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石棉县新场村位于大渡河畔,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收入普遍不高。"4·20"芦山地震后,新场村全村287户房屋受损,其中85户房屋受损严重,需要重建。新场村因地制宜、科学重建,整合各类帮扶项目22个,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进行灾后新村聚居点建设和全村通村通组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4·20"芦山地震两周年之际,记者重返灾区,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新场村彝家新寨焕然一新,85户严重受灾群众已全  相似文献   

2.
<正>早上8点,杨玉伦来到弥勒沟新村聚居点的工地上巡查,仔细检查房屋的修建情况,与技术工人商讨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自建委"主任的他肩负着重任,从聚居点开工的那一天开始,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每天都能在工地上看到他忙碌的身影。2013年7月,"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全面启动。在农房重建中,雅安市237个新村聚居点全都建立了"自建委员会",全程负责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的  相似文献   

3.
要闻     
<正>今年将建幸福美丽新村1000个以上2月17日,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推进领导小组会议在成都举行,提出今年全省将建设幸福美丽新村1000个以上。会议要求,要持续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要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统领,统筹规划聚居点建设和旧村庄改造,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示范中的示范、样板中的样板,作为"三农"工作先进县评选和示范县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今年将编制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相似文献   

4.
<正>"5+2"、"白加黑",在灾后重建中,这一直是宝兴县五龙乡党委书记杨建学的工作状态。在五龙乡工作以来,80后干部杨建学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考验。他走访了全乡所有乡亲,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他的身影活跃在全乡灾后重建的每一个现场。农房重建218户搬进新居在五龙乡弥勒沟新村聚居点,17幢农房的外墙装饰基本完成了。这个聚居点规划安置受灾群众47户198人,将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铁皮山和东拉山风景区,打造优质居住旅游综合示范区。"7月20日之前,弥勒沟新村聚居点可以‘交钥匙’了。"杨建学说,五龙乡的另外  相似文献   

5.
<正>2009年、2012年,资阳市相继启动实施了两轮领导联村、部门帮村、干部驻村"三村扶贫行动"。5年来,累计帮扶270个贫困村,让近10万低收入群众告别了贫困生活。扶贫村基础薄弱、资源匮乏的面貌得到根本改变。270个扶贫村迅速蝶变,原因何在?秉承民生理念——5年累计帮扶270个贫困村7月23日,骄阳似火,简阳市云龙镇宝坡村新村聚居点,72户风格统一的农家别墅式小楼掩映在绿水青山间。这是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我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带动脱贫攻坚"回头看"。"回头看"涉及3749个贫困村、44.3万户贫困户。汇总情况表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覆盖贫困村97.9%、贫困户91.8%,项目资金实施惠及贫困村32.9%、贫困户35%,解决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12万户,贫困户的满意度达到97%。同时我们也看到,项目资金惠及贫困村、贫困户的面还不宽,不同区域的工作、效果还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7.
2016年,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全面启动"四好村"创建活动.全年完成幸福美丽新村建设6729个,惠及农民群众215万户;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6311个,惠及农民群众460万户;成功创建首批省级"四好村"1481个. 未来乡村是什么样子?如何正确理解"四好村"的丰富内涵?在创建"四好村"过程中政府和群众各自发挥怎样的作用?对此,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处长董进智.  相似文献   

8.
庄电一 《共产党人》2012,(23):43-45
一年的变化能有多么大?对一个人来说,一年可能不会有多大变化;对一个村庄来说,就更没有多少是值得一提的,令人感兴趣的"新闻"可能会更少——这是我在去黎明村之前的想法。但身临其境之后,我发现这个想法"太主观"了、太"脱离实际"了。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黎明村,隶属于宁夏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全村40多户人家,曾被风沙逼得难以生存,不得不为躲避风沙而四处搬家。1998年前后,这个本来就不大的村庄,竟分成4个隔沙相望的小庄点。到2002年年底,黎明村就只剩下  相似文献   

9.
正德江县桶井乡根据就地脱贫致富难的实际,于2016年启动易地扶贫搬迁民心工程,当地农民盼望走出大山的梦想得以实现。2017年,全乡有387户1827人搬进城市,住进新家,开启新生活。"要不是易地扶贫搬迁,我们一家现在还住在穷山窝里。"2017年12月25日,安海权一家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德江县桶井乡黎明村,搬到大龙经济开发区德龙新区,住上楼房,享受到便捷的生活配套服务,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庄电一 《共产党人》2011,(18):13-16
正黎明村,一次又一次吸引记者的目光:这个原来好端端的自然村,因为躲避风沙,先是一分为四,三四年后又由四减为三,现在则由三合为二,欣喜地踏上了重组新村之路。2012年,他们就要"合二为一"了。自1998年至2009年,记者5次  相似文献   

11.
正在期待中,记者终于在2013年年底前完成了这次酝酿很久、期盼多时的采访。屈指一算,这已是记者对盐池县冯记沟乡黎明村的第8次踏访了。同样期待这次采访的,还有记者此前采访过的几位黎明村人。记者走进黎明村,发现此前多次采访过的崔福香老大娘在村口盯着我们的汽车看,看见记者从汽车里走出来,她就一把拉住记者的手,兴奋地说:"这些天,我常常想,你该来了!"说着,便紧紧拉  相似文献   

12.
正"来到这里,睡觉踏实多了,再也不用担惊受怕。"搬进位于黔南州龙里县冠山街道奋进社区的新家4个月了,64岁的移民户罗大芬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100个平方,四室一厅一厨一卫,厨房、卫生间、地砖都是装修好的,扶贫干部送来了电暖炉、饮水机,自己购置了沙发、一张床……"坐在新家的沙发上,罗大芬说起了自  相似文献   

13.
正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曾是赤水最贫穷的村组之一,失学儿童多、贫困光棍多、无业游民多的"穷三多"现象是压在村民头顶的"乌云"。而今,通过发展旅游、竹林产业,黎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穷三多"变成了"富三多",即产业多、老板多、收入多。据两河口镇镇长张新勇介绍,全镇辖六村一社区33个村民组,黎明村是全镇3个贫困村之一。一度,黎明村  相似文献   

14.
<正>"现在成立了‘自管委’,感觉更自主、更灵活了,我们都可以参与到家园建设和产业发展中来,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了希望。"雅安市雨城区南郊乡余家村村民对"自管委"发出由衷的感叹。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雨城区在全市新村聚居点建设中率先引导农户成立"自建委员会",并且引导"自建委"向"自管委"转型,通过"自管委+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接  相似文献   

15.
<正>阳春三月,大地生机盎然。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绿油油的"米茶",随处可见的工地,轰鸣的挖掘机……这就是如今的芦山地震灾区,群众在忙着修路、建房、生产、处处洋溢着恢复重建的热情。芦山县黎明新村、凤凰新村农房目前主体均已完工,村民们陆续搬进了新家。在黎明新村,过年时挂上的灯笼在新房中摇曳,红红的  相似文献   

16.
正"有女不嫁大田角,全村男女爱赌博",前些年的民间顺口溜道出了昔日大田村贫穷落后、赌博盛行的面貌。时过境迁,再访大田村,却是另一番喜人光景:水泥路贯穿全村,新村聚居点配套完善,各类现代农业蓬勃兴盛……是什么让这个昔日出名的"后进村"翻身成了全镇乃至雁江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村?"大田村党支部坚持以党建工作为中心,着力打造学习型、团结型、服务  相似文献   

17.
一句话新闻     
正2015年,我省首次实现全年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2017年底前,全省基本完成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建立工作。2016年,四川将完成1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建设农村廉租房4.2万户,实施扶贫新村建设2700个。2015年,省"千人计划"新入选的154名高层次人才和19个创新创业团队将获得1.41亿元资助。  相似文献   

18.
张秀振 《奋斗》2012,(9):58-59
近年来。嫩江县伊拉合镇黎明村在创建新型合作社经济组织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了振兴嫩江县乳业,使奶牛户走上致富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黎明村成立了奶牛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500万元。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壮大,奶牛养殖已经由家庭副业转为本村的支柱产业。截至2011年底,合作社覆盖全镇九个村385个奶牛户。奶牛存栏量1200头,年产鲜奶2500吨,实现产值800多万元,2011年被授予省级示范社。  相似文献   

19.
正"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桓仁满族自治县木盂子管委会党工委认真学习毛丰美先进事迹,发扬"苦干、实干加巧干"的"干"字精神,切实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有效传承满族传统优秀文化,进一步推动了木盂子满族特色新村的建设。"干"字精神助推满族特色民居改造工程。按照木盂子满族特色新村建设规划,实行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美化的"三统一"要求,管委会争取资金1800余万元,给辖区内236户民居更换了房瓦,对墙体予以加固、保温并重新粉刷涂料,改造总面积达1.86  相似文献   

20.
何磊  申进湘 《共产党人》2020,(9):F0004-F0004
泾灵新村地处灵武市赤家桥镇,含泾灵南村和泾灵北村两个行政村,全村现有移民1686户7379人,是“十二五”期间从泾源县7个乡镇29个行政村搬迁而来。泾灵新村通过发展设施温棚和经果林等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了脱贫富民与生态建设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