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智库虽然较欧美智库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强劲,在经历了开创起步、发展升级和稳中求精三个阶段后,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官方智库、准官方智库、企业智库、民间智库、大学智库等五大类型,具有显著的自身发展特点和独特的组织运营机制,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智库体系,为其他国家智库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日本智库在对华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日本智库对于中国崛起的研究较多。多数日本智库看好中国崛起的前景,认为中国崛起在经济上给日本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在军事和战略上的各种隐忧。他们认为应加强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抓住中国崛起带来的各种机遇,另一方面也要针对中国崛起可能带来的威胁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体制之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目前农村家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已经开始日益凸现,给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多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多方的重视,对其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还是非常多,特别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问题尤为突出,贫困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依然很严峻。我们的邻国日本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日本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一整套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日臻成熟和完善.它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验能给我国以启示. 相似文献
5.
日本人向来以工作热情高而闻名于世.并以吃苦耐劳、忠于职守、对企业极端忠诚著称.日本人的这种"经济动物"的素质来源于日本古代固有的价值观念和受中国、西方的影响出现的新的伦理道德观念.日本人的劳动观是日本国民素质区别于其他国家国民的重要特征,也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障是作为国家的责任,由政府制定、管理和经营的,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安定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正如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所指出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既要充分肯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也要充分看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尚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在探索中首先要立足国情,深刻总结二十多年改革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认真借鉴国外的经验。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从其建立到不断扩充、完善,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市场经济国家中比较完备,保障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笔者认为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特点是值得我国借鉴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8.
韩国十分重视智库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以韩国开发研究院为代表的韩国智库在韩国外宣事业上具有明确的使命定位,这种定位体现在成立目的、发展目标、机构设置、业务方向等多个方面。韩国智库的对外传播功能具体体现于传播过程的三个阶段,即智库作为政策研究机构,在对外传播的起点生产传播内容,作为对外传播的平台渠道在外宣过程中传播内容,作为政策评价机构对传播实效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方案。韩国智库助力对外传播的经验值得我国研究借鉴。适应当前国际舆论环境的变化态势,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是提升我国对外传播实效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9.
试析日本劳动雇佣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日本的劳动雇佣制度可归结为: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作为一种制度惯例长期存在于日本的企业中。在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与企业内部工会制”一起,被奉为日本企业经营的“三大神器”居于日本企业经营模式的核心地位。近年来,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日本的劳动雇佣制度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演变。本文运用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现代经济学理论,对日本劳动雇佣制的经济合理性作了分析,并对其演变的方向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11.
国际秩序的变动、突发的新冠疫情和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等因素促使日本的中国形象正在发生重要而深刻的变化。日本智库和主流媒体更多地把中国放在国际秩序变动的语境中来认知中国,比起双边,更多是在多边框架内来感知中国。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日本形成了“崛起的强国”“国际秩序改写者”、疫情下“坚韧”而“强硬”的中国、带有不确定性的美国“假想敌”等多层次中国形象。日本智库和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未必是客观的,是基于在国际秩序转型期对自身认同的建构,那就是现行国际秩序维护国和中美之间的“非等距离”协调者。应该对日加强沟通宣介工作,充分调动其对华战略认知中的建设性因素,消解不利因素,防止其固化为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2.
日本对华认识研究的前提是完成对概念的界定与对研究对象的分析。围绕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考察日本政界、经济界、舆论媒体、学界、民界各自发生的作用,能够发现日本社会对华认识的生成路径:政界的对华政策与经济界的经济利益谋求结合形成某个时期的日本对华认识框架;舆论媒体在此框架之下展开具倾向性的宣传,使此认识框架更加明晰;在此基础上,学界的研究与其遥相呼应,推动了社会舆论的形成;信息化的发展及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利益纠葛使民间团体和一般民众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故应实现对日本社会各阶层对华认识形成的原因、过程、影响力等进行全面、综合、详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法律环境及社会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日本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日本政府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转变了社会管理职能,将很多职能移交给民间非营利组织,使这些组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1998年《日本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NPO法)》的制定及颁布,从法律层面上规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运行环境,使非营利组织所关注的社会领域不断拓宽,其社会贡献越来越重要.那些活跃在国外的民间非营利组织通过民间外交及社会教育活动提升了国际影响力,而在国内从事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则通过社会公益活动,增强了国民凝聚力.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越来越成为日本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智库与媒体肯定当前世界秩序处于重大变革时期,特朗普外交政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改变,同时俄罗斯自身还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周边国家关系等问题,需要以“新思维”来看待和解决。不过,俄罗斯官方不完全认可“新冷战”说法。俄罗斯智库与媒体看到,至少在中短期内,中美矛盾将是世界主要矛盾,俄罗斯可以利用中美竞争谋求发展。如果面临两极格局必须做出选择,对俄罗斯而言更优选择是与中国结盟。从美国民主党对俄罗斯的传统政策以及拜登对普京及俄罗斯的态度看,美国大选结果对俄罗斯不是很有利,但无论特朗普当选还是拜登当选,美国外交政策的总体方向都不会有原则性改变。对于世界格局,俄罗斯智库判断有多种发展趋向,俄力主多极世界,并将努力推动这一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日本公立学校教职员工的法律定位是教育公务员。日本公立学校教职员工薪酬制度以“教特法”和“人才确保法”为法律依据,具有年功经验主义、薪酬水平较高、待遇平均主义和今后将倾向于体现职责、能力和业绩的4个主要特征。针对原有薪酬制度的种种弊端,新世纪以来日本实施了“新的教职员工考核制度”,并效仿日本企业将绩效考核结果与人事变动、薪酬挂钩,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引发了各方质疑。借鉴日本的经验有助于从更广阔的视野为中国探索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制度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大陆佛学研究出现了一股“文化热”,将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看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佛教与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跟随着这股潮流,有关日本文化的研究也掀起了高潮且日趋精进。据不完全统计,近20多年来发表的论文达上千篇。通过国内出版的著作和学术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对佛教和日本语言文字、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作分析综述,以期廓清这些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17.
中日韩三国纺织服装品在东盟市场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等4个不同视角出发,全面考察了2000-2008年期间中日韩3国纺织服装品在东盟市场竞争力的大小.实证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品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同日韩两国相比,我国纺织服装品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本文的研究可为我国纺织行业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神道是在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行为,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神道生活中求诸神意并使之成为自己生活规范的虔敬态度,即日本人所谓的真心,是神道具有了伦理特性;神道伦理反映了日本民族意识的重要侧面,是日本伦理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代表了日本人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神道伦理的基本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融合儒佛等外来思想文化形成的神道伦理规范,成为日本传统的伦理规范,构成日本民族文化价值的中核,对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国民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苏联东欧社会变迁的实证分析,从社会结构分层的视角探索苏东社会转型的原因及过程.首先,高度工业化与城市化所导致的城乡社会结构的改变,是苏联东欧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这是它与东亚、拉美等国或地区的社会转型具有深层关联性的一面.而农民迁移到城市的结构性流动所产生的复杂流动机制和分层机制,对苏东社会转型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和冲击.苏东社会的中间阶层,其价值观、社会功能和政治态度对激进的制度转型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次,先是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发生转变,即由农民向城市工人的阶级分层发生变化,然后才是表层的社会结构发生转变,即在市场化背景下,苏东社会的阶层分层因利益多元化而发生分化.苏东社会结构转型的具体过程明显地分为这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