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学教育的定位应当是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成体”,其教育模式与内容应着眼于培育“法律人”群体职业素养。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更为注重传授通识教育和法律基本知识,职业教育内容缺失。在缺少独立的法律职业教育环节的背景下,我国法科院校的本科实践教学“职业化”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内容不仅是注重培养法律实务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法律思维、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管火明 《中国司法》2007,(4):105-107
德国的“双元制”或者叫“双轨制”职业教学模式,成功地为德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德国在法律职业教育中大力推行“双轨制”教育模式,对法律职业人才实行订单式定向培养,形成了比较科学的录用、培训、就业制度。德国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教学模式,对我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谢莹 《法制与社会》2010,(32):172-173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作为我国重要治国方略,在我们司法实践包括对法律职业伦理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法律职业伦理的内涵出发,探究其在社会各个方面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并对不利因素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了解决以上困境,在教育上做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建立法律职业者终生道德评价机制,实现法律职业伦理向着公正、诚信、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周燕 《法制与经济》2009,(14):124-125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得到规模发展的同时,遇到地方经济、教育体制、社会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党和国家将发展职业教育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大力发展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需要从政府投入、社会重视、教学改革、师资建设、抓好招生就业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大力提倡法治建设的今天,法学教育举足轻重的地位日益突显。然而,在我国这样一片法学教育基础薄弱的大地上,法学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还存在巨大的鸿沟。唯有消除这些鸿沟,我们的法学教育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本文将从法学德育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基础教育、法学教育国际化与法学教育本土化、法学教育的质量与法学教育的规模等范畴的对比中来揭示当前法学教育的目标:法学德育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教育国际化、法学教育质量是新形势下社会对法学教育的重点需求,法学教育必须向这几方面倾斜。  相似文献   

6.
史伟丽 《法制与社会》2012,(32):223-224
美国律师协会一个多世纪以来对美国法学院的认可、教师资格及其教学方法、学生及其考试等方面的不断影响,是美国法学教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法律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而近十年来,中国法律高职学院在法律职业教育方面,特别是与行业紧密结合方面,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本文就是通过介绍行业指导在中美法律职业教育的不同影响,以期对中国的法律职业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张平 《法制与社会》2013,(28):233-234
课程设置是一项看似简单但却相当复杂的项目。法律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培养的法律专业人才是否合格。可见,课程设置对于教学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规律以及对于法律的理解都会对法律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产生一定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对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其经验自然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对传统职业教育理论的批判中,应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要求而产生的。在杜威看来,职业教育应当是教给学生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熟练的技能,并帮助学生形成关于职业的社会意义和态度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实施综合化的课程,采用综合化的途径。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今职业教育的发展仍有可鉴之处。但由于受到阶级立场的限制,其职业教育思想又带有狭隘的实用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9.
刘春  蒋宁君 《法制与社会》2011,(31):231-232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其合法权益是社会保护的对象。监护人是法律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而设定的法律角色,我国监护人制度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实践中监护人通过积极或消极的行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监护人上述渎职行为,我国现行法律中对其规定了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责任。在法律对监护人渎职的行政、刑事法律责任规定中,仍存在规定不明确、责任不适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深化对法律中介重要地位的认识70年代末,以律师、公证为主体的法律中介机构在我国得以恢复。20年来,随着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法律中介业得到迅速发展。其标志不仅在于律师、公证的队伍有了较大规模,而且更体现于法律中介机构的业务内容不断丰富,活动领域逐步扩大,对政治、经济以及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加深。迄至现今,法律中介已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或缺、更不容忽视的新兴社会职业。可以肯定地说,法律中介业在中国的恢复和发展,其影响已超出了某一社会职业创设的一般意义。我认为,对法律中介业前述现象的认识,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探索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概念并对其内涵给予界定 ,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由 ,从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招生和就业指导工作三个方面提出加强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新建还是复制——我国法学职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大军 《当代法学》2011,(6):141-147
为了改变我国法学教育无法培育法律人的困境,我国引进了不具有法学背景的法律硕士培养模式。但由于这种模式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于2009年又新增了具有法学背景的法律硕士培养模式。两种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存在暗合——无法按照设计培育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法律人。我们必须从原点——法律职业需要什么样的法律素质或者职业能力——入手分析其原因,即我国法律职业教育缺乏智能技能培育过程及其教学方法。如果没能清楚地考察出当代中国法律职业教育的弊端,我国已经或者即将开展的法律职业教育改革只能是新瓶装旧酒而不具有实效。  相似文献   

13.
谢鹏 《法制与社会》2013,(8):228-229
当前,在国内形势日益复杂化的新时期、新形势下,警察有效地提高执法工作的公信力对于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依赖感和安全感,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非常重要。本文从警察职业教育中加强执法公信力教育的必要性和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加强执法公信力的培养两个角度对警察执法公信力的塑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理念具有丰富的价值蕴涵,许多国家基于这一理念,科学地设计了自己的有关如何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制度。我国中小企业众多,但是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欠缺,急需在法律上予以规制。在对我国企业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制时,我们必须立足于有先进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指导思想,对法条上的细化与完善,社会与政府的双向规制,建立完备的监督机构。同时结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国情,进行科学地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法治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基层法律服务作为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行业的有益补充,弥补了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法律服务领域的空缺,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服务制度和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在促进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着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现有的基层法律服务的职能设置已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职能定位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法律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当今社会的管理没有法律是不可思议的。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了法律。这既反射了人们对人治习惯的深刻反省,同时也表达了在社会进步中人们对法治的企盼。人们希望用法律来保证社会的现代化,更多的人则希望通过法律的现代化来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因此,在理论研究上,法律现代化已成为一个热点;在实践上,许多被认为有益于我国社会的发达国家的法律被吸纳进来,并得到中国化的组装,尽管它在中国法治之路上的行使还是颠颠簸簸,步履维艰,但人们已是很陶醉于每年立…  相似文献   

17.
商业诚信在我国日益受到社会重视。然而,由于我国法人人格制度存在缺陷,法律对法人人格规定过于刚性,没有确立法人人格否认的制度,造成了对债权人和社会利益保护不力的客观结果,出现了债权人与债务人保护错位的结果,从而引发对社会诚信的冲击,防范的对策是我国法律借鉴国外立法的成功经验,引入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法学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难以养成法律职业所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法学教育应当包含法律职业教育,注重法律人思维的培养以及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我国应当选择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法学教育知识体系,改革法学教育方法,实现院校法学教育与专门机构法律职业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法治社会的最显著特征.就是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一切以法律为准则,依照法律的规定,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当你的社会行为遵守法律,就将受到法律的保护,反之,则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因此,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全体公民,应当不断地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并能熟练地运用法律武器,以维护自身的民主权利。同时,也彰显我国法律对每个公民平等之原则。  相似文献   

20.
陈亚飞 《法学》2023,(7):16-29
20世纪90年代,随着伯尔曼著作中译本面世,“法律信仰”迅速成为我国法学界的热词,但进入21世纪后,“法律信仰”论遭到广泛的批评,被认为只是对于伯尔曼学说的简单附会。然而,相关批评忽视了蕴含在“法律信仰”论中的真理颗粒,即内在于我国法律传统,以及当代法律实践中的法律的教化性质。正是由于我国当代法律的教化特性,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传统美德,以及现代法治精神能够有机地、辩证地统一,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平稳转型,避免了西方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因整全性价值秩序裂解导致的一系列恶果。“法律信仰”概念正是对我国相关历史传统,以及当代实践的自主性表达,是我国法学自主性话语体系发展过程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