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6月19日,十届省政协常委会第二次会议福州举行。省政协主席梁绮萍在会上讲话。省政协副主席张燮飞、陈芸、李祖可、叶家松、叶继革、郭振家、邓力平出席会议。会上,受省长黄小晶的委托,副省长叶双瑜通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情况。叶双瑜说,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面临新形势、新机遇。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对台合作交流更  相似文献   

2.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对福州“挑‘海西’建设大梁,树福建良好形象”的要求,既是强调省会城市在全省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充分表明了省委对福州工作的高度重视,寄予厚望;不仅明确了福州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与作用,而且为我市今  相似文献   

3.
《两岸关系》2011,(11):49-50
岁月不老游子心,海峡难断故乡情。十月金秋,海峡西岸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福州,迎来宝岛台湾福州同乡社团的返乡游子。10月18日至19日,由台北市福州十邑同乡会主办,福州市台办为指导单位、福州市旅台同胞亲属联谊会协办的2011年旅台福州同乡社团返乡恳亲会暨第32届台湾区福州同乡社团联谊年会活动在福州举行。  相似文献   

4.
今年国务院正式把“海峡西岸”写入“十一五”规划,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从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全国战略。特别是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视察时,鼓励福建人民要全面贯彻中央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作出新的贡献,再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海峡西岸建设的支持、对福建工作的充分肯定、对福建发展的极大关心。全省上下欢欣鼓舞,海内外反响热烈,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与发展共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既是一…  相似文献   

5.
海峡西岸春潮涌,扬帆奋进正当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支持海峡西岸发展”写入中央文件,随后“支持海峡西岸发展”又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海西”从地方决策、区域战略上升为中央决策和全国战略。福州作为省会城市,面临重大发展机遇,这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和广  相似文献   

6.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2008年1月26日,信息产业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福州签署了《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信息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双方在加强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制定、推动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推动闽台信息产业交流与合作、共建信息产业创新体系、支持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无线电管理等方面,将进一步展开更为密切和全面的合作,共同推进建设海峡西岸信息产业强省和海峡西岸信息产业合作先行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厦泉漳城市联盟发展的意义及取向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深化闽台经济合作、充分发挥对台优势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依托,其关键是实施城市联盟发展战略,打造海峡西岸“区域经济集群”发展优势。厦泉漳城市联盟有利于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海峡东岸经济辐射、“承‘珠’接‘长’、连接中部”、对抗区域经济边缘化的能力,因而,应大力加以推动。本文仅就厦泉漳城市联盟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义和发展取向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挥对台优势、拓展对台经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取得成效,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开放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高度的正向相关性,是和中央在改革开放与对台工作方面相应赋予的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紧密相关的。在两岸政治经济关系发展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优势、拓展对台经贸交流合作既面临诸多挑战,又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并仍然有赖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特殊政策的支撑。当前,中央应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遵循WTO无歧视原则的开放性的"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先行区",赋予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在包括两岸经贸自由化与一体化、两岸产业对接合作、两岸金融交流合作等内容广泛的领域先行先试。如此,可整合构建起一个有助于深化改革开放、协调区域发展、促进两岸合作的平台,以便发挥经贸自由化与便利化试验田与先行区作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与辐射源作用、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与一体化先行试验区作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把“海峡西岸”第一次写入中央文件,体现了中央对福建的关心和支持,体现了中央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认可,体现了福建省在对台工作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泉州市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结合实际,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发展目标。市政协紧紧围绕省委、市委  相似文献   

10.
携手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更好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11月6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福州举办《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会谈备忘录》签字仪式。签字仪式前,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会见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田成平部长。田成平部长和黄小晶省长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会谈备忘录。双方一致认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是党中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海峡西岸”第一次写入了中央文件,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是对福建干部群众呼应中央对台工作总体部署,积极探索和实践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充分肯定,极大提升福建在全局中的地位。极大地激励福建干部群众建设海峡西岸,服务统一大局的使  相似文献   

12.
代表微语     
正国务院同意设立福州新区后,福州市委、市政府以福州新区开放开发为载体,全力推进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打造福州经济"升级版",引领和带动福州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建议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政策,进一步优化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服务,鼓励民间投资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服务新区建设;发挥对台优势,深化闽台合作,打好亲情  相似文献   

13.
“海峡西岸”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非常鼓舞人心。福建省的对岸是台湾,闽台农业合作是农业的一大亮点,搞好闽台农业合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促进祖国统一也有很大意义,中央非常重视。我们要抓住“十一五”期间大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契机,把闽台农业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1997年“一办两部”正式批准成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开始(当时只有福州和漳州两市),台商来闽兴办农业企业1700多家,我们从台湾引入优良种苗2000种,先进农  相似文献   

14.
图片新闻     
《政协天地》2009,(8):F0002-F0002
7月30日,十届省政协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在福州举行。常委们就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福建省委代书记兼省长卢展工提出了建设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 规划中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西部的海域与陆地。总体目标是: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奋斗,短期内在海峡西岸构筑  相似文献   

16.
地处福建沿海中部的湄洲湾, 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具有突出的优势和重大的历史责任。为此, 应站在全省经济大发展的高度,加大湄洲湾的建设步伐。一、立足福建大局审视湄洲湾。湄洲湾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湄洲湾港口是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桥头堡:湄洲湾是我省对台文化经贸活动的重要窗口:湄洲湾是我省与中南地区区域经济联动的枢纽。二、群策群力重视支持湄洲  相似文献   

17.
《黄埔》2011,(5)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和福建省政府8月24日在福州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出涉及闽台农业、经贸等合作的多条措施。这是国务院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后首个与福建签署合作支持海西建设合作备忘录的国家部委。  相似文献   

18.
最近,福建省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福州召开。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会上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进一步做好全省的民族工作,重在团结和谐,重在加快发展,重在培养人才。卢展工说,福建省是少数民族散居省份民族工作的任务繁重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看,民族团结进步是重要的奋斗目标,要把民族问题放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全局中考虑;从构建和谐社会来看,民族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看,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由于特殊的地理与历史原因, 台湾因素一直是影响福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正是把福建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放到海峡区域性的格局中进行构架,充分体现了福建发展的这一特色与潜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台经济合作显然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记者 《就业与保障》2007,(3):F0002-F0002
为认真贯彻六中全会和省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海峡西岸”和谐文化建设。2007年全省新闻出版(版权)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于2月7日在福州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