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新《条例》注重对钉子户个体和公共利益的保护,多数人利益表达机制欠缺,使得近年来“邻居强拆”现象蔓延成风,邻居强拆纠纷化解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德阳市凯江六组的“邻居强拆”虽是情有可原,但却是违法的.本文试通过对邻居强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分析,从完善拆迁立法、规范拆迁程序、借鉴国外相关法律制度等角度对“邻居强拆”进行规制,平衡各方利益,推动“邻居强拆”合法化.  相似文献   

2.
把城市房屋拆迁纳入司法程序,体现了我国法治的不断进步。法院作为司法机关也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但在现实司法环境下,如何解决司法强拆制度立法的缺失和审判实际中存在的漏洞,成为当前摆在法院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司法强拆制度在立法和实践两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对该制度的完善和法院所发挥的作用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司法权的介入能够对房屋拆迁的行政行为起到更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杰英 《法学》2012,(4):66-75
1991年、2001年国务院两部《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均确立了"行政强拆"与"司法强拆"双轨制立法模式,在立法层面较好地兼顾了公正与效率的价值。然而在地方强拆实务操作层面,则倾向于选择以"行政强拆"、"先行(予)执行"为主的效率模式。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改采"司法强拆"单轨制立法模式,在彰显公正价值之余,却不当舍弃了公益征收背景下应予关注的效率价值,同时也忽视了司法执行中本备受批评的窘境。本文通过新旧条例对房屋强拆立法模式变迁及实务问题的疏理,指出当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行政强拆"还是"司法强拆",而在于强拆目的是否限于公共利益,征收补偿是否公平合理,以及政府、法院动用国家强制力剥夺百姓安身立命之所,是否兼顾了公益与私益、公权与私权、公正与效率的适度平衡。  相似文献   

4.
刘秀丽 《法制与社会》2013,(33):155-156
2011年《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了“司法强拆”,实现了由“行政强拆”到“司法强拆”的转变,是法治的进步。但是,两年多来,仍出现暴力对抗、自焚或其它人身伤亡等现象。本文从强拆模式的立法变迁、司法定位的偏差、“司法强拆”的处境、完善“司法强拆”机制等方面,明晰存在问题,探索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及其司法解释的出台,使法院更多地介入到行政强拆领域,引发了就法院角色定位问题上的认识分歧,折射于司法实践就是法律适用上的各种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制度设计、实践现状、法学理论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以得出应对现行问题的合理结论,并试图从诉讼、执行等不同环节以及区分行政相对人、行政相关人等不同主体的角度,分别阐释法院的中立地位在行政强拆案件中具体实现。更理想而言,本文希冀构建一个专门负责执行的行政机关,从根源上解决如行政强拆等涉及法院执行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2011年1月出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取消了"行政强拆",改为"司法强拆"。新条例的这一做法会使司法权背离其判断权本质,导致在裁定和执行强拆案件时司法机关对行政权事项的越位和对公民私权救济的缺位。由此本文建议对当前的"司法强拆"制度可以从裁执分离、司法独立、改形式审为实质审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于敏 《法制与社会》2011,(11):137-138
2011年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规定,取消行政强制拆迁,被征收人超过规定期限不搬迁的,由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强拆的取消,并不意味着强拆就不存在了。有时强制拆迁是必须的,但前提是合理合法,并由司法程序来进行最后的裁决。也就是说,以后要强拆必须先向法院申请,法院既非利益主体,理论上执行程序会更公正。本文在论述取消行政强拆意义的同时,提出法院在执行强制拆迁案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平度拆迁事件 山东平度拆迁系列案件由两起案件构成——发生在2013年8月10日的陈宝成等人“非法拘禁案”和发生在2014年3月21日的纵火案. 财新传媒法治组记者陈宝成的家乡位于山东省平度市金沟子村.自地处城乡接合部的金沟子村于2006年兴起“大拆大建和卖地风潮”后,陈宝成便参与了家人和邻居的抗拆迁活动.为此,他的家庭遭遇了一系列报复行动——小麦因被喷洒大剂量农药而绝收、窗户被砸、家人被打.  相似文献   

9.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司法强拆"取代"行政强拆",旨在规范公权和保护私权。本文结合案例和法理,通过司法强拆机制的完善,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找到最佳平衡,使这一制度在实践中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0.
易靖 《公民与法治》2010,(22):17-18
今后,强制拆迁拟全部由法院作出裁决,行政部门不再决定是否强拆。新拆迁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新版中,“行政强拆被取消”。  相似文献   

11.
自2008年5月14日,张剑刺死强拆者赵君的悲剧发生后,以代理拆迁案件为主要业务的北京才良律师事务所组成了一个包括王才亮律师在内的5人律师团,为张剑提供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暴力强拆事件层出不穷,从个案到群体性事件,暴力强拆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民主法治的进程。本文通过对暴力强拆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行政法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从制度约束、社会监督、司法救济等方面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一个月里,他受聘为人“死守”店面,抵挡强拆队伍的“进攻”,成了一名“职业钉子户”。颇具戏剧意味的是,“职业钉子户”陆大任,曾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拆迁队长,想方设法拆人房子。他还自曝,“干了12年拆迁,只挣了900万,算是没出息的。”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公布施行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人们曾普遍希望从此减少暴力拆迁的发生。然而,现实并不理想。从2011年4月起,暴力拆迁事件又频繁发生。强拆悲剧的发生,是事发地拆迁矛盾尖锐的结果。强拆侵犯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激化了社会矛盾,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已经成为当前敏感性、群体性案件的首要来源,直接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引起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月,征收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实施,拆迁条例(<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作废,全国范围的"拆迁新政"由此开始施行.新政最为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将强拆的权力从行政部门剥离,而统统给予了法院. 在制度变化发生之后,公众开始关注"拆迁新政"是否能实现"征收条例"设定的目标.发生在湖南长沙的彭建斌强拆案,就涉及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过去十多年来,房屋拆迁成为多方利益博弈的战场。在原有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行政强拆与司法强拆并行。许多法律界人士指出,行政强拆使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在拆迁的博弈中获得了独门利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拆迁暴力事件的发生,甚至引发悲剧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7.
抗拆记     
“我年轻时就是新四军的敢死队员,跟日本鬼子拼杀时都没退缩过一步,枪林弹雨都闯过来了,何况在今天的社会呢?我倒要看看究竟是谁会如此罔顾国法、冒天下之大不韪将我的房子掀了?!”对抗“强拆”的八旬老人如果不是新四军敢死队员,单薄的棉被还能替他抵御铁臂下的寒冷吗?  相似文献   

18.
今后,强制拆迁拟全部由法院作出裁决,行政部门不再决定是否强拆.日前,记者获悉,新拆迁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新版中"行政强拆被取消".  相似文献   

19.
刘东亮 《中国法学》2012,(4):136-148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的以司法强拆取代行政强拆的制度难负众望,因为法院缺乏保持司法中立的制度性保障,同时又缺乏对作为拆迁根据的法规、规章等违法性"法律"进行解释和审查的权力。司法强拆并不能终结拆迁悲剧。解决拆迁问题的关键是对被拆迁人作出公平、合理的补偿,这就要求必须从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形式等各方面全面调整目前的拆迁制度设计,特别是要对土地使用权的价值作出补偿。从深层次上说,解决拆迁问题必须解决土地征收背后的财政、人事等体制性根源,并推进、深化司法与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月,征收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实施,拆迁条例(《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作废,全国范围的“拆迁新政”由此开始施行。新政最为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将强拆的权力从行政部门剥离,而统统给予了法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