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乡村债务现状、成因及其对策研究》(课题编号:07BJY093)是本人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3年5月结项,鉴定优秀本报许在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乡村债务实例比较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从分析乡镇政府、村级组织行为角度入手,分析我国乡村债务形成以及化解进展缓慢的原因,揭示乡村债务形成的机理与规律,比较国债并借鉴国外地方政府债务清偿的经验,探讨我闻乡村遏制新债、消减旧债的债务运行机制以及乡村债务消减的目标、模式和基本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乡村债务对乡村治理的多重负面影响已经在学界形成了一种共识,而在找寻债务.艺解路径的过程中,全国的大多数地方都显得力不从心。公安县伏村债务化解的工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债务化解的地方经验,更让我们透过村庄的债务化解工作看到了乡村秩序的重塑和乡村治理得以有效表达的重要机制。债务化解工作不仅消除了村庄发展难以承受的沉重包袱,更在这个过程中锻造了村民相对平衡的权力与义务关系,增强了村民对村庄未来发展的预期,重新树立了村干部的权威,并最终达到了相对善治的治理局面。抛开具体的手段和途径,伏村债务化解工作所传达的乡村治理理念和思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相似文献   

3.
农民上访视角下的乡镇政府治理——浙东A镇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浙东A镇农民上访事件的个案分析,认为,当前以农民上访为主要形式的乡村冲突正在呈现出新的特点;"压力型体制"是乡镇政府失范继而导致乡村失序的根源所在;解构"压力型体制",建构多中心的治理体系,是乡镇政府化解乡村冲突、重塑乡村秩序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郭慧 《理论导报》2007,(10):25-26
当前乡村债务问题,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主体繁多。乡村债务,包括乡级债务和村级债务。乡级债务,又包括乡镇政府和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不含乡镇供销社和农村信用社)所欠债务,村级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代行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的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所负的债务。二是数额和数量庞大。据农业部等6部委1998年对14个省区的调查,每个乡镇平均负债4000万元,村平均负债20万元。2000年财政部财政研究所调查,全国乡镇负债1740亿,村级负债1420亿元。三是成因复杂。例如决策失误、超前建  相似文献   

5.
当前,过度的乡村债务已经成为乡村经济运行的沉重包袱,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农村干群关系和政府形象,对新农村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这一问题早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在2006年中央1号文件、国办发[2005]39号文件、国办发[2006]86号文件、2007年—2010年中央1号文件、国办发[2011]32号文件中,一再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必须积极稳妥地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但是,由于乡村债务涉及面广,情况十分复杂,化解工作进展缓慢,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针对乡村债务数额大、时间跨度长、成因复杂、矛盾积累多、化解难度越来越大等现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要求,区分乡镇债务与村级债务的不同性质,采取有针对性的化解措施,从农民群众和乡村干部最关心、利益关系最直接、矛盾最集中的涉农债务着手,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把确属因用于乡村公益事业而造成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的化解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进行分类处理,逐步化解.  相似文献   

6.
乡村债务问题不但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潜藏着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以农业收入为主的乡村两级失去了最重要的自主性财源,使得乡村债务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当前农村经济争社会的一个重大难题.文章阐述福建省乡村债务的现状及特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探讨削减和控制乡村债务的综合机制,以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求实》2013,(6)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通过"服务下乡"将国家力量渗透于农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巩固政权的合法性基础,最终实现现代国家建构和促进社会融合。为了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我国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对乡镇站所进行整体改制,坚持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市场化、社会化、民营化、多元化和契约化,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给传统的乡村关系带来了新的变量。在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中,农村社会组织成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等传统供给主体的重要补充,乡村关系呈现多层次性。无论是村委会协助乡镇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还是乡镇政府与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表现为"公私伙伴关系",都只是乡镇政府与乡村社区自治组织的合作供给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背景下乡村关系失范的宏观体制根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村民自治的实施与推进,中国乡村社会形成了以国家行政管制和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乡政村治"政治格局.按照制度文本上的规定,乡镇政府是农村最低一级政权,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二者之间是"指导-协助"关系.然而,现实中乡村关系却存在着失范乃至冲突的一面.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乡镇行政职能的有效履行和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乡村关系现状的分析,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视角,着重从理论上分析了乡村关系失范的宏观体制根源.文章认为,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过度干预、村委会的附属行政化是当前乡村关系的主要难题;乡村关系失范的宏观体制根源,主要包括国家的农村发展战略、压力型行政体制、权力与利益的自我膨胀性、制度供给的短缺、现行的财税制度、党政美系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吴忠市按照“制止新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消化乡村债务。一是对有收益的投资项目债务,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坚持用项目收益还债。二是对没有收益的生产性项目债务,通过招租、拍卖等方式盘活资产,收回投资偿还债务。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背景下和谐乡村关系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村民自治的大背景下,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是影响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变量.在村民自治的进程中,一些地方乡村关系存在不和谐现象,乡镇政府过分干预村民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的行政化、散漫化造成了乡村关系的失调与紧张,给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与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乡村关系不和谐有乡村干部素质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体制性因素.构建和谐乡村关系,应提高广大乡村干部素质,更应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