力较低 ,其他几方面的基础条件与发达国家接近。(一 )信息化程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资料显示 ,2 0世纪 80年代前后 ,以纽约为首的几个全球性世界城市正是通过电信技术的革新 ,使信息活动得以集中化 ,从而使得在一个特定城市的中心区协调和控制全国乃至全球经济成为可能。例如纽约 ,至 1 984年 ,美国有 1 /3的…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表现出相当严重的发展失衡状态,城乡发展失衡尤为突出,农村长期被边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矫正中国现代化发展严重不平衡状态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使我国现代化在新阶段实现协调、平衡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价值诉求的体现。在现阶段,国家的大力帮助和扶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以技术化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着力点;调整城市化战略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帝王政治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是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对象。帝王政治文化传统可以从帝王与天道、帝王与臣属以及帝王与民众等三个方面加以剖析。上述三种关系中,既有皇权专断、专制的一面,又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一面。要实现中国传统帝王政治文化的现代化,重要的就是要发扬和改造其中的优秀文化要素,使之适应现代政治和社会。传统的专制制度对帝王政治文化具有重要影响,要想实现帝王文化的现代化,政治制度的转变是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concerns two major transformations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Iran: the 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 of 1905–1909 and the Islamic Revolution of 1977–1979. It focuses on the interplay of clergy, bazaris and state in making the two modern revolutions if Iran. The paper addresses a core question: why the clergy did not take political power in the 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 when Iran was a traditional society, yet succeed in doing so in a modern Iran (1977–1979)? It concerns largely questions of continuity and change of social institutions during a period of rapid authoritative modernization tha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constellation of power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state} As a result of rapid modernization, traditional civil society, which was based on strong ties between the Shi'i clergy and the bazaris, drastically change and marginalized. Modern socio‐economic and 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s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social groups, in turn,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modern civil society which periodically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olitical life of Iran. Socio‐economic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Pahlavi Shahs’ (1924–1979) through rapid and authoritative modernization created new urban social groups who became important factors in making the Islamic Revolution of 1977–1979. In particular, the urban marginal groups, ‘the dispossessed’, engaged infrequent confrontations with authorities, and provided the radical clergy with a ‘social army’ for revolutionary mobilization and dominant influ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