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看到他们,我首先想到一幅画──油画家罗中立的那幅经典的《父亲》。满脸沟壑的父亲给了我们粮食,然后,就定格在我们心中最易感伤的部位。典型的中国父亲和母亲,一生劳作,播种粮食,孕育儿女。粮食割了一茬,新的一茬会长出来,但儿女,却只有那么一茬,几株。我所看到的警察的父母,连儿子也给了我们。一姜益恭,原西安市碑林公安分局收审科科长,1996年退休,现住碑林公安分局张家西村家属院。2001年5月21日上午,我穿过古城的一条小巷,在约定的时间找到他家。敲门,进屋,他大声问:“是采访姜渭的事吗?”老伴含笑出来,斟两杯清茶…  相似文献   

2.
写给父亲     
父亲离开我们已整整六年了。 六年间,我写了无数怀念父亲的文章,却总是写到一半因为伤心的泪水和深深的遗憾而没有结尾。至今,我的文章一篇又一篇发表了,而对于父亲的离去,却没有一篇能真正寄托心中的哀思和想念的。我仿佛总在逃避,逃避父亲的离去。街头巷尾偶遇一个貌似父亲的人,会让我惊喜片刻。可每每面对家中父亲那张神情黯然的遗像和故乡小城殡仪馆骨灰存放室33号架位那个真实无疑的名字,我才沮丧地意识到父亲已在黄泉路上走了很远  相似文献   

3.
父亲山     
对于有儿有女的家庭来说,父亲和母亲都不可缺少,他们是领头羊,左右着这一个张着大嘴的家庭。我很早就夭折了父亲。我的兄弟们就时时叫我的母亲头痛万分。父亲是重要的,父亲是一座山。厚重的山。 我的父亲何忠俊,是1972年的一个黑夜里离开我们的,他那时正当年,刚好37岁。 如今,他离开我们已经27年了,然而,对于父亲,我们仍然记忆犹新。 父亲是一位慈祥和沉默并具的  相似文献   

4.
父爱     
8月里的一天,烈日炎炎,父亲陪我来到了职业培训中心,等待我的将是一场电脑技能大赛。气氛沉闷得使我感到都快要窒息了。父亲握着那本用来打发时间的杂志一刻不停地给我扇着,在这富有节奏的扇动中,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只剩下15分钟了,周围人头攒动,我越发感到紧张与不安。这时,父亲一直扇动着的手忽然停下来。他从包中掏出一包早已准备好的湿纸巾让我待会儿考试的时候用。这种我忽略的事,父亲却往往做得滴水不漏。他拉过我的手,对我说:“时间不多了,做好准备,不要紧张,知道么?考的时候心理一定要放松。”这句话,父亲已…  相似文献   

5.
祖父黄炎培的客厅里摆着一张父亲的遗像,旁边写道:“我们每一回走过北京天安门,望见高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想起千千万万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生命者中间有一个是你。”父亲离开我们整整50年了。记得在我孩提时,父亲是那么慈祥。大概是中年得子的缘故,他从不对孩子发脾气。有时我们顽皮受到母亲责打时,父亲总是出来袒护我们。上海解放前不久的一个晚上,父亲没有回家。特务们闯进家搜查,母亲很紧张,说父亲被捕了。从此家里就得不到安宁,白天是特务的恫吓和调查,晚上听到的是上海周围的隆隆炮声。上海解放了!可是父亲却没有…  相似文献   

6.
我是云南的一位侨属,名字叫蔺以强。我还有三个弟弟依次排行分别叫以盛、以国、以家。我们四兄弟的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排列起来就是“强盛国家”,其中包含了父亲的愿望。我父亲是位老华侨,在国外生活已80多年了,虽然现在已进入耄耋之年,却仍然关心着祖国的发展。父亲...  相似文献   

7.
一生的欠条     
大学毕业那年,父亲求亲告友,在家乡小城给我找了份他认为蛮体面的工作,我却毫不犹豫拒绝了,决定到外面闯一闯。那晚,我和父亲深谈,描绘自己的理想抱负。父亲说我心比天高,母亲则在一旁抹眼泪,都苦口婆心地劝我留下。我却冥顽不化,非要“走出去”。  相似文献   

8.
文强 《春秋》2009,(5):49-52
读史在于化气为何?我的父亲是湖南高级师范学校和日本法学专门学校的高材生.他爱好文史哲。我从10岁左右即在他的书房接受历史教育。为了便于对我与胞弟文健的课读.父亲在书房里加了一张八仙桌。父亲研读二十四史,时常在书眉上朱批作注,或圈圈点点,显得十分投入,一连几小时却无倦意。  相似文献   

9.
幸福的味道     
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带着 妻子和儿子。今天早上,温柔的阳光从窗外一缕一缕地飘进来,斜斜的,和着炊烟,在亲人们亲切的脸上愉快地荡漾着。就在这样一个远离闹市的乡间的早上,我做了一生中最幸福的一件事。冲动是在瞬间产生的。当时,我正盘算着与父亲一道走亲访友,一回头,猛然瞥见了父亲脸上刺眼的胡须,一根一根地挺立着,已遮住了他的鼻孔,使父亲显得十分的老态和萎缩。我心头猛地掠过一种异样的感觉。我说,爸,你的胡须好长哟,剃一下嘛。剃须刀是妻子托人从国外买回的。我的手指在父亲皱褶的脸上不断地摩挲着,生生的,怯…  相似文献   

10.
长大     
五六岁时,爱看小人书。因为识字少,常看不明白。每当割了满满一背篓草或者拾了一筐柴,作为奖赏,父亲便给我讲解。但一次只讲一本,讲完之后,我意犹未尽,满心希望破例再讲一本,父亲却再不管我,只顾点着煤油灯,忙乎自己的家务去了。读小学了。到了星期日,父亲早早便用粉笔在泥地上写一首唐诗,教给我们。我听讲很认真,但小弟不然。有时父亲正讲得起劲,一眼瞥见小弟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免不了顺手赏他一个耳光。于是,大嗓门的小弟,便在乡村宁静的清晨,哇哇大哭起来。不知为什么,文弱慈善的父亲,对学生很和蔼,而对我们姐弟,却…  相似文献   

11.
那夜无眠     
寥寥无几的星星陪伴着弯弯的月牙儿,夜静静的,风徐徐的,耳边不时传来几声蝉的啼鸣。此时的我,思絮伴着风儿,飘向远方……离家前那夜,那情,悠悠的,挥之不去。 那晚夜已经很深了,当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跑回家时,却看见父亲心事重重地吸着烟,来回走着,我小心地问:“爹,有事吗?”父亲拉着我的手欲言又止,最后还是说起从我懂事便讲给我听的家史:父亲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中,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十七八岁时爷爷、奶奶由于劳累成疾没钱医治带着遗憾撇下大叔、父亲相继撒手西去。兄弟俩异常艰辛靠自己的双手建立起各自的家…  相似文献   

12.
父亲是位集邮爱好者,几十年下来,我们家已是遍地邮票。他将自己的心血点点滴滴地花在了邮票上,邮票也深情款款地承载着父亲半生的回忆,然而,在繁多的收藏中,却没有寄自台湾的实寄封和邮票。花甲之年,父亲想得到台湾邮品的愿望越发强烈。他根据集邮杂志上提供的台湾邮友的信息,一封封地发信,但全部像断线的风筝,使父亲盼望回复的热情一天天冰冷下去.  相似文献   

13.
在我多年珍藏的所有物件里,有一样东西显得弥足贵重,那是一张欠条,一分钱的欠条。每当我打开这张折叠整齐的欠条,就会情不自禁地回味起年幼时的一些生活情景。尽管有些片段早已被时间的齿轮磨得失去光泽,但这张小欠条的故事,却在我的心里默默地生长着。  相似文献   

14.
最后的父亲     
父亲去逝有些年头了,而他告别人世那天的情景我却终生难忘,以至于我常常仰头,渴望天空的昭示。 那些日子,父亲在医院里已经住了些时候,医院也几次下过病危通知,我们不忍告诉父亲,却又无力为父亲做些什么,大哥和我,还有母亲只有轮流守候在他身边,虽然我们知道父亲在世的日子不多了,但还是渴望奇迹的出现,只是父亲不知道,任何药对他来说都已经无济于事了,根本不能留住他的生命。 父亲就这样躺在病床上,接受窗外那束淡淡阳光的照耀。据说有一家医院可以医治父亲的病,我们便抱着一搏的心情劝父亲去治,但他说什么也不肯转院。 …  相似文献   

15.
《公安月刊》终于到了。当我轻轻摩挲着散发着浓浓油墨味的《公安月刊》时,一股暖流涌过心间。是她,伴随着我从一个不请世事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公安战士。认识她是通过父亲的介绍。那时我正上小学,父亲是一名基层派出所的民警。每月,当腋下夹着崭新的《公安月刊》的父亲回到家中时,我总是扑过去,从父亲的怀中夺过她,然后趴在院子里的小凳子上,一字一句地读,惹得洗脸的父亲呵呵直笑。这时,母亲端着盛好的饭菜,从里屋走出来看了一眼父亲,回头笑着对我说:“今天吃《公安月刊》夹鸡蛋了。”这时候,《公安月刊》已在我的心中播下了…  相似文献   

16.
感受中秋     
独自一人走在空旷的草地上,草不茂盛,只是恰当地抚摸着双足且铺一张阔大无边的地毯。没有羁绊,只有软软的气息哄着足音,不让它打破这月夜的宁静。天上,一轮圆月,明亮而丰满。是啊,不知不觉间,中秋便带着这轮明月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一年365天,它总是忠诚地守住自己的位置并在你不经意间,送给你最珍贵的礼物——团圆。中秋,让人忽然想到了家的方向以及家的温暖。而此时,我却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走在别人的城市,却又是这个时令,这不免使我的思绪贴近于一种空朦,是怅惘还是失落,我无法说清。远方,灯火很夸张地闪烁着,想必那…  相似文献   

17.
它静静地掩映在一片绿阴中,露出半边亭顶。前面,西江水面开阔,浩荡东去;脚下,东山巍然屹立,雄壮挺拔。青山绿水中,它默默地伫立着,任着时光一茬茬地在它身上走过,又一茬茬地留下痕迹。那是一座朴实无华的小亭,却有着一个金碧辉煌的名字——浮金亭。  相似文献   

18.
中新 《现代人事》2003,(10):34-34
谷文昌同志在任漳州林业局长期间,妻子提出是不是去买点木制家具?谷文昌说:“林业局长家一下子添了木制家具,外人会产生误会,我们也不能写个声明贴出去:这是买的。”老谷的二女儿哲英结婚,找父亲批点木材做家具,挨了一顿批评:“我管林业,如果我做一张桌子,下面就会做几十张、几百张。我  相似文献   

19.
父女情深     
四十年前,我与父亲失散了,直到一九八七年三月,我才收到了父亲由台湾辗转寄来的一封信。当知道父亲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健康时,我非常激动。不久,我又盼来了父亲要回大陆探亲的消息。可是,父亲让我寻找失散了四十余年的继母和弟弟,却又成了我的思想负担。我曾不止一次地寻找过,可我们祖国的地域这么辽阔,茫茫人海,让我到哪去找呢?正当我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的时候,台湾事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根据我提供的只言片语,很快在上海市为我找到了继母和弟弟,使我们取得了联系。  相似文献   

20.
1995年是父亲张我军在台湾逝世的40周年,也是我同他在北京分别的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我不时忆念着父亲并做着返乡之梦。近几年来,居住祖国大陆的台胞纷纷回台探亲或定居,而我在台已无三亲等以内的在世亲属,是不符台当局申请赴台探亲现行规定的。何时才能返乡扫墓祭祖,同宗族亲属相聚,并一睹现今故乡实貌,成了长期困扰着我的一块心病。 然而去年年中,突然收到台北“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邀我于年底赴台参加“张我军学术研讨会”的电函。正当“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却出现了“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