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解决保护人类环境的问题需要一整套综合措施,其目的在于最合理地利用自然界各部分,将对自然界的利用同保护、恢复和改造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不能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人类以前闻所未闻的问题。社会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时,总要把它的影响同自然界各部分的条件和属性对此一番。人类环境保护问题是在劳动(马克思把它叫做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①)过程中产  相似文献   

2.
法律主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因此有学者认为随着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我们应该赋予大自然的生命物质,尤其是动物以主体的地位,来突破传统环境法中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从自然权利,道德权利,诉讼权利来进行论证。但笔者认为在环境法中我们调整的利益关系表象上十分复杂,不仅有人与人的关系,还有人与动物的关系,但从本质上说,在利益关系的背后,人的关系仍然是其本质。我们实现动物保护的理念可以通过动物保护立法,但这并不是赋予动物主体地位,因为立法的目的还是保护人类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着“人与自然之间是否存在伦理关系”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的一个误区是无不将自然理解为自然物,结果造成了生态伦理的形而上学危机。自然或自然界并不仅仅是自然物,它还是对象性的人,是人本身。据此,人与自然之间必然存在直接的伦理关系。此伦理关系表现为:人自身的异化必然导致人对自然恶和自然对人恶;扬弃自我异化,人与自然界完成本质统一,自然界便成为人的自然界,人亦成为自然界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4.
民法上物的扩展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中物的范围与人类的进步有着一致的步伐。远古原始社会是一个神圣的社会 ,自然宇宙的一切无不具有神圣的性质。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有节制地利用自然 ,能被用来满足人类需要的自然之物极其有限。在基督教的观念中 ,大地万物包括人皆为上帝所创造 ,人类未敢洞悉其秘密 ,人类生活于大地、节制地利用大地万物是为了向万能的上帝负责 ,希望能进入彼岸世界。市民社会的发展破除了自然宇宙的神圣 ,解放了人的观念和欲望 ,而科技理性则使人类获得了控制、利用自然的力量。张狂的观念与科技理性携手 ,使人类认为 ,自己不仅可以、并且能够认识自然宇宙中的一切 ,造福人类 ,从而大踏步地开始了对自然宇宙和人自身的物化进程。于是 ,民法上物的观念也随之不断地扩张 ,从地表至地心、从江河湖海至日月星辰、从树木草芥至雷电风雨、从猛禽野兽至人 ,无一不可以成为物。人类控制自然、改造自然 ,人类研究、解剖自身 ,给人类带来了福祉 ,可其负面效果也是灾难性的。人在物化自然的同时 ,破坏了自然 ,使人类因此丧失了存在的根基 ;人在研究、解剖自身生命奥秘的同时物化了自身 ,导致了人的异化。这就是市民社会中的人所面临的两难结局 ,因此民法上物的范围充分扩张 ,其结果是人的升华 ,抑或是人的堕落、异化 ?  相似文献   

5.
环境伦理与环境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伦理与环境法环境伦理,是将人类社会的道德关系延伸到自然界,要求人类对自然界也讲道德,即倡导环境道德。第一,作为物种的人是自然的产物,具有自然的属性;而作为属人的自然界,在社会中具有属人的本质,所以人与自然之间应该而且完全可能和睦相处。第二,人类要...  相似文献   

6.
生态危机的发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凸显.人们纷纷著书立说探讨如何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求摆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在这些研究中,深层生态学之人与自然"深层"关系说独具一格,并对整个生态保护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深层生态学并未真正达到其所说"深层"程度,它依然存在着将人还原为自然存在物的倾向.自然和自然界是两个不同概念,古希腊人将自然看作是涌现和本性,现代人把自然视为自然界和自然物.这种转变表明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之为人只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而不能与自然界融合统一.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内在一致,是使人能够从中生成为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试论当代民法的环境伦理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伦理学是关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哲学。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把人看成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者。受此影响,人类对自然采取了无节制的征服与掠夺。在对这一伦理观反思的基础上,兴起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其可促使人类反思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不具可行性。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立足于人与自然全面关系来看待自然界的价值,是当代民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与“物的依赖”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从人的依赖关系发展到物的依赖关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市场经济状态下物的依赖关系主要表现为人对商品的依赖、人对货币的依赖、人的劳动对资本的依赖、人的劳动对机器的依赖。这种物的依赖关系的实质仍然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为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的建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自然的权利是当代生态伦理学中的重要范畴。自然的权利的真正内涵在于指称自然物正当的利益,其中包含了人的尺度。这是人类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对自然应当采取的态度。动物权利论从生命主体的特征出发将权利的主体扩大到动物。由人的权利的演进历程出发,用类比的方式将这一历程发散到动物权利的实现过程。自然的权利有其特定的生成理路与内涵。其中,"利益共同体"是自然的权利存在的事实基础,构成自然的权利成立的必要条件。权利历史生成的逻辑为自然的权利提供了生成路径,是自然的权利成立的充分条件。可见,自然的权利的实质在于引导人们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并用以规约人类权利的滥用,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王东甲 《法制与社会》2011,(31):278-279
当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观,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社会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必须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采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责任,自觉地调整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目标,以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备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有如此,人类的未来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1.
都市养生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其忠 《检察风云》2010,(13):94-94
现实生活表明,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愈强,成果愈大,人类离自然界就愈远,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也就愈多。同样,个人从社会中得到的权利和保障愈多,个人受到社会的约束和限制也就愈多。  相似文献   

12.
岳步永 《法制与社会》2010,(31):277-278
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无度开发利用导致了生态面临着极大的问题——生态危机,同时人类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人类从环境的惩罚中苏醒过来,思考着如何善待自然与如何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汪辉敏 《科技与法律》2004,19(2):103-107
自人类出现以来,在受自然界影响的同时,对自然界也存在深刻的影响,这种存在于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深深植根于人类获取自身利益的需要。而获利的方式,在工业革命之前,是原始的人力和简单工具,工业革命之后,人们使用的工具发生质的变化,科技的力量在改变自然界以帮助人们获利这一方面遂表现出了极强大的力量。科技对自然界的影响史无前例。与此同时,人类也认识到,从自然界中获利,不可避免的会影响自然界,对于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加以调整,以确保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存的长期发展。这些手段,无外乎技术、经济和法律,而更进…  相似文献   

14.
蔡守秋 《河北法学》2011,29(3):2-18
在阐明"人等于主体"这种主体人涵义与主体人模式的形成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对主体人假说进行分析批判。主体人模式将人等于主体,使主体失去其本来含义;主体人模式将主体虚化,使主体成了黑洞;主体人模式将人神化,使人成为超上帝;主体人模式既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现实、更不符合常识;主体人模式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平等化,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是导致各种各样的现代环境资源危机和生态风险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构建人类与自然的价值体系。本文深入到自然体权利的伦理理论,以环境正义原则的法律基础和法律主体的拟制观为法律依据,建议构建自然体的环境法主体地位,并提出通过立法将部分自然体拟制为环境法保护的主体,规定自然体的权利范围以及如何实现自然体的主体权利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6.
集体劳动关系的法律目标及规范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劳动关系是以个别劳动关系为基础,以团结权为保障,以集体谈判和缔结集体合同为核心的社会关系。集体谈判权是集体劳动关系的价值中枢。我国法律对集体劳动关系的调整目标应是促进集体协商,平衡劳资利益;完善劳资纠纷处理机制,和谐劳资关系。实现此目标,应完善劳资双方主体人格、规范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完善集体劳动争议的法律程序等方面,使我国集体劳动关系全面进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力度不断加大,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于是,产生了种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经在日益严峻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空前的二元对立状态。本文从建构生态伦理的角度谈谈可持续发展观,并以此来探讨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可能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一直是热点问题,其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伦理关系、价值关系三个层面上。本文主要以"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关系的演化为线索,从两者的争论入手,比较和分析两种理论的异同,进而阐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家庭的民事主体地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主体制度的发展历史表明,顺应社会的现实需求,民事主体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由过去的自然人、法人扩展到现在的非法人组织.判断非自然人团体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条件应当包括:稳定的组织、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利益.家庭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家庭和家庭成员无论在财产享有、意志形成和责任承担等方面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家庭的稳定性是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法律应当顺应现实的需要,赋予家庭以民事主体地位,使家庭和个人之间关系清晰、明确,既保障家庭的整体利益,也维护家庭成员的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路径是主体自身的文明,唯有实现主体自身的文明,才能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对象化出文明的现实。现实的文明不过是主体自身文明的实存形态。主体自身的文明是将大自然本身运行的生态法则内化为自我意识,完成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主体自身的文明最终落实于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上,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不同的主体文明要求有不同的实践形态,与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文明相一致的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