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郧县白浪镇杨沟村位于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在村支书杨丰才的带领下,全村人均纯收入达5490元,实现了由极度贫困村向富裕村的华丽转身。1995年,杨丰才带着干粮,步行100余公里到河南浙川县香花镇考察。回村后试种了8亩尖椒,当年收入5万元,调动了群众种尖椒的积极性。当年底,全村实现人平一亩尖椒,杨沟村人摆脱了贫困。  相似文献   

2.
5月13日,外交部干部司大使吴连起一行来学院学习调研,陪同的还有外交部干部司培训中心的领导。李玉平院长带领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与吴连起大使一行进行了座谈交流。李玉平院长向客人们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并就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干部培训等方面畅谈了工作体会。  相似文献   

3.
“科教兴陕”是省委、省政府振兴陕西经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决策.“科教兴陕”战略的实施将会对全省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将会推动全省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实施“科教兴陕”战略中,我们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一、非公有制经济在实施“科教兴陕”战略中成绩显著.  相似文献   

4.
人的理性对具体案件作用方式的不同,是划分人类诉讼制度史上三大证据制度的标准.顺着这一思路和标准,我国现行刑事证据制度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由心证证据制度.这一命名对完善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和推进刑事司法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雷克敏     
雷克敏笔名余田长,男,1951年生,山西太原人.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画圣吴道子艺术馆研究员,中国书画家创作中心理事,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  相似文献   

6.
恩师形象何处寻,文集一部谱平生。早年革命奔延安,救国烽火铸丹心。执教“陕公”至“人大”,敬业一贯贵精神。吴老范老作楷模,亦师亦友干之君。桃李万千贤者众,“最好学生数二人”。文章不写一句空,治学甘坐“冷板凳”。秉笔直书矻孜孜,几多岁月忘昏晨。堪称力作“革命史”,“人物传”编多卷本。“史德”不容假大空,实事求是才是真。前事不忘后事师,贵得经验与教训。政治运动何其多,质疑整风变“整人”。蒙冤始自六四年,平地风波云压城。“教条”“修正”两大棒,上纲上线真吓人。罗织罪名称“打鬼”,《三国》卷首成“鬼魂”。人格受辱斯文扫…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通讯员 吴常新)近日,钦州市浦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浦北人社业务大讲堂"第一期培训班,全局干部职工110多人参加业务培训班学习.  相似文献   

8.
刘颖 《海南人大》2012,(11):23-24
10月31日,是海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接访日"。这个日子,对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东谭村委会卜创村的村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前段日子,村民们听说政府要在卜创山开设打石场,全村人一片反对。因此,他们推选出吴阿伯等4位代表,想在"接访日"向省人大领导反映这个让全村人忧虑重重的问题。这天清晨,卜创村笼罩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村民们却纷纷冒雨来到村口,为吴阿伯等人送行,一张张沾着雨水的脸庞写满了热切的期待。带着父老乡亲的嘱托,吴阿伯一行4人步履匆匆,心情既急切又忐忑。4个人一路上揣测着、担心着,不知这个"接访日"是不是  相似文献   

9.
领导题词     
、气犷i噢黯莎瘤基鬓言、瞻‘粼谭终彩颧酬、”呼叫暮黔一子一节霭塑胃则薰粼鳃》彭;撇缨黝;黝翼黝蘸蘸鬓麒黝黝熬黝瓢黝蘸‘粼蕙悟更产云雪活未人自}全庭劣夭姑冼抓咨代平篇‘户亡雪王各才卜全灯受代全修琴杳羞口土才70607鄂厂户哗镌、矍巨日任山叫}国’窿丫\\」之兰户康09﹃尸从﹄一祷、﹄|一‘卜Jd针﹄。曰了品声、﹃切那.一,峨熟︸﹄配汤泌尸f嗡疆熨黔炙劳傅髓俏}犯撼撇 、麟份,墉漏)一豁践,少洗或气门尹锐‘伽 公竺注准难缘增妇有主沐檬陕啥粼威蒯律覆 沪妙夕乒。﹄﹄,r霭﹄目决瘫终梢记飞\.眺衣次络汤武飞漓嘛数J男二十、决峪.乙中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能够很快地创建和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一个重要因素是宣传工作紧紧为革命战争和苏维埃运动服务,以宣传工作推动革命战争和苏维埃运动的发展,而"刻石宣传"是其重要的宣传手段。至今留存在原川陕革命根据地境内的大量红军石刻标语,内容丰富,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特色突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军队卓越奋斗的历史见证,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历史见证;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创造的独特的大规模的宣传苏维埃和红四方面军的形式,是红四方面军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史上的一大创新;是研究红四方面军和川陕省苏维埃政权的可靠的珍贵文献。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标语,革命的政治内容与书法艺术较完美地结合的特色,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文化景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1.
封面画鉴赏     
郭忠恕,生年不详,卒于977年,字恕先,河南洛阳人.五代宋论文字学家及画家.少年时就能诵书届文,举童子科及第.后周时召为宗正丞兼国子书学博士,因争忿于朝堂,贬为崖州司户,后去官游于陕洛间.入宋后,又因讥讽时政而流配登州,死于途中.擅长界画,造型准确,严谨精密,被推为"当时第一".  相似文献   

12.
魏野畴(1897-1928)原名魏风标,陕西兴平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在“北高”学习期间,曾和李大钊、陈独秀有过接触,‘五四”运动中,在李大钊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北京学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激发了他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热情.曾和陕西党组织创始人之一李子洲以及革命知识分子杨明轩、刘天章、杨钟健等人在京组织陕西革命团体共进社,团结陕西旅京进步学生,进行革命活动,同时,积极参加“北高”“北大”等校学生的讲演团、工学会,课余还担任平民学校、夜间补习学校的教学工作,奠定了他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思想基础.1921年由学校毕业回陕,在华县私立咸林中学、榆林中学、省三中、一中先后任教务主任和英文、历史、国文教员.1923年经李大钊、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陕西党、团组织建立后,他曾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副部长、中共陕甘区宣传部长、中共陕西省军委书记、皖北特委书记等重要职务.1928年4月9日,领导阜阳暴动失败,被反动派杀害,时年31岁.  相似文献   

13.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儒商”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儒商”形象胡冠莹吴趼人在他的长篇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塑造了一批“儒商”形氛说他们是“儒商“,是由于他们在经商之前都是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的中过进士、当过官,如吴继之、王伯述;有的虽未科考功名,但也满腹经纶、学...  相似文献   

14.
王若飞(1896—1946),贵州安顺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著名“四·八”烈士。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豫陕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  相似文献   

15.
位于峨眉红珠山的蒋介石官邸,原称红珠山官邸,是1934年峨眉县长赵明松和国民革命军的一位军长吴奇伟修建的中西合璧别墅,由于次年蒋介石夫妇曾经在这里居住了近两个月,现在都称之为蒋介石官邸.另有一说它本来就是为蒋氏夫妇来峨眉提前准备的,现在无法考稽了. 1935年夏秋之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峨眉山举办了两期军官训练团,培训了西南地区四川、西康、云南、贵州的军官和地方官员4019人,耗资30万银元.委员长蒋介石任军训团团长,21军军长、四川省主席刘湘为副团长,军委会陆军整训处主任陈诚为教育长,24军军长刘文辉等七人为团附.团本部设在峨眉山麓报国寺,以善觉寺、伏虎寺、保宁寺、万行庄等地为学员营地.  相似文献   

16.
台湾留美学者、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的研究员吴嘉隆,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一次会上向大陆留学生介绍台湾经济起飞的经验。 吴嘉隆说,台湾经济是以台湾企业总数90%以上的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为了使这些资金少、且又分散的中小企业能迅速发展起来,台湾政府主要采取了下面几项政策:  相似文献   

17.
1991年5月5日凌晨,颖上县公安局局长海其林同志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惊醒,该县谢桥区彭林乡彭集南50米处彭传村麦草垛发现一大片血迹和大量人的毛发,接报后,海局长立即带领刑警队长蔡玉斌、法医杨多清等人驱车赶赴现场。现场初步勘查确定,麦草垛前遗留的毛发确系人的毛发,血迹系人血。并顺着  相似文献   

18.
一、案情简介被告人李景荣,男,三十一岁,原系A市某工业公司业务员。 1985年4月,被告人李景荣留职停薪,辞去了A市某工业公司业务员的工作。4月底,李受聘于A市某贸易公司,从事商品推销业务。同年5月上旬,李到B市,在B市某招待所认识C市某综合服务部吴××(已判刑)等人。从吴口中,得知其有一批日产3001 A B C树脂,未征得领导同意,便于5月26日擅自以A市某贸易公司的名义,按每吨7750元的价格与吴××签订了购买300吨的合同。当日下午,李即以每吨8050元的价  相似文献   

19.
夏丐尊自称"平民",建造的院落叫"平屋",还说文章也只是写给"一般人"看的,显得再平凡不过了.什么叫"平凡",他在<读书与冥想>一文中说:"高山不如平地大.平的东西都有大的涵义.或者可以竟说平的就是大的."文如其人,夏丐尊散文这种读其文如闻其声如晤其人的叙写,乃文章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传统观点认为,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的错误"肃反",从鄂豫皖苏区一直持续到川陕苏区,危害甚大;而近些年有一种观点,说在四方面军进入川陕之初,1933年6月在四川旺苍县木门镇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就决定停止在四方面军"肃反",木门会议的这个决定意义很大。这样两种表述,差异很大,实际上提出了如何认识张国焘在川陕苏区"肃反"的问题。本文依据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就如何认识木门会议关于"肃反"的决定,提出个人的研究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